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那“凝固的一刹那”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最终形成的板书表现的是这堂课最为精彩的“凝固的一刹那”,它应该就是“画”的艺术。从价值取向上说,板书设计应突出“一课一得”、突出“语文”因素。同时,板书设计应同步体现教学内容、艺术体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板书设计;阅读教学
  德国18世纪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说:“我用‘画’这个词来指一般的造型艺术,我也无须否认,我用‘诗’这个词也多少考虑到其他艺术,只要他们的摹仿是承续性的。”[1]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门诗的艺术,因为它是一个程序性逐步形成的过程;而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最终形成的板书表现的是这堂课最为精彩的“凝固的一刹那”,它应该就是“画”的艺术。
  一、板书:“画”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是一个缓缓流动逐步形成的过程。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最终形成的板书这幅实体的“画”,是颇有讲究的。
  (一)板书:微型的审美
  板书,既指授课中教师根据需要不停地在黑板上书写,也指下课铃响前黑板上最终的显示。有教师认为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有其艺术审美价值。曾听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说过,他进行阅读教学,在设定教学目标后,备课的过程就是板书设计的过程,完成了板书设计,就基本上完成了备课。
  对板书的审美标准,彭小明在《教学板书审美论》一文中归纳如下;其一,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其二,表现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其三,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2]“美”确实是板书的追求。显然,在这三点中,第一点是其他两点的基础,如果未曾“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那么,后两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就是科学地将教学内容作视觉呈现。学生在下课铃响前的一刹那,可以从最终的板书中回顾课堂教学的过程,巩固所学;同理,若一个没有来上课的学生,看到同学抄写的板书内容,也能大致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板書:传统的审美
  当今的教育界,往往将电脑PPT课件等“声、光、电”之器称之为“多媒体”,而将板书等称之为“传统媒体”,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顾名思义,“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既包括PPT课件等“现代化媒体”,也包括录音机、幻灯片等“中生代媒体”,更包括板书等“传统媒体”。
  实际上,板书有着现代化媒体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此,暂且不说教师优美的书写对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而一般语文教师囿于自身的能力,PPT课件等一旦成型,只能按部就班地播放,很难达到教学生成的效果。也就是说,PPT课件减少了教师随机发挥的灵活性,学生的积极思维难以得到保证。如果是板书,教师就能随时调整,可以达到不可预约的精彩。
  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声、光、电”狂轰滥炸的环境里,千万不要迷失自己,请给板书留下一席之地!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下的现状却让我们的板书走入了尴尬的境地。其一,在平时的编辑工作中,笔者每周大约收到200封稿件,其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约100篇,而附有板书设计的仅约10篇。其二,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公开示范课,能见到有板书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实在少得可怜。其三,在那些“少得可怜”的有板书设计的课堂中,值得赞赏的板书设计很难见到。
  二、板书设计:两“突出”
  我们知道,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板书设计,必须考虑板书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突出“一课一得”
  当下,为了公开课或晋级考核,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求助百度为常态。图1是笔者在“百度”上下载的一个颇被赞赏的板书设计。
  [月下荷塘][总:曲曲折折(形) 弥望(视角)][田田(茂盛)][静态
  (上)
  ][动态
  (下)
  ][叶][花][香][波][水][脉脉][闪电][歌声][明珠][舞女的裙][自然舒展][光亮相似][情态相似][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传得快][分]
  图1
  不可否认,这个板书设计确实值得赞赏,因为它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说囊括了《荷塘月色》的所有内容。然而,其涉及的内容是否多了些?作为语文教师,可以看出其用心之良苦;但是,就学生而言,又如何通过这个板书去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提倡“一课一得”,也就是说,一节课只需解决“文”“道”一对教学目标。既然这样,那么,板书设计也该对应。就上面这个板书设计而言,如果背景是一堂课,就该认准一对目标,将无关的内容删除,以使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我们并不反对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资料,但我们反对不加思考地全盘“拿来”。
  (二)突出“语文”因素
  某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以贾宝玉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深刻理解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结构特点”“比较深入地理解贾府公子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几个场面,并自然拓展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教师全身心投入,一节课“文”“道”结合,高潮迭起,可谓精彩。其板书设计如图2:
  林黛玉进贾府(二)
  母亲话里: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姑妈眼里: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叛逆者
  自己表现:狠命摔玉,追求平等
  图2
  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教师更应在板书设计中体现“文”的教学目标。为何不在“母亲话里”和“姑妈眼里”前加个括号,里面写上“侧面描写”四字,而在“自己表现”前也加个括号并写上“正面描写”四字呢?实际上,这一板书设计仅仅缺了一步。   三、板书展示:两“体现”
  上面,我们分析了板书设计价值取向的维度。然而,这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仅仅是宏觀的要求,具体的过程和方法是颇有讲究的。
  (一)同步体现教学内容
  王松泉先生认为,板书有着“同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板书的出现,与教学内容的揭示保持同步。系统板书的显现,一般总是与讲授语言相配合,与教学过程相协调的”[3]。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曾将他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示诸笔者。他的课堂教学目标为:“通过比较研读,较为深入地展开想象,理解文中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那份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第一环节指导散读课文,找出作者主要写的两种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
  第二环节研读第4、第5、第6自然段,与朱自清《春》中的景物描写作比较,理解景物特征。(板书:“朦胧的美”)
  第三环节继续研读第4、第5、第6自然段,体会“比喻”的作用。(板书:“比喻;形象具体”)
  第四环节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个句子。(板书:“通感;更为形象”)
  第五环节研读第6自然段,明白作者沉浸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板书:“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其板书设计如图3:
  荷塘月色(朱自清)
  [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朦胧的美←[比喻:形象具体通感:更为形象]
  ↓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图3
  这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逐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对板书逐步形成的过程作了清晰的交代。其展示的最终板书,确实是“凝固的一刹那”。也就是说,他双管齐下的过程非常清晰,将这堂课的一对教学目标,逐步展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艺术体现教学目标
  有些语文教师有绘画才能,将之用到板书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7年5月,笔者有幸在“全国初中语文名家精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观摩了李凤平老师的示范课《驿路梨花》,李老师的板书设计美观、大方且具艺术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雷锋精神”,而他设计的板书(图4),以一朵梨花为基础,体现了构思巧妙的特点,同时也直指教学目标。
  
  图4
  板书是一门最终表现“凝固的一刹那”的艺术,这门艺术的展现需要预设。但是,我们绝不能轻视课堂生成,也就是说,在备课设计板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生成。处理课堂生成,变“预设课堂”为“课堂预设”,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就板书而言,应该是借助“课堂预设”,呈现更为精彩的“凝固的一刹那”。[□][◢]
  参考文献:
  [1][德]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
  [2]彭小明.教学板书审美论[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07):83.
  [3]王松泉.语文板书教学及板书学研究概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03):87.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期刊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
期刊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
摘 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询问,文言文应该怎么学,学生大都回答“多记文言字词”“多背文言文”,倘若继续追问“还有吗”,他们便会回答“分类整理”
期刊
摘 要:“微作业”是基于对现行教材练习系统存在不足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借鉴《美国语文》练习系统的编写体例,并根据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建构的练习系统,主要有“阅读微建议”“生活微链接”“任务微实践”“写作微指导”等四种类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微作业”  练习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而言,可以利用练习系统来达到巩固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素养、
期刊
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汉宫秋》]  师 已经上了两节课了,同学们累不累?  生 不累。  师 苦不苦?  生 不苦。  师 写作怕不怕?  生 怕。  [师生笑]  师 为什么怕?  生 因为它太难了……  师 因为写不好,宁可坐在这里,也不愿写,是吗?告诉你们,写作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今天就让你们把痛苦的写作变成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
期刊
杨绛的散文《老王》虽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但情理丰厚,在看似极普通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中,却深藏着人物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是开展阅读探究教学的极佳教材。但许多教参资料对这篇文章的探讨却浅尝辄止,往往只停留于主题——“我”和老王的善良,而对“我”和老王两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或忽略不言,或言之不详;有的即使有所提及,也大多未深入分析原因,而只停留于表面;有的甚至还质疑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
期刊
【名师档案】蒋雅云,浙江省嘉兴一中语文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扎实严谨,情理相生,精致细腻,简洁灵动”,予人智性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曾荣获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質课”评比一等奖。先后被推选为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浙江省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7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嘉兴市一等奖5项。在《教学月刊·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的使用最忌顾此失彼,將单元总体取向与文本个性特征割裂开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宏观格局,树立“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又要有微观眼力,培养“文本意识”和“学生意识”,以层层衍生的方式,用好助学系统。  关键词:统编教材;助学系统;教学内容;《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教材的执行主编王
期刊
摘 要: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关注当下生活,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强化“辩手意识”,始终不忘文章中有个“对方辩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写作灵感,彰显理性思辨色彩,写出有思想内涵和独特个性的议论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辨色彩;“辩手意识”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及各地模拟试题中纷纷出现要求学生针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发表观点看法的作文试题。这样的作文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