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哲理的旅途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oce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的艺术》是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主要表现为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而英国媒体评论说,这本书教人们如何思考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其本质与价值是旅行者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经过艺术作品及名人的描绘与渲染,某个门可罗雀的地方也会有游客慕名而至。名人有意无意的“倾向”,很容易为大众提供“客观”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然后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里。
  在凡·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人们只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树种对待。也许当时已有人发现其树叶的尖硬与挺拔,但后来慕名而去的人心中大抵贴着“凡·高”的标签,为了与他人炫耀说“那是凡·高去过的地方”!也许有人还会拿出凡·高画作的仿品,或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进一步炫耀自己见识之广和品位之高。
  名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我们生活中最显著或最不为人知的特点,它固然可贵,但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意味着全部———世界是无限的,一幅画作或是一尊雕塑中的意象并不能完全涵盖其全部细节。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从无限的世界中找出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这也是他们创作智慧的体现。游客把旅行贴上艺术的标签,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打卡”和炫耀的目的,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探其根本,深究其艺术层面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一处美景,也不是只让我们将其作为一段旅行的目的地,我们应当体会其中的价值,切莫为了虚荣而以“艺术”装点自己。
  大多数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换来的是一时的亢奋,过后往往毫无收获。著名景点经常人满为患,寸步难行的观光者转身赞叹旅途的愉快———这实为对“旅行”一词粗暴而机械的诠释。
  人们对旅程中美景的喜爱和渴求,来自群体暗示心理。有人会在景点留下自己的大名,让后来人观看,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人利用手机镜头记录美景,以此证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在19世纪杰出的英国作家、评论家罗斯金眼中,这都太过庸俗,是低级的占有。对于自然的分析和观察,收获的不仅是对喜爱之物更深一层的拥有,更是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内在的、奇妙的、为少数人所理解的美。也许对单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游客来说,罗斯金式的审美过于苛刻,但旅行的意义本就应是丰富自身修养、体会新的或者更深刻的感受,而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过后便索然无味。
  阿兰·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通过艺术家以及自身对旅行的见解,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态度与感受:旅行不必追随大众,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自身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生活态度。在当今这个人们越来越被智能和名利驱使的社会中,追求一件事物、享用一件物品的日常行为,似乎已带上必须要向朋友、向世界分享的使命。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人们所追求的事物、所享用的物品便会大大失去其价值,久而久之体现的将不再是分享,而成为一种无聊乏味的竞争。虽然智能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便利,但人不能随着智能的发展而逐渐变得麻木懈怠。《旅行的艺术》便是在提醒人们这一逐渐被遗忘的现实。
  《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写道:“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梭罗在简陋的木屋里感受到了自然、纯真的美,洪堡在美洲的考察之旅中以执着的追求去拥有美,福楼拜在埃及的传奇经历中感受当地文化,塞维尔在他卧室的旅行中逐渐发现曾经没见过的新奇……阿兰·德波顿也是如此。他在自由的探索中予我们以慰藉,让我们踏上哲理的旅途,在一路哲思和自我发现中领悟旅行的意义。
  佳作点评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收获不在于去过多少著名景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作者首先概括了《旅行的艺术》的核心观点,由此引出对“凡·高造就普罗旺斯”等流俗现象的思考,表达了对“大多数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都有一種从众心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换来的是一时的亢奋,过后往往毫无收获”的旅行方式的批评和反感,然后从阅读中获取全新的认知,回扣主题,揭示踏上哲理旅途的意义。整篇文章入题自然,论述条理清晰,联系内容丰富,起承转合间有很多精彩之笔。(蔡赞生)
其他文献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到五月份了,母亲照例收拾着衣物,而我则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块手帕!”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自语。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叠着每一块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四
6月16日,18时32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指挥所。巨幅液晶显示屏里,即将飞奔太空赴约的神舟九号,在巨型火箭的托举下,雄姿英发、翘首天宫。这是“太原”与“酒泉”又一次牵手。  从神一到神九,包括“天宫一号”,每次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都承担着雷达监测的任务。  此次神九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共担任神九部分发射上升段的数据测量。同时,从神九起飞前一个月,便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其轨道空间,为其飞
美国《自然》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国际上有超过3.5亿人患抑郁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常见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导致生活工作能力下降,也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抑郁症非常普遍,但也经常被人们忽视。大约3/4的英国抑郁症患者没有被诊断,或被诊断但没有被治疗。即使获得治疗的患者,抗抑郁症药物也只对50%的患者有效。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说,这似乎非常不可思议,如果癌症也发生这种情况,这简直就是医疗丑闻。
一出莆田车站,就有个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人高高举起了一本最新的《方圆》杂志过来招呼,并随手提起了记者的行李箱。“是朱局长派你过来的吧?”“我就是朱志伟,其他人都忙着上案子呢,咱俩正好可以边走边聊。”来人向我一笑,黑红的脸膛透出一份中年人特有的安静。让我一时很难把眼前这个男人和反贪局长联系起来,他倒更像在某所高中教书的语文老师。  “正好时间还早,我开车带你到莆田最热闹的地方转转吧,你也可以好好感受一
今年10月份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检察院积极开展以“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服務民生、服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该院分层次、分部门、分人员,精心确定联系走访对象,全院检察干警深入千家万户面对面谈心交流,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深入企业、学校、社区主动征求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排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隐患。  截至目前,该院已走访群众3000余户
@8月17日,画家李教授和三名购画人谈妥了600万元卖24幅画的交易,并在收到对方汇款到账的短信后把画作交给了对方。但随后他发现,银行账户里并没有这笔钱。办案民警介绍,这是一种新型诈骗手段,有人在李教授的手机内新存了一个手机号码,姓名栏用的是收款银行的客服号码,而李教授看短信时没有留意,以为是银行的收款短信,就把画给了对方。\  作弊夫妻档  @这边厢,“助考集团”在网上发布公告,宣称可以获取任何
4个先前并不熟识的年轻人,在一个叫“犯罪分子”的QQ群里策划一起赚钱的活儿。现实世界里,他们都没有正当的工作,过着窘迫的日子,而在虚拟空间里,他们天马行空,畅谈如何干一本万利的犯罪,无论是绑架、杀人、抢劫,每一种快速发家致富的方式他们都研究琢磨过。  借助网络发白日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不过,这4名年轻人居然从线上到线下,果真走到一起,上演了一场绑架案。  QQ群的致命诱惑  23岁的刘玉青是江苏
阳是个活在梦里的人。  就比如说某节晚自习上课后15分钟,班长在黑板上写下“应到40人,实到39人”后,又转头仔细看了看,忽然咆哮道:“阳呢?阳怎么还没回来?”  讲台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不知道……”“他没带够饭钱被食堂大妈扣住了吧?”“翻墙回家了吗?”“走路睡着了吗?哈哈!”听了层出不穷的回答,班长只能扶额。  “你,你,還有你,去食堂、操场、寝室都看一下,叫几个同学一块儿去。”虽说去
中国的海上成品油走私活动始于20世界90年代初,“油贩子”最开始利用的是伪报品名、少报多进这些手段蒙蔽海关,后来发展到以大规模的海上偷运走私方式为主,内外勾结,直接闯关将成品油走私入境,数量都在数千吨甚至万吨以上,这种情况在90年代末期达到最高峰。  1998年,全国大范围的缉私风暴之后,走私方式逐渐向小型化转变。走私集团利用化整为零的手法,组织众多小型船只开始走私成品油。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渔船打
作为巡视最重要的成果,巡视报告如果不公开,很多问题可能会被内部消化,不了了之,巡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但涉及贪腐的问题如果过早公开,则有可能打草惊蛇,不利于后续的办案  尽管中储粮官方一再否认黑龙江林甸直属库5月31日的大火,与中央第一巡视组四天前的进驻并无关联,但这次“火烧连营”还是烧旺了人们对于2013年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开展巡视工作的10个中央巡视组的厚望与期待。  自2003年中央正式建立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