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斩关夺隘,翻越人迹罕至的雪山,穿过渺无人烟的草地,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历时两年,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8月和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六盘山,来到了宁夏。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完成了红军长征结束之前的最后一次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历经两年艰难困苦、浴血奋战,终于全部胜利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宁夏是红军长征结束的地方、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西方野战军,都曾先后到过宁夏地区。党领导红军在征战宁夏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领导当地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首创回民自治政府。这些活动不仅对宁夏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直接的指导和鼓舞作用,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宁夏
红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中经过宁夏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在今宁夏南部山区留下了5天4夜的战斗足迹。特别是1935年8月15日至17日,该军在今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休整3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毛泽东曾经夸奖说,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继续北上的消息,遂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策应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红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在沿秦岭西进,经两当、天水、秦安等地于8月15日进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
红二十五军在到达兴隆镇以前,吴焕先政委就在部队内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群众纪律教育,介绍了回族人民的信仰、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教育部队要团结和发动回族兄弟共同抗日,并规定了对回民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红二十五军到达兴隆镇一带后,不仅严格执行以上规定,还普遍开展了群众工作,帮助回民群众干活,打扫卫生,在街巷、院落向回民群众宣传红军对待回民的政策,宣传回汉军民团结、共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红军的言行感染了回民群众,使他们很快消除了恐惧和疑虑,与红军战士逐渐亲近起来。
8月16日中午,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几位军领导带领红军,抬着一块绣着“回汉兄弟亲如一家”8个大字的锦缎匾,还有6个大元宝和6只大肥羊,去拜访清真寺的阿訇。随后,阿訇又带领几十名回族群众,赶着一群将毛染成红色的肥羊送到军部,作了回拜。一位回族老人捋着白胡子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仁义之师!”此后“红军好”的信息很快传遍了附近及陇东一带。红军每到一处,常有群众结队相迎,并主动派向导给红军带路。
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兰公路向东挺进,攻克隆德县城,当夜乘胜翻越六盘山,18日拂晓到达和尚铺、蒿店,行至瓦亭附近时,击溃敌马鸿宾部三十五师一部,毙敌数十名,缴获战马数十匹,之后占领瓦亭、三关、安国镇,过斜子河沿北原出宁夏。9月16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
1935年10月5日至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长征经过宁夏,历时5天4夜。红军在战斗、行军间隙,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抗日救国主张,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在宁夏播下了革命火种。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六盘山巅吟诵创作了气吞山河、饮誉中外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给宁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于10月5日到达单家集。因敌情紧急,6日拂晓,中央领导即率红军北进,于当晚到达张易堡一带。7日晨,红军一面阻击尾追之敌,一面向六盘山急进。红军在青石嘴歼敌骑兵第七师十九团的两个连。战斗结束后,固原守敌才令一个骑兵团赶来增援,与我担任后卫的十三大队陈赓、邓飞部相遇。陈、邓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阻击,完成掩护主力部队任务后,于傍晚趁月色突围,急速北上,去追赶主力部队。8日,红军在白杨城(今宁夏彭阳)附近,歼敌一个团,俘敌80多人。9日,红军继续向东前进,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在下寺湾与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
红军西征在宁夏
1936年5月18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及骑兵团共1.7万余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陕甘宁三省边界进军,进行西征战役。6月至11月,红军西征在宁夏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少数民族政策,认真执行毛泽东主席“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和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指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尊重回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而受到广大回汉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沉重地打击了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解放了宁夏的盐池、固原、同心、海原、西吉等广大地区,把陕甘苏区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宁夏建立了盐池县、豫旺县、固北县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西征中,为培养回族干部,红军还成立了回民独立师。西征的伟大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壮大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团结了回汉各族人民,团结了东北军,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它的伟大意义和历史意义,将永留史册。
1936年6月7日,西方野战军西进,向甘肃、宁夏边境的清水河一带挺进。11日,红十五军团一部占领宁夏同心城,红一军团主力进至固原县的七营附近,切断了宁夏通陕、甘两省的大道。12日,红十五军团进至王家团庄附近。20日,红一军团占领七营镇。21日,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一举攻克盐池县城,全歼马鸿逵一个骑兵营及一个民团。22日,七十三师于攻占同心,王家团庄,切断中宁至固原的交通大道。27日,七十五师攻占预旺堡,全歼马鸿逵一个骑兵营及一个民团总队。
7月5日,红十五军团在预旺县红城水击溃马鸿宾部骑兵三个团另两个营的进攻,毙伤敌三百余人。9月上旬,中路军红八十一师和左路军一部包围了李旺堡。针对敌情,该师向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没打一枪,没耗一弹,就占领了李旺。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分别组成特别支队。12日,红十五军团特别支队占领海原县郑旗堡。14日,红一军团特别支队占领西吉县硝河城、将台堡等镇。10月2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西吉县将台堡,23日,陈伯钧、王震率红六军团到达兴隆镇,与前来迎接的第一军第二师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11月1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会集同心城,并在同心西门外召开了万人军民联欢大会。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萧克及预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参加了大会,朱德等领导同志讲了话。17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诱敌于萌城地区,伏击胡宗南的第一师第二旅,共毙伤敌团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并击落敌机一架。21日,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三十一军、红四军向山城堡之敌发起猛攻,经过一昼夜激战,于22日全歼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两个团,并击毙七十八师师长丁德隆,获得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大胜利。这一仗,给胡宗南当头一棒,粉碎了蒋介石进攻红军的计划,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势,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与红军携手抗日的信心,促进了国内和平的实现。12月12日,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宣告结束,全国形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新局面。G
(第一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第二作者党史研究室干部)
责任编辑:冯学娟
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宁夏
红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中经过宁夏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在今宁夏南部山区留下了5天4夜的战斗足迹。特别是1935年8月15日至17日,该军在今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休整3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受到了当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毛泽东曾经夸奖说,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继续北上的消息,遂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策应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红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在沿秦岭西进,经两当、天水、秦安等地于8月15日进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
红二十五军在到达兴隆镇以前,吴焕先政委就在部队内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群众纪律教育,介绍了回族人民的信仰、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教育部队要团结和发动回族兄弟共同抗日,并规定了对回民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红二十五军到达兴隆镇一带后,不仅严格执行以上规定,还普遍开展了群众工作,帮助回民群众干活,打扫卫生,在街巷、院落向回民群众宣传红军对待回民的政策,宣传回汉军民团结、共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红军的言行感染了回民群众,使他们很快消除了恐惧和疑虑,与红军战士逐渐亲近起来。
8月16日中午,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几位军领导带领红军,抬着一块绣着“回汉兄弟亲如一家”8个大字的锦缎匾,还有6个大元宝和6只大肥羊,去拜访清真寺的阿訇。随后,阿訇又带领几十名回族群众,赶着一群将毛染成红色的肥羊送到军部,作了回拜。一位回族老人捋着白胡子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仁义之师!”此后“红军好”的信息很快传遍了附近及陇东一带。红军每到一处,常有群众结队相迎,并主动派向导给红军带路。
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兰公路向东挺进,攻克隆德县城,当夜乘胜翻越六盘山,18日拂晓到达和尚铺、蒿店,行至瓦亭附近时,击溃敌马鸿宾部三十五师一部,毙敌数十名,缴获战马数十匹,之后占领瓦亭、三关、安国镇,过斜子河沿北原出宁夏。9月16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
1935年10月5日至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长征经过宁夏,历时5天4夜。红军在战斗、行军间隙,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抗日救国主张,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在宁夏播下了革命火种。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六盘山巅吟诵创作了气吞山河、饮誉中外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给宁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于10月5日到达单家集。因敌情紧急,6日拂晓,中央领导即率红军北进,于当晚到达张易堡一带。7日晨,红军一面阻击尾追之敌,一面向六盘山急进。红军在青石嘴歼敌骑兵第七师十九团的两个连。战斗结束后,固原守敌才令一个骑兵团赶来增援,与我担任后卫的十三大队陈赓、邓飞部相遇。陈、邓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阻击,完成掩护主力部队任务后,于傍晚趁月色突围,急速北上,去追赶主力部队。8日,红军在白杨城(今宁夏彭阳)附近,歼敌一个团,俘敌80多人。9日,红军继续向东前进,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在下寺湾与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
红军西征在宁夏
1936年5月18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及骑兵团共1.7万余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陕甘宁三省边界进军,进行西征战役。6月至11月,红军西征在宁夏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少数民族政策,认真执行毛泽东主席“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和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指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尊重回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而受到广大回汉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沉重地打击了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解放了宁夏的盐池、固原、同心、海原、西吉等广大地区,把陕甘苏区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宁夏建立了盐池县、豫旺县、固北县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西征中,为培养回族干部,红军还成立了回民独立师。西征的伟大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壮大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团结了回汉各族人民,团结了东北军,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它的伟大意义和历史意义,将永留史册。
1936年6月7日,西方野战军西进,向甘肃、宁夏边境的清水河一带挺进。11日,红十五军团一部占领宁夏同心城,红一军团主力进至固原县的七营附近,切断了宁夏通陕、甘两省的大道。12日,红十五军团进至王家团庄附近。20日,红一军团占领七营镇。21日,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一举攻克盐池县城,全歼马鸿逵一个骑兵营及一个民团。22日,七十三师于攻占同心,王家团庄,切断中宁至固原的交通大道。27日,七十五师攻占预旺堡,全歼马鸿逵一个骑兵营及一个民团总队。
7月5日,红十五军团在预旺县红城水击溃马鸿宾部骑兵三个团另两个营的进攻,毙伤敌三百余人。9月上旬,中路军红八十一师和左路军一部包围了李旺堡。针对敌情,该师向敌人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没打一枪,没耗一弹,就占领了李旺。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分别组成特别支队。12日,红十五军团特别支队占领海原县郑旗堡。14日,红一军团特别支队占领西吉县硝河城、将台堡等镇。10月2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西吉县将台堡,23日,陈伯钧、王震率红六军团到达兴隆镇,与前来迎接的第一军第二师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11月1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会集同心城,并在同心西门外召开了万人军民联欢大会。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萧克及预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参加了大会,朱德等领导同志讲了话。17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诱敌于萌城地区,伏击胡宗南的第一师第二旅,共毙伤敌团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并击落敌机一架。21日,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三十一军、红四军向山城堡之敌发起猛攻,经过一昼夜激战,于22日全歼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两个团,并击毙七十八师师长丁德隆,获得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次大胜利。这一仗,给胡宗南当头一棒,粉碎了蒋介石进攻红军的计划,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势,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与红军携手抗日的信心,促进了国内和平的实现。12月12日,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宣告结束,全国形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新局面。G
(第一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第二作者党史研究室干部)
责任编辑:冯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