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父母宠爱,在学校里感觉就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对他好。老师对他们再好,只要批评他一句他就记仇,不配合班级和学校的工作,不理解班主任工作,更不懂得感恩。请问万玮老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驻马店市第一高中成庆云
有一篇关于70后、80后、90后的区别的文章写得十分有趣,试举几段:
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80后:我们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
70后:他们有存款。80后:我们负债。90后:我们有老爸!
70后:他们的家进门要脱鞋。80后:我们家进门不用脱鞋。90后:我们上床睡觉都不脱鞋!
70后:吃饭时,他们喜欢坐在老板旁边。80后:我们最好别坐在老板旁边,那才无拘无束。90后:我是老板!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算是70后。在70后的眼里,80后、90后问题重重。其中一个原因是80后、9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一说到独生子女,我们就想到“小太阳”“小皇帝”,然后就是“垮掉的一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诞生。而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纷纷进入哺育第二代的年龄。近十几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缺点也达成了共识。比较突出的有:
唯我独尊,较为任性。父母溺爱,对于子女的需要有求必应,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爱护理所当然。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耍无赖,这种无赖行为有时能帮助他达到目的。
缺乏责任,难以协作。从小就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孩子很少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被包办代替,又缺少同龄玩伴,因此难得有与同龄人相互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机会。
意志薄弱,缺乏韧劲。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即便算不上优越,家长也会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然,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很难去体验以往那种艰苦的生活。一旦碰到恶劣残酷的环境,就会心生怯意。
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多白领夫妇不愿养孩子,因为成本太高。如同“房奴”一样,“孩奴”成为一个新的名词。受西方消费理念的影响,现在的学生铺张浪费的多,勤俭节约的少。而道德滑坡或者说道德观念的改变更令人吃惊。据说一部电视剧《蜗居》的播出,竟使得许多80后女生有了做二奶的冲动。
以上缺点,似乎言之凿凿。然而,我个人认为,独生子女身上的缺点被我们夸大了。
我们应该看到,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来说,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具备很多优点,如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据粗略估计,独生子女的身高有80%超过非独生子女,体重有90%超过非独生子女。中国社科院曾经对独生子女做了调查,并写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念及教育观念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整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有54.25%的独生子女自我评价实现了父母的期望,有超过2/3的人认为他们还是比较“争气”的,他们达到甚至超过了父母的期望。
既然如此,为什么独生子女会被认为是学校、家庭、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呢?
我认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产生正好和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同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的急剧转型,这种转型必定带来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的滞后与被动也显现无遗。具体来说,独生子女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其实应该是80后、90后的问题,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首先,传统价值的缺失并非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类似“三聚氰胺”(毒奶粉)这样的事件用道德沦丧来形容毫不为过。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学生,语出惊人地说出一些诸如“一切向钱看”“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当大官发大财娶美女”的话便可以理解,这是当前社会中相当多的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其次,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众多调查和研究都揭示了老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无原则、无方法对幼小孩子的心灵成长是一种伤害。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使得年轻父母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儿女的成长,于是孩子交给老人带是一种共识和常态,客观上造成了独生子女和80后、90后的性格缺陷。
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子女数量的减少,整个社会对教育空前关注。20年来,学校教育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进步的。但是20年前很少有人批评学校教育,现在,学校教育却成了千夫所指,中国教育甚至被人与中国足球相提并论,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中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20年前的孩子难道没有问题吗?当然有,甚至可能比现在的80后、90后更严重,只不过那时大家没有关注教育而已。
最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六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家庭结构,客观上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独生子女戏称,他现在是“一拖六”,他的成长背后承载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的梦想,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么大的期望常常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孩子一旦没能实现目标,整个家庭就会感觉陷入绝境。
我读书时是标准的好学生,成绩优异、听话、不闯祸,但是回想我小的时候,其实也很有问题。戴上红领巾那天,老师领着我们在国旗下宣誓,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看着红旗,真的以为红领巾就是红旗一刀一刀剪出来的。老师接着说:“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心中一惊,真的以为红领巾的红色就是鲜血的颜色,以后弄脏了也不敢洗,怕把鲜血洗掉。
看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见多识广,不要说老师知道的他们知道,老师不知道的他们也知道。老师和家长想忽悠他们,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我读到高中时成绩仍然十分优秀,除了政治以外,所有学科都是年级拔尖的。因为其他学科都是可以理解的,而政治学科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类似“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这样的问答题,我只能按照老师要求的“一二三四”去回答。可悲的是,那时候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精神,从不去质疑老师、质疑答案,导致学到了很多无用的知识。虽然成绩优秀,但实际上高分低能,很愚昧。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我也是“问题学生”。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老师,其实是时代的进步,我们无须为此苦恼。当时间的车轮滚滚碾过后,所有的问题都会消解,都将成为过去。若干年前,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对70后也颇为看不顺眼。像我这样的70后基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洗礼,有时说话做事随意一些立刻会引来父辈的提醒。可是当我们这一代长大后,顺利地接过了老一辈的班,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并没有“败”在我们手里。同样的,70后看80后、90后不顺眼,总觉得国将不国、家将不家,很可能也是杞人忧天。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一代人只是一道年轮,无须对未来过度担心。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80后独生子女一代已经给我们展示出他们的另外一面,谁说他们娇生惯养?谁说他们没有责任感?谁说他们只顾吃喝玩乐,没有爱国热情?灾难像一块试金石,独生子女们用他们的表现向我们证明,他们不但能接班,而且有能力接好班。
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师,不能以“时间能治疗一切”为借口,而对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听之任之。“在其位”就该“谋其政”,通过教师的努力,还是可以创设一个更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的。
很多班主任觉得学生工作难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对于和学生之间的代沟视而不见或者准备不足。当前师生之间一个重要的错位是,教师往往关注教育的内容,学生却更加看重教育的方式。
例如以前,教师只要努力备课,努力上课,保证所讲的知识点科学、正确就可以了,学生则被要求好好听讲。而现在呢?讲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讲才是关键。“满堂灌”不再被认为是好课,学生的探究、思考、质疑越来越受到鼓励。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当然要批评,但不是空讲大道理。大道理讲多了学生会厌烦,学生期望的是教师用他们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式不当,他们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被不理解他们的老师当做是“批评一句就记仇”。
一位职校的年轻男教师初当班主任时,也曾陷入班级工作一团糟的困境。班级里那些男生一个个人高马大,身材不高的他面对学生时常需要仰视。更让他烦恼的是男生们喜欢打架,从班里打到班外,他经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不顶撞就算很给面子了。怎么办?年轻的班主任苦思良策。他偶然发现班级男生中流行掰腕子。于是他用了一段时间狠练肌肉,直到练成一个“肌肉棒子”。在某一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全班掰腕子的高手一一请上讲台,再一一轻松将他们击败。在全班学生仰慕的目光中,他跟学生讲发达的肌肉不是用来打架的,而是用来帮助弱小、捍卫尊严的道理,学生从心底接受。班级的面貌很快发生了大的改变。
另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则在一次观看男生打篮球的过程中,响应学生的“激将”,脱下外套上场小露了两手,其扎实的基本功让全班学生大为震惊。于是一举征服学生的心,班级管理渐入佳境。
学生管理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以上两例中的班主任都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共同点是,他们通过展示各自的特长找到了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并且在用共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学生消除了和老师之间的“代沟”,把老师看做是自己的“带头大哥”。既然是“老大”,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都会听。
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再去设计一些换位思考、感恩教育的体验实践,学生会用心体会、用心思考,一定会明白教师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教师的教育就不会再是无用功。
60后、70后在80后、90后面前不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先进性与局限性。作为70后非独生子女,我愿意尝试接受学生的文化,主动融入他们的世界,努力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我渴望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
(责 编 卢丽君)
——驻马店市第一高中成庆云
有一篇关于70后、80后、90后的区别的文章写得十分有趣,试举几段:
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80后:我们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
70后:他们有存款。80后:我们负债。90后:我们有老爸!
70后:他们的家进门要脱鞋。80后:我们家进门不用脱鞋。90后:我们上床睡觉都不脱鞋!
70后:吃饭时,他们喜欢坐在老板旁边。80后:我们最好别坐在老板旁边,那才无拘无束。90后:我是老板!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算是70后。在70后的眼里,80后、90后问题重重。其中一个原因是80后、9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一说到独生子女,我们就想到“小太阳”“小皇帝”,然后就是“垮掉的一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诞生。而现在,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纷纷进入哺育第二代的年龄。近十几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缺点也达成了共识。比较突出的有:
唯我独尊,较为任性。父母溺爱,对于子女的需要有求必应,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爱护理所当然。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耍无赖,这种无赖行为有时能帮助他达到目的。
缺乏责任,难以协作。从小就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孩子很少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被包办代替,又缺少同龄玩伴,因此难得有与同龄人相互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机会。
意志薄弱,缺乏韧劲。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即便算不上优越,家长也会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然,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很难去体验以往那种艰苦的生活。一旦碰到恶劣残酷的环境,就会心生怯意。
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多白领夫妇不愿养孩子,因为成本太高。如同“房奴”一样,“孩奴”成为一个新的名词。受西方消费理念的影响,现在的学生铺张浪费的多,勤俭节约的少。而道德滑坡或者说道德观念的改变更令人吃惊。据说一部电视剧《蜗居》的播出,竟使得许多80后女生有了做二奶的冲动。
以上缺点,似乎言之凿凿。然而,我个人认为,独生子女身上的缺点被我们夸大了。
我们应该看到,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来说,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具备很多优点,如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据粗略估计,独生子女的身高有80%超过非独生子女,体重有90%超过非独生子女。中国社科院曾经对独生子女做了调查,并写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念及教育观念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整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有54.25%的独生子女自我评价实现了父母的期望,有超过2/3的人认为他们还是比较“争气”的,他们达到甚至超过了父母的期望。
既然如此,为什么独生子女会被认为是学校、家庭、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呢?
我认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产生正好和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同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的急剧转型,这种转型必定带来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的滞后与被动也显现无遗。具体来说,独生子女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其实应该是80后、90后的问题,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首先,传统价值的缺失并非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类似“三聚氰胺”(毒奶粉)这样的事件用道德沦丧来形容毫不为过。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学生,语出惊人地说出一些诸如“一切向钱看”“好好学习,长大之后当大官发大财娶美女”的话便可以理解,这是当前社会中相当多的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其次,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众多调查和研究都揭示了老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无原则、无方法对幼小孩子的心灵成长是一种伤害。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使得年轻父母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儿女的成长,于是孩子交给老人带是一种共识和常态,客观上造成了独生子女和80后、90后的性格缺陷。
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子女数量的减少,整个社会对教育空前关注。20年来,学校教育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进步的。但是20年前很少有人批评学校教育,现在,学校教育却成了千夫所指,中国教育甚至被人与中国足球相提并论,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中国教育改革举步维艰。20年前的孩子难道没有问题吗?当然有,甚至可能比现在的80后、90后更严重,只不过那时大家没有关注教育而已。
最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六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家庭结构,客观上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独生子女戏称,他现在是“一拖六”,他的成长背后承载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的梦想,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么大的期望常常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孩子一旦没能实现目标,整个家庭就会感觉陷入绝境。
我读书时是标准的好学生,成绩优异、听话、不闯祸,但是回想我小的时候,其实也很有问题。戴上红领巾那天,老师领着我们在国旗下宣誓,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看着红旗,真的以为红领巾就是红旗一刀一刀剪出来的。老师接着说:“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心中一惊,真的以为红领巾的红色就是鲜血的颜色,以后弄脏了也不敢洗,怕把鲜血洗掉。
看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见多识广,不要说老师知道的他们知道,老师不知道的他们也知道。老师和家长想忽悠他们,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我读到高中时成绩仍然十分优秀,除了政治以外,所有学科都是年级拔尖的。因为其他学科都是可以理解的,而政治学科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类似“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这样的问答题,我只能按照老师要求的“一二三四”去回答。可悲的是,那时候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精神,从不去质疑老师、质疑答案,导致学到了很多无用的知识。虽然成绩优秀,但实际上高分低能,很愚昧。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我也是“问题学生”。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老师,其实是时代的进步,我们无须为此苦恼。当时间的车轮滚滚碾过后,所有的问题都会消解,都将成为过去。若干年前,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对70后也颇为看不顺眼。像我这样的70后基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洗礼,有时说话做事随意一些立刻会引来父辈的提醒。可是当我们这一代长大后,顺利地接过了老一辈的班,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并没有“败”在我们手里。同样的,70后看80后、90后不顺眼,总觉得国将不国、家将不家,很可能也是杞人忧天。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一代人只是一道年轮,无须对未来过度担心。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80后独生子女一代已经给我们展示出他们的另外一面,谁说他们娇生惯养?谁说他们没有责任感?谁说他们只顾吃喝玩乐,没有爱国热情?灾难像一块试金石,独生子女们用他们的表现向我们证明,他们不但能接班,而且有能力接好班。
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师,不能以“时间能治疗一切”为借口,而对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听之任之。“在其位”就该“谋其政”,通过教师的努力,还是可以创设一个更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的。
很多班主任觉得学生工作难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对于和学生之间的代沟视而不见或者准备不足。当前师生之间一个重要的错位是,教师往往关注教育的内容,学生却更加看重教育的方式。
例如以前,教师只要努力备课,努力上课,保证所讲的知识点科学、正确就可以了,学生则被要求好好听讲。而现在呢?讲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讲才是关键。“满堂灌”不再被认为是好课,学生的探究、思考、质疑越来越受到鼓励。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当然要批评,但不是空讲大道理。大道理讲多了学生会厌烦,学生期望的是教师用他们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式不当,他们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被不理解他们的老师当做是“批评一句就记仇”。
一位职校的年轻男教师初当班主任时,也曾陷入班级工作一团糟的困境。班级里那些男生一个个人高马大,身材不高的他面对学生时常需要仰视。更让他烦恼的是男生们喜欢打架,从班里打到班外,他经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不顶撞就算很给面子了。怎么办?年轻的班主任苦思良策。他偶然发现班级男生中流行掰腕子。于是他用了一段时间狠练肌肉,直到练成一个“肌肉棒子”。在某一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全班掰腕子的高手一一请上讲台,再一一轻松将他们击败。在全班学生仰慕的目光中,他跟学生讲发达的肌肉不是用来打架的,而是用来帮助弱小、捍卫尊严的道理,学生从心底接受。班级的面貌很快发生了大的改变。
另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则在一次观看男生打篮球的过程中,响应学生的“激将”,脱下外套上场小露了两手,其扎实的基本功让全班学生大为震惊。于是一举征服学生的心,班级管理渐入佳境。
学生管理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以上两例中的班主任都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共同点是,他们通过展示各自的特长找到了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并且在用共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学生消除了和老师之间的“代沟”,把老师看做是自己的“带头大哥”。既然是“老大”,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都会听。
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再去设计一些换位思考、感恩教育的体验实践,学生会用心体会、用心思考,一定会明白教师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教师的教育就不会再是无用功。
60后、70后在80后、90后面前不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先进性与局限性。作为70后非独生子女,我愿意尝试接受学生的文化,主动融入他们的世界,努力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我渴望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