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必须杜绝服药错误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披露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有药剂师的指点,出院后的心血管病患者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用药错误。有的因用药混乱造成身体伤害,有的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统计发现,大约50%的心血管病患者服药会出各种问题,美国每年因为用药错误而入院的患者至少有150万人。美国的医疗体制比较健全尚且如此,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和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心血管病患者用药失当的状况估计更加严重。

  68岁的许大娘是一位多年高血压患者,自己就会测血压,平时服用两种降压药,几年来血压一直控制得不错。近期随着天气变暖,血压没那么高了,她就减了服药的量,感觉也没什么事儿。但有一天她忽然感觉头晕迷糊,家人赶紧送她到医院,她的高压已经升到180毫米汞柱。医生问明原因,责备她不应该自作主张、自行减药。许大娘后悔不迭。
  临床发现,心血管病患者服药存在诸多误区。像许大娘这样自作主张、自行减药的患者是一部分;有的患者不遵医嘱不按时吃药、擅自停药;有的患者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自己给自己下处方;有的患者服药跟着广告走,广告宣传什么,他就相信什么、服用什么;还有的患者用保健品代替药物,结果出了问题。
  心血管病患者服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千万不可儿戏、千万忽视不得。心血管病患者必须注意避免下面这些错误的用药行为:
  不遵医嘱,该用不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患者也日益增多。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并能够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的恶化。所以血脂异常患者应十分注意通过调节饮食,适度运动,服用各种调血脂药物等措施控制血脂。常用的调脂抗动脉硬化药物对防止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危险具有极大作用。很多患者以为血脂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就可以不用药物了,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事实上,心血管病患者血脂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也需要用药。心血管病患者和一般人不一样,对血脂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以避免出现突发性的危险。
  调脂抗动脉硬化药物对肝脏有影响,有的患者看到药品说明书以后,怕肝脏有不良反应、转氨酶升高,就自己私下停止服药。其实,医生从专业角度已经留意到这些问题,服药后轻度的转氨酶升高是药物发挥作用的正常表现,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会造成轻度转氨酶升高,医生早已经评估了风险的发生率。吃药造成严重肝损伤(如肝衰竭)的几率,与不服药普通人几乎没多大区别,权衡利弊还是坚持服用调脂药物为好。有一点让人感到非常可笑,有的患者不在乎吸烟对自身造成的损害,却怕吃药带来的风险。
  再比如,每天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减少血栓、心肌梗死起很大作用,有的时候还是关键作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天应该保持75~325毫克的摄入量。但阿司匹林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一些患者因此就私下把这种药给停了。还有的人减量吃,两天吃1片。两天才吃1片,如果低于75毫克,基本上没什么作用。应该每天坚持服用1次阿司匹林,睡前服用100毫克最好。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胃肠道刺激较小,适合于需要长期服用的患者。如果患者胃肠道不能耐受,可遵医嘱饭后和胃药一起服用,以免刺激肠胃。如果仍然觉得胃肠道不适,需要换药,需要找专科医生,可以换服氯吡格雷等。
  跟风用药
  高血压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不同体征的高血压患者,用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多种不同的高血压治疗方法。但是,很多患者用药不是通过医院医生,而是通过患者口口相传,或者通过广告宣传,私下到药店买药用药。这是很危险的!高血压患者应该找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用哪一类降压药,以及需要如何同时控制危险因素等,都应听专科医生的。
  就降压药物而言,基本上不存在哪一类药物更好、哪一类更差,只需考虑哪一类药物更适合患者。所谓适合药物,就是指降压效果理想、稳定,同时又不会引起其他不适的药物。一旦摸索到适合的药物,就可以长期服用。即使血压在服药情况下正常,也不要随便换药及停药,绝大多数高血压不太可能彻底治愈,所以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降压药物。换药或剂量的调整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大多数患者需要几类药物联合用,稍显麻烦,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复方制剂可供选择。
  一般情况下,夏季患者的血压往往比天气冷的时候低一点,有的人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开头提到的许大娘就是如此。这很容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太高会发生脑溢血,而太低会晕厥,甚至猝死。郑重告诫高血压患者,夏季不要擅自停药、减药,否则就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用保健品替代药物
  很多患者听信广告,把保健食品当做药物来用。不可否认,保健品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保健品厂商通过所谓“专家”讲课,夸大保健品的作用,误导患者。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听说某保健品能“根治糖尿病”,治病心切,花大价钱买了两箱,随后停了其他药物只吃这个保健品,结果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又如,一些保健品称可以使“乙肝转阴”,而事实是,乙肝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还不能根治。有些保健品称能“降压”“调脂”,结果患者服用以后血压、血脂升得非常高,十分危险。保健品不是药,它只能够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不能作为治疗手段,患病必须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忽视非药物治疗
  相对于药物治疗,心血管病患者的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但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以为服了药,就可以不加节制随便吃喝,这是大错特错的。研究发现,体重减轻10公斤血压就可以降低5~20毫米汞柱。所以,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保暖等,对心血管病患者十分有益。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可大多数国人的食盐摄入量超标。北方人尤甚,据了解,东北人每天人均食盐摄入量达到18克,非常不合理!应该彻底改变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其他文献
智齿是指人类口腔牙槽骨上,最里面的上下左右各一的4颗第三磨牙。通常,这4颗第三磨牙正好在人20岁左右时开始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接近成熟,于是被看作是“智慧到来”的象征,故称它为“智齿”。智齿是最靠近喉咙的牙齿。智齿的生长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20岁之前萌出,有的人到40、50岁才长,有的人则终生不长。而且4颗智齿也不是都会长全,有的可能只长1~2颗,有的智齿甚至长到一半就不再生长,这种称
目前有一些新式的套宅,卧房的窗户开得很大,而且很低,如果把卧床靠近窗户,床面和窗台几乎是平行的,也就是说,躺在床上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如果选择了这样的套宅,建议最好将老人的床放置得离窗户远一点,不然,失眠和心悸多梦将成为老人的伴侣。  另外,即便卧房中没有低矮的大窗户,但如果这面墙恰好是大楼的外墙,也请不要将老人的卧床放置在这堵墙下,否则,这也是病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摘自《健康养生周刊》)
年仅26岁的女演员徐婷患淋巴瘤去世的新闻近日受到舆论关注,尤其是她放弃化疗选择中医治疗的做法,引发热议。化疗真的这么可怕吗?中医是徐婷之死的“罪魁祸首”吗?该如何正确看待
男性每天刮胡子,女性每天用药清洗私处,还有经常挖鼻孔、掏耳朵……生活中,许多人觉得就应该这样才是讲卫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个人卫生条件只要做到干净、无污染即可,没必要过分清洁。过度“爱干净”,反会惹来“毛病”。  男性把胡须刮得越干净,越容易造成“剃刀肿块”。即由于胡须在其毛干离开毛囊之前又穿进皮肤,或在离开毛囊之后进入临近皮肤,由此产生炎性刺激而导致肿痛。同时,极短的胡子会重新再钻回皮肤,胡子
俗语说“气急攻心”,指动怒时感到胸闷、气短等心脏不适。临床上,确实有因大怒、大悲等心理、情绪问题引发的心脏问题,叫“应激性心肌病”。由于应激性心肌病是功能性的,没有器质性病变,症状表现通常是一过性的。随着心情平复,合理用药治疗,心脏不适一般可在一周左右好转,一个月内完全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阶段出现血管痉挛,死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虽然精神压力、紧张、愤怒的情绪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患有高尿酸血症。这个危害人体健康的又一个危险因素,也被业界称为“三高”(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即有害血脂高)之后的“第四高”,在网络上、微信上传得沸沸扬扬,让许多人寝食难安;相反,也有一些身患高尿酸血症的人,却完全不以为然,根本不拿它当回事,任由其继续在体内“作威作福”搞破坏,直到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才后悔莫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因为人们缺少知识,不够了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福建省各县域立足当地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电商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福建省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