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电铃响丁当;教学实录评析;组织引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63-0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领表现出了三种状况:一是该牵手时不牵手,不该放手就放手;二不该牵手就牵手,该放手时不放手;三是该牵手时就牵手,该放手时就放手。析其要害,第一种状况表现为“放任”而不是“自主”;第二种状况表现为“包办”而不是“严谨”;第三种状况表现为“和谐”,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而且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严谨”。张家口市桥东区组织的科学主题评优课《电铃响丁当》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体密伙伴”的和谐。我们对其教学实录片断作一选评。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自制的电磁铁钓鱼竿)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是两根细电线吊着一个重物。
生:像鱼竿,只是没有钩。
……
师:今天老师要用这没钩的鱼竿表演一下钓鱼,你们觉得能钓吗?
(教师演示,吸起粉笔盒中插有图钉的塑料鱼,将鱼放在桌上,学生表现出惊讶和好奇的神情)
师:“鱼”是怎么被钓起来,又被放开的呢?是因为鱼嘴上有个图钉,而在鱼竿上有一个“电磁铁”,今天我们就来制作和研究“电磁铁”。
评析:教师用奇妙无钩的鱼竿和谈话,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直接告诉这个装置叫“电磁铁”,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转化为动手制作和探究“电磁铁”上来,很自然地组织、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师投影“电磁铁”示意图,边讲边示范)
师:制作电磁铁需要一根带漆皮的长导线和一个铁芯。先将导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铁芯上,两端各留出一截并除去线头上的漆皮,“电磁铁”就做好了,然后接通电源,用铁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断开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书上第53页的实验填空上。咱们分组活动,互相帮助,活动结束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成果。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制作边交流着,边实验边记录着。每个学生表现出了自主、认真、快乐,特别是吸起大头针的成功喜悦。)
师:下面咱们开始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观察成果?
生: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没有磁性了。
生: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
评析:教师采用图示、实物、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本阶段观察实验的具体任务,并且强调要做好观察实验记录。教师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既动手又动脑、既有独立性又有互相间的交流合作与督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组织、引领过程,使学生的制作技能、观察和记录能力的训练扎实、到位,使对学生的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养成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新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让学生很主动地进入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新研究。
三、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刚才你们制作的电磁铁吸引了几个大头针?
生:五个。
生:八个。
生:十个。
……
(教师投影:两个“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比较演示图,一方面可弥补学生实验中没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及其相关因素的积极思考与讨论。)
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有大有小,那么你们想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将你的猜想与假设写在书上。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
师:请同学们汇报你的猜想与假设。
生:我们觉得电磁铁磁力大小应该与所用电池的节数有关系。
生:我们还认为可能与导线缠绕圈数有关,线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
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检验一下。老师已为大家准备了下一步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一些材料,如电池夹、导线、大头针等,有需要的小组一会儿可以到讲台上领取。不过,研究哪个题目、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怎么设计,在动手之前都要先做一个实验计划。
请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假设进行验证。首先完成书上的实验计划表;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遇到困难,可到老师这里申领一张实验提示单,经老师检查你们的实验计划完成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注意填写好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认真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教师采用投影书上的实验计划表和印制提示单的方法,组织引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制定实验计划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提高了“对比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进一步提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教师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实验铺设了必要的实验知识台阶,准备了足够的实验材料,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汇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电铃响丁当》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断和评析,不难看出: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引领落实到位,行之有效,才促进了学生“三维目标”扎实有效的发展。而科学课程的很多实验教学却效果不好,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路不清晰、研究无程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的方法不当,落实不到位。
可见,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做好科学课程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应引起科学课程教师的认真思考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63-0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领表现出了三种状况:一是该牵手时不牵手,不该放手就放手;二不该牵手就牵手,该放手时不放手;三是该牵手时就牵手,该放手时就放手。析其要害,第一种状况表现为“放任”而不是“自主”;第二种状况表现为“包办”而不是“严谨”;第三种状况表现为“和谐”,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而且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严谨”。张家口市桥东区组织的科学主题评优课《电铃响丁当》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体密伙伴”的和谐。我们对其教学实录片断作一选评。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自制的电磁铁钓鱼竿)
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是两根细电线吊着一个重物。
生:像鱼竿,只是没有钩。
……
师:今天老师要用这没钩的鱼竿表演一下钓鱼,你们觉得能钓吗?
(教师演示,吸起粉笔盒中插有图钉的塑料鱼,将鱼放在桌上,学生表现出惊讶和好奇的神情)
师:“鱼”是怎么被钓起来,又被放开的呢?是因为鱼嘴上有个图钉,而在鱼竿上有一个“电磁铁”,今天我们就来制作和研究“电磁铁”。
评析:教师用奇妙无钩的鱼竿和谈话,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直接告诉这个装置叫“电磁铁”,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转化为动手制作和探究“电磁铁”上来,很自然地组织、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师投影“电磁铁”示意图,边讲边示范)
师:制作电磁铁需要一根带漆皮的长导线和一个铁芯。先将导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铁芯上,两端各留出一截并除去线头上的漆皮,“电磁铁”就做好了,然后接通电源,用铁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断开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书上第53页的实验填空上。咱们分组活动,互相帮助,活动结束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成果。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制作边交流着,边实验边记录着。每个学生表现出了自主、认真、快乐,特别是吸起大头针的成功喜悦。)
师:下面咱们开始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观察成果?
生: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就没有磁性了。
生: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
评析:教师采用图示、实物、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制作电磁铁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本阶段观察实验的具体任务,并且强调要做好观察实验记录。教师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既动手又动脑、既有独立性又有互相间的交流合作与督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组织、引领过程,使学生的制作技能、观察和记录能力的训练扎实、到位,使对学生的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养成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新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让学生很主动地进入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新研究。
三、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师:刚才你们制作的电磁铁吸引了几个大头针?
生:五个。
生:八个。
生:十个。
……
(教师投影:两个“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比较演示图,一方面可弥补学生实验中没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及其相关因素的积极思考与讨论。)
师:我们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有大有小,那么你们想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将你的猜想与假设写在书上。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
师:请同学们汇报你的猜想与假设。
生:我们觉得电磁铁磁力大小应该与所用电池的节数有关系。
生:我们还认为可能与导线缠绕圈数有关,线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
师: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检验一下。老师已为大家准备了下一步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一些材料,如电池夹、导线、大头针等,有需要的小组一会儿可以到讲台上领取。不过,研究哪个题目、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怎么设计,在动手之前都要先做一个实验计划。
请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假设进行验证。首先完成书上的实验计划表;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遇到困难,可到老师这里申领一张实验提示单,经老师检查你们的实验计划完成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注意填写好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认真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
评析:教师采用投影书上的实验计划表和印制提示单的方法,组织引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制定实验计划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提高了“对比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认真、有序、合作的科学态度的养成,进一步提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教师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实验铺设了必要的实验知识台阶,准备了足够的实验材料,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汇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电铃响丁当》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断和评析,不难看出: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引领落实到位,行之有效,才促进了学生“三维目标”扎实有效的发展。而科学课程的很多实验教学却效果不好,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路不清晰、研究无程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的方法不当,落实不到位。
可见,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做好科学课程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应引起科学课程教师的认真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