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通常以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和颅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而以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临床较罕见,护理经验也较少,现总结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5天来诊。病前约1周左右有发热、腹泻。5天前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呈手套、袜套样,乏力,走路不稳,怕走黑路,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于3天前出现行走困难,麻木由远端向近端發展,无尿便障碍。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及双上肢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Babinski征(-)。腹股沟以下(T11~12水平)痛、温、触觉、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均异常。闭目难立征(+),感觉性共济失调,头部MRI扫描未见异常,颈、胸、腰椎MRI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示四肢周围神经病变(感觉、运动神经纤维)。于病后14天做腰穿,脑脊液细胞数4×106/L,蛋白0.9g/L,蛋白-细胞分离。用丙球蛋白、维生素B1、B6、B12、ATP等治疗。于病后第18天恢复自行走路,感觉障碍明显减轻,只有双足趾麻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低。
讨 论
GBS主要损害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通常是对称性脱髓鞘,本患除有运动障碍表现为肌无力外,尚有感觉障碍,本患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表现为全身麻木或胸部束带感,怕走黑路,可闻及较重的脚步声等,双下肢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前根和后根在解剖位置上很接近,都浸泡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前根病变易累及后根,因此本患出现后根受损表现。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异常,应与脊髓病变鉴别,但脊髓病变还伴有括约肌功能异常,而本患二便正常,颈、胸、腰段脊髓MRI扫描未见异常,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病程特点,可排除脊髓病变;此患者临床表现类似截瘫,故称为类截瘫型GBS。国内郭氏建议将GBS分为8型[1],其中就有类截瘫型GBS。
护理体会:①GBS多为运动障碍,出现肢体驰缓性瘫痪,而本患者以感觉障碍表现为主,有痛、温觉障碍,洗足时不能识别水温,易出现伤烫。本患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不能走黑路,尤其夜晚光线不足,易跌倒。患者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平衡障碍,走路应有人扶持,应加强宣教,预防骨折。②患者发病早期运动困难,多卧床,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应加强肢体被动训练。患者多有肢体肿胀感,可给予适当的按摩治疗,活动较少,有大便干燥,应嘱多饮水,多吃纤纤素食物,预防便秘。③心理护理:GBS多为青少年,发病急,突然肢体不能活动,而且病情入院后常有进展,难以接受,本人及家属常出现心情低落,常伴有焦虑与抑制情绪,对将来没有信心,我们应加强予心理方面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宣教:GBS是自限病,多在4周内停止进展,经数周后可恢复,70%~7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25%有轻微神经功能缺损,预后较好,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 郭玉璞,王翠娣,高淑芬,等.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特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225.
病历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5天来诊。病前约1周左右有发热、腹泻。5天前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呈手套、袜套样,乏力,走路不稳,怕走黑路,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于3天前出现行走困难,麻木由远端向近端發展,无尿便障碍。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及双上肢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Babinski征(-)。腹股沟以下(T11~12水平)痛、温、触觉、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均异常。闭目难立征(+),感觉性共济失调,头部MRI扫描未见异常,颈、胸、腰椎MRI未见异常。肌电图检查示四肢周围神经病变(感觉、运动神经纤维)。于病后14天做腰穿,脑脊液细胞数4×106/L,蛋白0.9g/L,蛋白-细胞分离。用丙球蛋白、维生素B1、B6、B12、ATP等治疗。于病后第18天恢复自行走路,感觉障碍明显减轻,只有双足趾麻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稍低。
讨 论
GBS主要损害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通常是对称性脱髓鞘,本患除有运动障碍表现为肌无力外,尚有感觉障碍,本患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表现为全身麻木或胸部束带感,怕走黑路,可闻及较重的脚步声等,双下肢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前根和后根在解剖位置上很接近,都浸泡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前根病变易累及后根,因此本患出现后根受损表现。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异常,应与脊髓病变鉴别,但脊髓病变还伴有括约肌功能异常,而本患二便正常,颈、胸、腰段脊髓MRI扫描未见异常,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病程特点,可排除脊髓病变;此患者临床表现类似截瘫,故称为类截瘫型GBS。国内郭氏建议将GBS分为8型[1],其中就有类截瘫型GBS。
护理体会:①GBS多为运动障碍,出现肢体驰缓性瘫痪,而本患者以感觉障碍表现为主,有痛、温觉障碍,洗足时不能识别水温,易出现伤烫。本患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不能走黑路,尤其夜晚光线不足,易跌倒。患者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平衡障碍,走路应有人扶持,应加强宣教,预防骨折。②患者发病早期运动困难,多卧床,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应加强肢体被动训练。患者多有肢体肿胀感,可给予适当的按摩治疗,活动较少,有大便干燥,应嘱多饮水,多吃纤纤素食物,预防便秘。③心理护理:GBS多为青少年,发病急,突然肢体不能活动,而且病情入院后常有进展,难以接受,本人及家属常出现心情低落,常伴有焦虑与抑制情绪,对将来没有信心,我们应加强予心理方面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宣教:GBS是自限病,多在4周内停止进展,经数周后可恢复,70%~7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25%有轻微神经功能缺损,预后较好,鼓励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 郭玉璞,王翠娣,高淑芬,等.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和腓肠神经活检病理特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