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勤成为一种习惯,让惜成为一种态度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mgwj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勤”“惜”两字含义丰富积极,意蕴深远,道出了学习生活做人的真谛。“勤”“惜”两字是现代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具有校本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勤”“惜”两字是现代人走向未来的精神符号。坚信“勤能生慧”“惜能悟福”,这也是从1906年建校起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关键词] 勤问;勤行;勤思;惜问;惜行;惜思
  一、苏式的课堂,为人生,“勤”字当头
  “勤”,《说文》中,谓劳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尽力做或不断做”“次数多,经常”。这个字蕴含了一份朴实,一份坚毅,一份执着。
  勤问,问出兴趣。万事起点于一问。问,是学生开启世界的钥匙。问之初,学之起。课堂中启发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好问、勤问、善问、会问,脑子里时时刻刻有着问号,在产生问号、探寻问号循环中保持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变成一种真正的自主,才能变成一种真正的享受。
  勤行,行出乐趣。知识获得无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接受,一种是实践。而事实证明,实践中所得的知识更为牢固,同时伴有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发展。课堂中要给予时空,让学生多体验、多探索、多发现,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调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去体验,在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知情合一,感受乐趣,同時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勤思,思出志趣。智慧的核心是思维。课堂中允许学生静思默想,让他们在认知的关节处停一停,矛盾处想一想,疑惑处探一探,丰富自己的思维角度,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的新鲜度和挑战度得到保证。同时做到行思合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学生在思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情感,逐步清晰志向。
  二、苏式的课堂,为人师,“惜”字当头
  “惜”,《说文》中,谓痛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珍爱”“舍不得”。这个字蕴含了一份简约,一份珍爱,一份智慧。
  惜问,问于启智。对于学生的提问,为人师者,要珍视,要尊重。课堂中需要开辟学生提问、质疑的绿色通道,让问题自然流淌出来,让问题得到表达、生长和发展。同时,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与情感,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愤悱状态,不需要满堂问,浅层次问,而是精要的问,智慧的问。是学生似懂非懂时的追问;是学生理解肤浅的深问;是学生认识本质的叩问。课堂中追求学生的问与教师的问契合、相遇,碰撞出生长点,让课堂教学进入师生相融,共识共进的状态。
  惜行,行于养智。叶老的“举一反三”,这个“一”“三”虽说是虚指,但是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举的仅仅是“一”,是少数,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个“一”,举什么?何时举?举的目的是什么?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切入点——本质点——深远点”教学逻辑,课堂中要找到行的切入点,这一行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行中要扣住本质点,就是教学要凸显学科的特质,运用学科的方式学学科。行要立足于深远点,就是教师通过切入点抵达的育人核心——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
  惜思,思于仁智。对于教学中的得失,教师要珍视。哪怕是一个教学语言的表达,哪怕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前后放置,诸如此类的都需要思考、推敲、琢磨,思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思考所得,慎之又慎提炼进而运用实践,帮助学生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一个学生找到了方向和内驱力之后,教师的使命也有价值了。
  “勤”“惜”这两个字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含义丰富积极,意蕴深远,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在课堂中,我们既要“勤”,又要“惜”,只有“惜”,才能“勤”。我们秉承“勤”“惜”的本义,践行的是朴实的“勤”“惜”,追求的是智慧的“勤”“惜”,想要达到的是和谐的“勤”“惜”。坚信“勤能生慧”“惜能悟福”,这也是从1906年建校起所追求的教育境界。让勤成为一种习惯,让惜成为一种态度,两者相辅相成,智慧融合,让苏式文化的行与神在课堂中传承、体悟、发展,这也是叶圣陶老师朴素平实言语中教育思想深邃、教育智慧圆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惠兰,包迎艳.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J].江苏教育,2016(49).
  [2]徐广福.以创新为主旨的课堂教学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1(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列举了问题式、范例式、建议式、图表式、活动式共五个习作支架,详细阐述了每个支架的使用策略,并结合教材设计了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克服构思阶段的习作困难。   [关键词] 构思阶段;习作支架  当前,我国中小学习作教学越来越重视过程性和功能性,加强习作过程中的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效率。习作支架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局限于档案界内所探讨的“档案的真实性鉴定”是一个糊涂问题。  对于档案真实性的讨论,虽然此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却一直困扰着业内人士。主要原因就是何谓“档案的真实性”都还是众说纷纭,结果是各说各话,甚至是鸡同鸭讲。  有人认为。只要形成过程真实,该档案就是真实的,尤其一些探讨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机制的人士在有意或无意间均持此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档案的真实性是指信息内容的真实。还有
摘要:在科技档案领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来源原则仍具备适用性,但全宗理论则不一定适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关键词:科技档案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 来源原则 适用性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科技档案领域的适用性    问:你在前面说到,在广义科技文件概念下,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科技档案领域是适用的。你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答:笔者主要是从科技档案的特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向的核心是学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美术课堂如何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行为、改变评价方式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 核心素养;美术课堂教学;三个改变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向的核心是学生。反思当前的教学,“知识本位”“双基突出”“素养弱化”的现象普编存在。如何在教学中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实现核心素养可教可评的目标,
[摘 要] 伴随着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期许逐渐提升,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下降的情况,如果这一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教师的幸福指数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研究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 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效策略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分析,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教师是德育工程的建造师,我们在实施智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德育,教育学生崇德善美。德育如同植树,“德善课程”是催萌道德种子的沃土,为道德之树输送营养。德育是一门育心的艺术,德育的路径有千万条,班(队)会是德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基于德善课程,立足班(队)会平台,指向育德于心,追求崇德善美。  一、抛砖引玉——创境激引  “德善课程”班(队)会教学模式建立在“德善课
苏志强,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小学教学新秀、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泉州市骨干教师;先后荣获泉州市凯辉教育科研奖、泉州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泉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福建省骨干校长培养对象。  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先后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特色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少
王林波,陕西师范大学附小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能手、教学新秀、骨干教师,西安市首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小学语文卷》年度人物,获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设计奖、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陕西省义务教
摘要:以“档案形成在前”学说的角度看来,档案馆中的部分“档案”并非真正意义的档案。而是被赋予档案信息的文件。档案是对历史事件的最为直接的记录,而历史事件的记录又大多是关于人的言行的记录,档案因此具有记录支配社会活动的人的观念与动机的价值。分析出档案的这种价值,对未来的档案实践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档案形成在前 档案信息 档案价值 档案实践    读了刘东斌老师讨论档案与文件形成顺序的
陈达新,男,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由藤县象棋镇初中调到塘步镇第一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代校长,校长。担任校长后,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制定出“六个一”校本改革方案,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初中打造成“广西壮族自治区EEPO(有效教育)实验学校”,使学校由一所乡镇初中成功地向藤县的课改示范学校转型。学校打破历史记录,连续三年中考获得梧州市教育局的表彰奖励。陈达新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