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帷幕。与此同时,吉利北京办事处,一场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也在如期召开。
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见到李书福,但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那张可爱的脸和说话时的慢条斯理以及偶尔的词不达意。
《新经济导刊》:您的提案中说要尽快地出台燃油的法规,您对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心中有怎样的规划与期待?现在吉利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李书福:强制性能源消耗指标其实跟汽车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是有关系的。因为汽车每年以几千万辆的增长肯定要消耗能源。如果大量从海外进口能源是要花很多钱。而能源的强制性指标如果不早点出来,消耗能源越多污染越大。所以要通过技术的创新来降低能源的消耗。
比方说,每年新投放一千多万辆车,能源总体消耗不增加还是维持在现在的总消耗量上,而汽车又能每年增加100多万辆,这就成功了。这样的结果是环境污染越来越少,进口油依赖越来越少,老百姓要有车的想法又能实现。这些东西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来制约,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至于说标准尺寸定在什么样的位置,我想权威部门一定在研究。但早点出来就比晚点出来要好,有标准就是比没有标准好,我们希望越高越好。
现在对新能源的说法大家并不统一。有的人说电动汽车是新能源,那么甲醇、乙醇算不算?生物燃料算不算新能源,藻类的是不是新能源?现在通常用的是汽油柴油,这是传统能源。除了汽油柴油,乙醇和甲醇早就有了。同样,水电、太阳能利用早就有了。
所以怎么样界定新能源、旧能源,媒体朋友们也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谁吹的牛皮大谁就是标准。我们不讲这些,就说电,说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那么电从哪里来?很多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没有讲清楚。如果说电的问题解决了,人类的电取之不尽了,我认为电动汽车这个技术就一点都不难。只是说现在技术稍微落后一点,慢慢地一定会先进起来的。这毕竟就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理化技术。这方面我们也花了大量的精力。
我相信电动汽车、油电混合的技术吉利是走在全中国、全世界前列的,只是我们没有说。这次北京汽车展你们都可以看,我们有新能源主题公园。
《新经济导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生态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此次两会,低碳又成为政协一号提案,吉利在低碳环保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李书福:我们讲对环境的压力,其中发动机直接排出来的碳是重要方面。但是零部件制造的过程和整个汽车工业制造的过程对环境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大的。而所谓的“碳排放”它并不只是简单地说发动机里排出来的燃油的碳的多少,它还包含了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和整车的制造过程所排放出来的碳的多少。
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来说,要全面地考虑对整个环境、对整个大气所产生的碳排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求零部件公司也要非常注意制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吉利汽车制造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帝豪车为例,整个的喷涂表面的油漆大家可能不一定了解,油漆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的溶剂,比如说乙醇、甲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能把塑料、树脂溶解掉,是喷到铁皮上再经过烘烤出来的,但这个过程对环境的压力是很大的,碳排放照样是很多的。现在我的车用的是水性油漆,不是那种挥发性溶剂。用水作为溶剂就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的伤害,也就是说它对环境的影响是零,但相对来说成本就是增加了。这就需要全民素养的提升。有一些用户会说我不管你是用水做溶剂还是用甲苯之类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做溶剂,只要便宜就行,污染不污染环境跟开车的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家必须明白这种环境污染对每一个人都会带来身体的危害。并不是说只是影响别人,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影响自己。要系统地算总帐。西方国家是大小汽车搭配,排量3.0的和1.0的混合,整个汽车厂里生产多少汽车,给整个公司规定一年的碳排放多少吨。比如说50万吨的排放是怎么构成的,3.0、1.0、1.6的占比是多少,这样加起来一年卖多少辆车,总量控制在多少才不罚款,超过了就要罚款。第二,罚款还不行,就不允许卖了。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以前是罚款给钱就行,现在是给钱也不行。所以你提的问题是很复杂、很系统的。
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我相信在中国像吉利这样对碳排放研究得那么深的也仅此一家。我们对中国今后有可能出现的碳排放的政策都研究了。我们要把吉利汽车卖到所有国家的政策都做研究。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日系车特别是丰田发展很快,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业界有个说法是,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教育没抓好。即公司发展速度超过了人才培养的速度,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您觉得,丰田发生此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以前吉利在向丰田学习,现在还学吗?
李书福:从宏观上讲一个企业搞不好或者是一个国家出了问题和困难都是文化的问题。如果说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文化和教育培训没搞好,从大方面来讲是对的,但发生的问题是具体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丰田发生了这样的问题丰田就一无是处了。
丰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它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总结教训,要分析研究为什么发生这些问题。它发生了这些问题以后是怎么样来处理、应对和化解的,怎么来利用这些事件提升它的管理、加强培训以及制度建设,如何开展公共关系处理,包括今后类似的事件发生如何提出改进的措施。我们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先看看丰田是如何处理的,总结人家的经验。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吉利曝光率很高。2009年,吉利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实施状况如何?2010年或者是下一个五年,吉利在这方面会有怎样的战略?
李书福一2009年,吉利最大的成绩是并购澳大利亚DIS自动变速器公司,因为这个公司在吉利的管理下业务开展得非常好,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利润,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各种新的自动变速器。接下来会大量在中国制造,为中国的汽车公司提供技术。因为中国汽车公司自动变速器的研发和制造还是空白。
到今天为止,除了吉利有能力发展小排量自动变速器,没有第二家可以做。这次吉利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以后,得到了高技术的自动变速器。小排量的就不用说了,大排量的、豪华的、高档的都有这种技术。我们现在在加快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我觉得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因为这个有很大的改变。
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见到李书福,但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那张可爱的脸和说话时的慢条斯理以及偶尔的词不达意。
《新经济导刊》:您的提案中说要尽快地出台燃油的法规,您对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心中有怎样的规划与期待?现在吉利正在研究新能源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李书福:强制性能源消耗指标其实跟汽车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是有关系的。因为汽车每年以几千万辆的增长肯定要消耗能源。如果大量从海外进口能源是要花很多钱。而能源的强制性指标如果不早点出来,消耗能源越多污染越大。所以要通过技术的创新来降低能源的消耗。
比方说,每年新投放一千多万辆车,能源总体消耗不增加还是维持在现在的总消耗量上,而汽车又能每年增加100多万辆,这就成功了。这样的结果是环境污染越来越少,进口油依赖越来越少,老百姓要有车的想法又能实现。这些东西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来制约,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至于说标准尺寸定在什么样的位置,我想权威部门一定在研究。但早点出来就比晚点出来要好,有标准就是比没有标准好,我们希望越高越好。
现在对新能源的说法大家并不统一。有的人说电动汽车是新能源,那么甲醇、乙醇算不算?生物燃料算不算新能源,藻类的是不是新能源?现在通常用的是汽油柴油,这是传统能源。除了汽油柴油,乙醇和甲醇早就有了。同样,水电、太阳能利用早就有了。
所以怎么样界定新能源、旧能源,媒体朋友们也应该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谁吹的牛皮大谁就是标准。我们不讲这些,就说电,说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那么电从哪里来?很多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没有讲清楚。如果说电的问题解决了,人类的电取之不尽了,我认为电动汽车这个技术就一点都不难。只是说现在技术稍微落后一点,慢慢地一定会先进起来的。这毕竟就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理化技术。这方面我们也花了大量的精力。
我相信电动汽车、油电混合的技术吉利是走在全中国、全世界前列的,只是我们没有说。这次北京汽车展你们都可以看,我们有新能源主题公园。
《新经济导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生态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此次两会,低碳又成为政协一号提案,吉利在低碳环保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李书福:我们讲对环境的压力,其中发动机直接排出来的碳是重要方面。但是零部件制造的过程和整个汽车工业制造的过程对环境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大的。而所谓的“碳排放”它并不只是简单地说发动机里排出来的燃油的碳的多少,它还包含了零部件的制造过程和整车的制造过程所排放出来的碳的多少。
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来说,要全面地考虑对整个环境、对整个大气所产生的碳排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求零部件公司也要非常注意制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吉利汽车制造过程中也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帝豪车为例,整个的喷涂表面的油漆大家可能不一定了解,油漆有两种,一种是挥发性的溶剂,比如说乙醇、甲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能把塑料、树脂溶解掉,是喷到铁皮上再经过烘烤出来的,但这个过程对环境的压力是很大的,碳排放照样是很多的。现在我的车用的是水性油漆,不是那种挥发性溶剂。用水作为溶剂就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的伤害,也就是说它对环境的影响是零,但相对来说成本就是增加了。这就需要全民素养的提升。有一些用户会说我不管你是用水做溶剂还是用甲苯之类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做溶剂,只要便宜就行,污染不污染环境跟开车的人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家必须明白这种环境污染对每一个人都会带来身体的危害。并不是说只是影响别人,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影响自己。要系统地算总帐。西方国家是大小汽车搭配,排量3.0的和1.0的混合,整个汽车厂里生产多少汽车,给整个公司规定一年的碳排放多少吨。比如说50万吨的排放是怎么构成的,3.0、1.0、1.6的占比是多少,这样加起来一年卖多少辆车,总量控制在多少才不罚款,超过了就要罚款。第二,罚款还不行,就不允许卖了。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以前是罚款给钱就行,现在是给钱也不行。所以你提的问题是很复杂、很系统的。
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我相信在中国像吉利这样对碳排放研究得那么深的也仅此一家。我们对中国今后有可能出现的碳排放的政策都研究了。我们要把吉利汽车卖到所有国家的政策都做研究。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日系车特别是丰田发展很快,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业界有个说法是,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教育没抓好。即公司发展速度超过了人才培养的速度,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您觉得,丰田发生此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以前吉利在向丰田学习,现在还学吗?
李书福:从宏观上讲一个企业搞不好或者是一个国家出了问题和困难都是文化的问题。如果说丰田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文化和教育培训没搞好,从大方面来讲是对的,但发生的问题是具体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丰田发生了这样的问题丰田就一无是处了。
丰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它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总结教训,要分析研究为什么发生这些问题。它发生了这些问题以后是怎么样来处理、应对和化解的,怎么来利用这些事件提升它的管理、加强培训以及制度建设,如何开展公共关系处理,包括今后类似的事件发生如何提出改进的措施。我们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先看看丰田是如何处理的,总结人家的经验。
《新经济导刊》:近年来,吉利曝光率很高。2009年,吉利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实施状况如何?2010年或者是下一个五年,吉利在这方面会有怎样的战略?
李书福一2009年,吉利最大的成绩是并购澳大利亚DIS自动变速器公司,因为这个公司在吉利的管理下业务开展得非常好,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利润,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各种新的自动变速器。接下来会大量在中国制造,为中国的汽车公司提供技术。因为中国汽车公司自动变速器的研发和制造还是空白。
到今天为止,除了吉利有能力发展小排量自动变速器,没有第二家可以做。这次吉利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以后,得到了高技术的自动变速器。小排量的就不用说了,大排量的、豪华的、高档的都有这种技术。我们现在在加快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我觉得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能会因为这个有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