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核心 重建“课时”生态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c198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热议“核心素养”、践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要得太多”“分得太清”“走得太碎”等的尴尬现象。用整合式理念来指导教学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有效抓手,这种理念强调将课程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由此可以成为彰显学科体系、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特级教师叶柱及其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本刊特刊发相关成果,以供大家讨论。
  【摘 要】当“课程实施”细分为数量庞大的“课时教学”时,“整合”是不可或缺的施教理念,是理应凸显的实践准则。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并践行“整合”,旨在用“课程目标”刷新“课时取向”、用“课程体系”盘活“课时资源”、用“课程要求”领航“课时样貌”。另外,“整合”具有现实风险,需要全局思维。
  【关键词】整合 课程核心 课时生态
  一
  前段时间,笔者进行了“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改进研究。在这节课的后半段,课件呈现了一根直尺,请学生尝试从中找出几分之一。一开始,学生大都感觉疑惑:此处并无类似于巧克力那样的平均分的痕迹,也没有用阴影涂出其中的一部分,怎会有分数?随着思维的深入,学生逐渐有了发现。
  生:一共有10格,1格就是[110]。
  师:很会发现哦。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把10厘米(也就是1分米)看作总数,那几根长的刻度线把它平均分成了10份。1份是1厘米,正好占了[110]。
  生:还可以把1厘米看作总数,1毫米就是[110]。
  师:这样一说,就更明白了。那如果1分米是[110],总数是多少呢?
  生:1米。
  客观地说,课堂效果蛮不错。很多听课教师来问:“怎么想到这种设计的?”其实,初衷并不复杂。在笔者看来,“认识分数”的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触摸大量生活原型(如“分月饼过程中的分数”“国旗图案中的分数”等),以丰富其事实积累、培养其应用意识,更重要的是,应着力揭晓分数在学科内部的“潜伏式存在”,让学生体会看似毫不搭界的数学内容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进而生成数学学习的“体系”感……基于这样的考虑,便想到了学生刚刚学过的“测量”(“分数的初步认识”是第8单元,“测量”是第3单元),于是就有了上述的材料设计。事实上,这则练习还能帮助学生熟悉形如“3分米=[310]米”的表达式,进而为其学习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作好铺垫。
  反思上述教研经历,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将两块看似无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都在昭示:整合,是教学改进的重要突破口。
  二
  什么是整合?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其核心要义亦是“让零散的东西实现协同”。前面所述的案例,便是学科教学中的内容整合。笔者认为,当“课程实施”细分为数量庞大的“课时教学”时,整合是不可或缺的施教理念,是理应凸显的实践准则。
  (一)整合:用“课程目标”刷新“课时取向”
  众所周知,数学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视野比较庞杂。除了“知识 技能”的显性目标,还有“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十大课程核心词”等隐性目标。可以说,既定课程目标的丰富性与当前课时取向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正显著而激烈地存在着。因此,教师要先确立本课时内容所承载的隐性目标,并将其与知识技能目标进行充分整合,力求在探求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让这一隐性目标同步得以必要的教学达成,体现“课时教学”对“课程实施”的应有贡献。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比多少”。整节课,语言训练极其充分,“58比15多得多”“15比58少得多”……教师反复强调“什么时候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说,什么时候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说”。而事实上,“什么时候分别适合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并没有办法精准规定,而是“数感”使然。数感,是“十大课程核心词”之一。因此,“比多少”“有意义”将数感培育整合到课时目标中去。教学时,不用“另起炉灶”,而只需穿插在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中。例如,比较“红球个数与蓝球个数”时,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规则讲解及语言训练,而应适当将研究重点予以转向,让学生充分思考“比较58与15时,为什么用‘多得多’来说比较合适”,并将思维过程适时外化,“你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58确实比15多得多”。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摆小棒来说明”,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数数来说明”,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数轴上的点来说明”,就在这样的逻辑思辨过程中,数感被潜移默化地整合到了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去。
  (二)整合:用“课程体系”盘活“课时资源”
  对很多教师而言,“课时资源”等同于该课时教材所编的内容。但教学视野走入了“以本为本”的狭隘境地。事实上,教材开发以课标精神为理念依据,教材内容以课程体系为“背景蓝图”。编写教材时,要将课程体系逐层分解到各册、各单元中,最终构成循序提升、逻辑推进的特点。因此,解读每个课时的教材文本时,在聚焦“点”的基础上顾及“面”,进而把握与课时内容相关的课程体系,是当下极为重要的专业基本功。举个例子来说,著名特级教师郎建胜率领团队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给学生提供了“4个苹果 3个苹果,400 300,0.4 0.3,4×75 3×75,[49] [39]”這样一组运算材料,将整数加法、小数加法、运算定律、分数加法进行了整合,突出了蕴含其中的“4个单位加3个单位等于7个单位”的课程体系的本质要点。除了把同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视结构联系而加以整合,如开课案例中提到的“分数”与“测量”的整合。可以说,整合是用“课程体系”来盘活“课时资源”的必然结果。
  例如“平均数”的教学,在这节课中,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是“总数÷总份数”。对于这种策略,学生不难得出,且也容易理解,于是,教师对算理常常“点到为止”,而将重点放在了通过计算解决问题上。而在我们看来,四年级的“平均数”作为“先合后分”的产物,其本质是与二年级的“平均分”一脉相承的。这种课程体系内部的关联,是很有必要稍作挖掘的。于是,在学生自主提出“(14 12 11 15)÷4=13”这种方法后(图1为教材例题的主题图),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总数除以份数就能求出平均数呢?”在深度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见图2):先将四个同学所收集的水瓶都汇总在一起,再像二年级学习“平均分”那样进行四等分……或许,对于整节课而言,此处“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内容整合仅属于局部细节,但其实践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促进了学生的策略理解,彰显了数学的课程张力。
  (三)整合:用“课程要求”领航“课时样貌”
  从对《课标(2011年版)》的解读中,我们不难洞察到,数学课程务必要强调“主体学习体验的完整性”。基于这一课程要求,反思当下的数学教学,三个问题“呼之欲出”。其一,时间“散”。过多、过密、过杂的课堂内容,削减了核心活动的应有时间。其二,空间“小”。一些看似助推学习、实则干扰学习的形式化合作、浅层化交流,让学生本该拥有的自主空间遭遇“残酷的挤压”。其三,过程“碎”。教师精心预设的“小步子”探究环节,导致课堂探究“外强中干”。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一条最基本的行动路径是,在课程要求的指引下,将“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将“小”的空间整合起来,将“碎”的过程整合起来,让课时样貌焕然一新,使学生主体的完整学习体验得到保障。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材中,例1分两个部分呈现: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回顾“整除”;再“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学习“有余除”。这样的编排,以旧引新,自然提升,思路非常清晰。但正是因为“整除”与“有余除”分得太清楚了,反而降低了实践活动的挑战性与思辨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两者的本质沟通。有位年轻教师执教此课时,将“整除”与“有余除”“混为一谈”,不像教材那样“人为区分”,设计了一个更具整合性的学习活动(见图3)。在试着“替教导处分8盒粉笔”的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了符合自身经验水平的发挥空间:有的“每班分2盒,正好分给4个班”,有的“每班分4盒,正好分给2个班”,有的“每班分1盒,正好分给8个班”,有的“每班分3盒,分给2个班后出现了剩余”……在汇总展示各种分法的基础上,教师先引导学生聚焦所有分法中蕴含的“包含除”的算理本质,再让学生进行分类,自然生成了“整除”与“有余除”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改进,由于将两个“很清楚的知识内容”整合成了一个“较模糊的研究对象”,因而更有利于凸显“真探究”的意味。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并践行“整合”,旨在用“课程目标”刷新“课时取向”、用“课程体系”盘活“课时资源”、用“课程要求”领航“课时样貌”。整合,是数学教学依托“课程”核心、重建“课时”生态的必由之路。
  三
  当然,“整合”是具有现实风险的。
  比如,强调整合,可能导致“信息过剩”。无论是目标的整合,还是内容的整合或材料的整合,都使课堂教学在原有容量上又做了一定程度的“加法”。信息丰富了,对于凸显数学学科的“沟通”“提炼”“归纳”“概括”“建模”自然是十分有利的,也益于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的体系特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增加学生接受信息、思辨信息的潜在压力,让其无所适从、难以投入。
  比如,强调整合,可能导致“重点漂移”。小到课时内部的重组整合,大到跨越学段的衔接整合,由于多了“捆绑式”的整体设计,所以容易造成“本”与“末”的关系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对于“课时准心”的把握。
  所以,“整合”是需要全局思维的。这里所说的“全局思维”,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要从“优势”及“风险”两个维度,辩证看待整合对于教学的变革意义。第二层意思,应立足依托“课程”核心、重建“课时”生态的理念高度来设计整合、推进整合、优化整合,而切忌“为整合而整合”。第三层意思,不要仅仅只是满足并止步于某节课的整合式教学实施,而应将其放置在一个板塊、一个阶段、一个领域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整体考量。教师尤其需要想清楚的是,这节整合式的课上过后,接下来的课应该怎么上。
  参考文献:
  [1]郎建胜.追问本质,不厌其深[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体局教研室 312300)
其他文献
当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徐徐拉开,莘莘学子正在为命运搏击之时。一名来自安徽马鞍山市在新加坡留学的19岁女孩,早在今年4月初就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5所世界名牌大学竞相录取的“宠儿”。虽然她从小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无论在国内的中小学阶段还是在国外的4年里,总有一大堆的荣誉称号跟在她的身后。她的成功秘诀竟然是爱学更要会“玩”,利用一切机会走出象牙塔,接触培养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与素养。她说:
红安县尾斗山水库以北的永佳河镇张岗村,是典型的后扶项目移民村。而立之年的李锋,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已整整3年。这位从深圳打工归来的有志青年,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他要让库区移民拥有安身立民的好归属。  2011年10月,刚刚走马上任的李锋所面对的,是610多名后生代移民。如何设计他们的营生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强烈的责任感从他的心底油然而生:为加速移民村建设,他充分利用国家后扶项目政策,专
(云南)赵翠芬  两个多月前,贵州省盛华职业学院号召学生们远离烟草。该校杨绍先副校长说,本学期学校率先在贵州高校中实行烟民学生不得评选奖学金的规定。(见中国新闻网)  吸烟无缘奖学金,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再好也拿不到奖学金。没错,学生吸烟既增加父母负担,又害己害人,明显不文明也不道德,可谓有百害而无一益,这样的人是不值得鼓励的。回头看,奖学金往往只发给学习成绩好的人,其他方面优秀但学习成绩普通的,也
“不搞原来请客的老一套,而是朋友交流才艺,同贺生日,我感觉非常舒心。”4月16日,房县城关镇谭荣志老人对自己七十大寿很满意。这天,他和几位好友或挥毫泼墨,或填词作赋,用一场简朴别致的笔会来庆祝生日。  这是房县18000名党员干部公开承诺自觉抵制“人情歪风”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房县县委展开了一场党员干部“人情歪风”整治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气。一时间,党政机关严立规矩、带头示范,基层组
3月中旬,习总书记去兰考观看了焦裕禄纪念馆,重访他当年防治风沙的东埧头乡张社村,并同焦裕禄的亲属及基层模范代表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在同85岁老人张景枝交谈中,总书记询问了她家产的粮食、蔬菜够不够吃,农业补贴和低保医保等政策落实怎样……接着,又倾听了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干部作风等问题所吐露的心声。  在我看来,习总书记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在现场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做到深学、细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现实与历史二元两分的境地,释放出历史的巨大潜能。正如克罗齐所言,“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而思考关乎涌动的生命,永远是当下的、灵性的。历史只有与当前的视域融合,方能为人所解。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忆往昔革命岁月,被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拥有着比文字材料更加鲜活的生命记忆。二十四笔的笔画不只是标刻在革命长廊中的名姓,
作为地质类师生,从事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必经的学习阶段。每年夏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会组建不同的野外地质调查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进行研究工作。其中,以该校吕新彪教授为首的项目团队,如同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地质“轻骑兵”,给苍茫大地注入青春与活力。  “摸底”之行意义重大  大美壮阔的青海总是令人神往。这里不仅有着苍茫浑厚的气度,更有数不清的自然宝藏。地质学家们常常把昆仑山脉誉为“金腰带”,
最近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三位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执教了《庄子》中的“尊生”系列选文(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出乎意料的是,三位教师的导入部分惊人的相似:PPT展示一名中学生自杀“轻生”的案例,并进行课堂评议,只不过具体案例不同。几堂课下来,笔者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一、课堂表现及折射出的问题  相比几位老师导入部分的相似,更让人吃惊的是,先后上课的三个班的同学
七岁的小男孩布拉姆是个爱幻想、停不下的好奇宝宝,他对即将到来的一年级充满期待,兴奋不已。然而,一年级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快乐、自由,那样美好,相反,那几乎是一个噩梦——他遇到了费斯老师。费斯老师是个十分注重纪律、秩序与控制的人,他总是告诉布拉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要求他一定要以“对”的方式去做;至于布拉姆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费斯老师根本不在意!如此,故事会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呢?冲突,
“画风”最初用以描述绘画作品的风格,如“野兽派画风”“海派画风”“写意画风”等等,可以说但凡每一种绘画流派,都有相应之“画风”。作为“绘画风格”的缩略表述,“画风”显得更加轻灵自由,此为日后能够“吹拂”到一切艺术创作之地盘埋下了伏笔。当人们将它用到动画片的领域,如“有的批评说:‘老版画风严谨,刚正不阿,看了新的葫芦兄弟,画风真的不能接受’”(指新版动画片《葫芦兄弟》,摘自《新民晚报》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