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职教育进入一个发展相对困难阶段,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技能程度与岗位要求差距大,就业压力增大等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中职教育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挑战;就业指导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中职学校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铺设广阔的就业渠道,才能使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职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的扩招,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导致职业院校招生困难。一是生源总数在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二是普通高中的大幅度扩招。近几年,普通高中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改建、扩建、重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僧多粥少的矛盾比较突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二)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掌握不扎实 ,就业竞争力差。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没考上高中的未成年孩子的“托儿所”,因此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一般不高,从而导致了育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划的中职教育“2+1”办学模式要求,中职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第三年顶岗实习。为了缓解学校就业推荐工作的压力,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就读的第二学年下学期一开学便开始进行就业推荐,这导致许多中职生在没有掌握好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寻找工作,学生很难学好一技之长,致使就业竞争力差。
(三)就业观念没有更新,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虽然前两年中国的中职生就业率普遍达到90%以上,属于高就业率。但岗位流动太频繁,工作要求太高、太多,在企业中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学历不如大学生,吃苦耐劳又赶不上农民工,处于“两不靠”的尴尬处境。目前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愿意降低工资找工作,农民工吃苦耐劳不择业,因此中职生正遭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就业“挤压”。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没有好的出路加大了招生工作的难度。
二、改善中职教育窘状的措施
要做好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就业工作就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短暂的,也不具有固定模式。
(一)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教学。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毕业生,并热情地指导学生自荐就业,研究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花大力气疏通就业渠道。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
目前在我院开设的“订单式”教学班初见成效。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由单位承担。虽然"订单式"教学有其单一性的缺点,但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其优势是为学生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能够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竞争实力。1.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课堂教学是中职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对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有深刻影响。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专业教师要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来促进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2.建立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激励机制。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还应依靠外界激励机制的刺激,专业兴趣才能得以加强和持久,而重视建立课堂外专业技能激励机制成为培养中职生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中职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通过多样、灵活的就业指导方法为中职生开拓广阔的就业之路。
[关键词]中职教育;挑战;就业指导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中职学校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铺设广阔的就业渠道,才能使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职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的扩招,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导致职业院校招生困难。一是生源总数在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二是普通高中的大幅度扩招。近几年,普通高中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改建、扩建、重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僧多粥少的矛盾比较突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二)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掌握不扎实 ,就业竞争力差。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没考上高中的未成年孩子的“托儿所”,因此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素质一般不高,从而导致了育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划的中职教育“2+1”办学模式要求,中职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第三年顶岗实习。为了缓解学校就业推荐工作的压力,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就读的第二学年下学期一开学便开始进行就业推荐,这导致许多中职生在没有掌握好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寻找工作,学生很难学好一技之长,致使就业竞争力差。
(三)就业观念没有更新,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虽然前两年中国的中职生就业率普遍达到90%以上,属于高就业率。但岗位流动太频繁,工作要求太高、太多,在企业中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学历不如大学生,吃苦耐劳又赶不上农民工,处于“两不靠”的尴尬处境。目前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愿意降低工资找工作,农民工吃苦耐劳不择业,因此中职生正遭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就业“挤压”。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没有好的出路加大了招生工作的难度。
二、改善中职教育窘状的措施
要做好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就业工作就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短暂的,也不具有固定模式。
(一)按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教学。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毕业生,并热情地指导学生自荐就业,研究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花大力气疏通就业渠道。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
目前在我院开设的“订单式”教学班初见成效。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由单位承担。虽然"订单式"教学有其单一性的缺点,但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其优势是为学生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能够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竞争实力。1.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课堂教学是中职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对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有深刻影响。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专业教师要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来促进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2.建立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激励机制。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还应依靠外界激励机制的刺激,专业兴趣才能得以加强和持久,而重视建立课堂外专业技能激励机制成为培养中职生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中职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通过多样、灵活的就业指导方法为中职生开拓广阔的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