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校外青少年“活动课程”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是各级各类校外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型是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校外教育与基础教学相比,最大不同在于,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课程资源,所有课程资源都需要教师自行开发。要提高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的有效性、针对性,就要探讨“活动课程”的系列课型设计与相应评价体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课型;设计与评价
一、系列课型的设计
1. 基于“教学内容”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首先是“激趣”,同时,还要启智、悟理、导行。孩子们喜闻乐見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美术类的水粉画、国画、油画、线条画、陶艺制作等;舞蹈类的儿童舞、芭蕾舞、拉丁舞、民族舞等;体育类的篮球、足球、武术、艺术体操等;音乐类的合唱、独唱、各种乐器鉴赏和各种乐器的演奏等。
2. 基于“技能技巧”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充分运用知识,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启发引导,指导他们参加适宜的活动。可见,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师上课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来设计。近几年,结合我宫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和“星儿精英”冬夏令营系列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通过组织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录像课评比活动,我宫按“技能类型”的上课形式,从肢体、语言、音乐、手工等技能方面进行了系列课型设计和评比奖励。
3. 基于“活动方式”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活动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在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活动课程”是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活动课程提倡“在做中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四类。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能真正感受到“在做中学”的乐趣,同时,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可以根据活动方式的不同从研学活动、训练活动、展示活动方面设计课型。例如对于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课,若老师需要采用研学活动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为某一问题而组织教学活动可分类为研学活动类的项目研学课;为某种技能或技巧而组织的研学活动则分类为技能或技巧研学课。对于常规的兴趣培训课程,则根据侧重训练点分类为项目、技能或技巧训练课。每学期各学科的汇报展示课同样可以分为项目、技能或技巧展示课。
二、系列课型的评价
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活动课程的评价方面,笔者也专门设定了《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课堂教学评价表》和《星海青少年宫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录像课评价指标》。对于培养兴趣特长类的常规培训课,则使用表1进行评价:
对于送教活动课和冬夏令营活动课,以及教学展示类活动课,则采用表2评价: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大梅.校外教育的功能[J].内蒙古教育,1997(08).
[3]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
[4]周长祜.校外教育特点、功能和资源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课型;设计与评价
一、系列课型的设计
1. 基于“教学内容”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首先是“激趣”,同时,还要启智、悟理、导行。孩子们喜闻乐見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美术类的水粉画、国画、油画、线条画、陶艺制作等;舞蹈类的儿童舞、芭蕾舞、拉丁舞、民族舞等;体育类的篮球、足球、武术、艺术体操等;音乐类的合唱、独唱、各种乐器鉴赏和各种乐器的演奏等。
2. 基于“技能技巧”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充分运用知识,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外、校外教育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启发引导,指导他们参加适宜的活动。可见,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师上课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来设计。近几年,结合我宫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和“星儿精英”冬夏令营系列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通过组织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录像课评比活动,我宫按“技能类型”的上课形式,从肢体、语言、音乐、手工等技能方面进行了系列课型设计和评比奖励。
3. 基于“活动方式”维度设计系列课型
“活动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在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活动课程”是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活动课程提倡“在做中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四类。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能真正感受到“在做中学”的乐趣,同时,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可以根据活动方式的不同从研学活动、训练活动、展示活动方面设计课型。例如对于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课,若老师需要采用研学活动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为某一问题而组织教学活动可分类为研学活动类的项目研学课;为某种技能或技巧而组织的研学活动则分类为技能或技巧研学课。对于常规的兴趣培训课程,则根据侧重训练点分类为项目、技能或技巧训练课。每学期各学科的汇报展示课同样可以分为项目、技能或技巧展示课。
二、系列课型的评价
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活动课程的评价方面,笔者也专门设定了《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课堂教学评价表》和《星海青少年宫快乐“大篷车”送教活动录像课评价指标》。对于培养兴趣特长类的常规培训课,则使用表1进行评价:
对于送教活动课和冬夏令营活动课,以及教学展示类活动课,则采用表2评价: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大梅.校外教育的功能[J].内蒙古教育,1997(08).
[3]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
[4]周长祜.校外教育特点、功能和资源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