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建议采取严格而多方面的综合措施,使我国的城镇化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1城镇化和生态安全
城镇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由于非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而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和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用地逐步变为城市用地,城市文明日益向乡村渗透的发展过程[1]。
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2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1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
钱纳里研究了常态发展状况下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表1)。对照表1,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表1 常态发展状况下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
人均GNP(美元) 第二產业产值占GDP的份额(%)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 城市化水平
<100 12.5 7.8 12.8
100 14.9 9.1 22.0
200 21.5 16.4 36.2
300 25.1 20.6 43.9
400 27.6 23.5 49.0
500 29.8 25.8 52.7
800 33.1 30.3 60.1
1000 34.7 32.5 63.4
>1000 37.8 36.8 65.8
表2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年份 人均GNP(美元)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 城市化水平
1991 404.8 42.1 21.4 26.94
1993 504.5 47.4 22.4 27.99
1996 694.3 49.5 23.5 30.48
1999 约800 49.4 23.0 34.78
2003 约1000 52.2 21.6 40.53
2005 1730.2 47.68 23.8 42.99
2007 4610.0 49.2 24.6 44.94
2013 5414 48.56 23.2 52.00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和数据分析网站)
2.2城镇化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变了过去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政策,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并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方针。由表3可见我国城镇化发展速率是非常快的。
表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指标
年份 城镇化水平(%) 建成区面积(km2 ) 城镇人口数(万) 乡村人口数(万) 全国总人口数(万)
1990 26.41 12856 30195 84138 114333
1995 29.04 19264 35174 85947 121121
2000 36.22 22439.3 45906 80837 126743
2005 42.99 32520.7 56212 74544 130756
2007 44.94 35469.7 59379 72750 132129
2.3城镇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些城镇为追求政绩,全然不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小城镇政府的资金运用能力和效果,以及社区居民的现实利益。有些地方“城”虽然建了起来,但辐射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较大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没有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无法有效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
2.4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已经形成了梯度差异。
表4 中国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
东部 中部 西部
传统模式 都市化 商业化 工业化(初级)
新兴模式 商业化 工业化 工业化(初级、微弱)
2.5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按照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规律,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但实际上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城镇人口自由迁移受到严格限制,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城镇外延扩张和城镇数量增加等行政行为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内在关系被严重扭曲和割裂[2]。
3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城镇化具有高速率,但是欲速则不达,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危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镇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由土地利用密度过大、土地利用规划不良造成的。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往往使得自然生态朝着强烈的人工生态方向发展,如生物种群减少、结构单一,沿海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植物与人的生物量比值降低,人群的健康效应也向着工业社会型方向变化。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这个特征就决定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必定受损。 3.2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一方面,大量的农用地变为生态功能较弱的建设用地,产生了以不透水为主要特点的城市下垫面,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其中的生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资源的传统用途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因污染等原因,农用地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城市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污水灌溉、大气飘尘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城郊土地、工业园区、独立工矿附近以及公路两侧土地污染尤为严重。土地污染已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食物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3][4]。
3.3 刺激城镇土地价格的上升
由相对低效益的农地改变为相对高效益的非农地,土地稀缺度的不断提高,土地需求和土地投资的不断增加,都对城镇土地价格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8]。
3.4城镇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的不少城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交通、生活所产生的废气、废水,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了水体污染严重,噪声污染和垃圾围城的困境;而建筑稠密、缺乏绿地和新鲜空气,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现代城市以废气、废水、噪声和垃圾为突出问题的城市环境公害。
3.5城镇化造成城市社会生态问题
3.5.1 经济方面
全国的矿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储量大幅度下降、结构性矛盾、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矿业城市所依赖的煤炭、原油、森林和天然气等资源在不断地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仍然不高,现在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调控就会造成城市支柱产业的严重滑坡甚至破产,这些都将给城市的经济系统带来混乱,引起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3.5.2 文化、知识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来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格局被打破。新型文化的兴起(如企业文化、广告文化、知识产权等)和新老文化的交替组合没有稳定等都影响到文化的结构。城市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人口的知识结构,高学历人口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3.5.3 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我国城镇化过程和美国比起来较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社会道德观念的淡薄,犯罪類型多元化,高智商犯罪和经济犯罪数量的增多以及总犯罪率的提高;新老城区的交错、老城区的改造和一些新兴城市的城市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混乱;道路秩序每况愈下,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部分城市还存在人才竞争不公平、社会管理混乱等问题。
3.5.4 食品的安全问题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目前关注比较多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伪劣食物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增多[5]。
3.5.5 人类疾病的增多
现代城市中疑难杂症增加,像恶性肿瘤、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等。另外各种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的蔓延比以前严重,自1985年在中国发现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后,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
参考文献:
[1]王祥荣,吴人坚,张浩,王寿兵.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12.
[2]孙久文,彭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http://jjgl.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jiah20090605 ,2009.6.28.
[3]郭阳旭.城市生态安全保护对策分析[A].经济师方略.经济师[C].重庆: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4.244—246.
[4]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5]吴宝刚,张跃西,钟章成.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81—82.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1城镇化和生态安全
城镇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由于非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而引起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和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用地逐步变为城市用地,城市文明日益向乡村渗透的发展过程[1]。
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2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1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下
钱纳里研究了常态发展状况下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表1)。对照表1,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表1 常态发展状况下城市化平均发展水平
人均GNP(美元) 第二產业产值占GDP的份额(%)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 城市化水平
<100 12.5 7.8 12.8
100 14.9 9.1 22.0
200 21.5 16.4 36.2
300 25.1 20.6 43.9
400 27.6 23.5 49.0
500 29.8 25.8 52.7
800 33.1 30.3 60.1
1000 34.7 32.5 63.4
>1000 37.8 36.8 65.8
表2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年份 人均GNP(美元)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份额(%) 城市化水平
1991 404.8 42.1 21.4 26.94
1993 504.5 47.4 22.4 27.99
1996 694.3 49.5 23.5 30.48
1999 约800 49.4 23.0 34.78
2003 约1000 52.2 21.6 40.53
2005 1730.2 47.68 23.8 42.99
2007 4610.0 49.2 24.6 44.94
2013 5414 48.56 23.2 52.00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和数据分析网站)
2.2城镇化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变了过去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的城镇化政策,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并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方针。由表3可见我国城镇化发展速率是非常快的。
表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指标
年份 城镇化水平(%) 建成区面积(km2 ) 城镇人口数(万) 乡村人口数(万) 全国总人口数(万)
1990 26.41 12856 30195 84138 114333
1995 29.04 19264 35174 85947 121121
2000 36.22 22439.3 45906 80837 126743
2005 42.99 32520.7 56212 74544 130756
2007 44.94 35469.7 59379 72750 132129
2.3城镇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些城镇为追求政绩,全然不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小城镇政府的资金运用能力和效果,以及社区居民的现实利益。有些地方“城”虽然建了起来,但辐射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较大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没有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无法有效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
2.4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已经形成了梯度差异。
表4 中国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
东部 中部 西部
传统模式 都市化 商业化 工业化(初级)
新兴模式 商业化 工业化 工业化(初级、微弱)
2.5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按照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规律,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但实际上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城镇人口自由迁移受到严格限制,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城镇外延扩张和城镇数量增加等行政行为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内在关系被严重扭曲和割裂[2]。
3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城镇化具有高速率,但是欲速则不达,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危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镇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由土地利用密度过大、土地利用规划不良造成的。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往往使得自然生态朝着强烈的人工生态方向发展,如生物种群减少、结构单一,沿海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植物与人的生物量比值降低,人群的健康效应也向着工业社会型方向变化。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这个特征就决定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必定受损。 3.2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一方面,大量的农用地变为生态功能较弱的建设用地,产生了以不透水为主要特点的城市下垫面,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其中的生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资源的传统用途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因污染等原因,农用地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城市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弃物、污水灌溉、大气飘尘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城郊土地、工业园区、独立工矿附近以及公路两侧土地污染尤为严重。土地污染已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食物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3][4]。
3.3 刺激城镇土地价格的上升
由相对低效益的农地改变为相对高效益的非农地,土地稀缺度的不断提高,土地需求和土地投资的不断增加,都对城镇土地价格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8]。
3.4城镇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的不少城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交通、生活所产生的废气、废水,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了水体污染严重,噪声污染和垃圾围城的困境;而建筑稠密、缺乏绿地和新鲜空气,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现代城市以废气、废水、噪声和垃圾为突出问题的城市环境公害。
3.5城镇化造成城市社会生态问题
3.5.1 经济方面
全国的矿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储量大幅度下降、结构性矛盾、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矿业城市所依赖的煤炭、原油、森林和天然气等资源在不断地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仍然不高,现在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调控就会造成城市支柱产业的严重滑坡甚至破产,这些都将给城市的经济系统带来混乱,引起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3.5.2 文化、知识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来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格局被打破。新型文化的兴起(如企业文化、广告文化、知识产权等)和新老文化的交替组合没有稳定等都影响到文化的结构。城市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人口的知识结构,高学历人口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3.5.3 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我国城镇化过程和美国比起来较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社会道德观念的淡薄,犯罪類型多元化,高智商犯罪和经济犯罪数量的增多以及总犯罪率的提高;新老城区的交错、老城区的改造和一些新兴城市的城市建筑与城市景观的混乱;道路秩序每况愈下,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部分城市还存在人才竞争不公平、社会管理混乱等问题。
3.5.4 食品的安全问题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目前关注比较多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伪劣食物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增多[5]。
3.5.5 人类疾病的增多
现代城市中疑难杂症增加,像恶性肿瘤、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等。另外各种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的蔓延比以前严重,自1985年在中国发现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后,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
参考文献:
[1]王祥荣,吴人坚,张浩,王寿兵.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12.
[2]孙久文,彭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http://jjgl.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jiah20090605 ,2009.6.28.
[3]郭阳旭.城市生态安全保护对策分析[A].经济师方略.经济师[C].重庆: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4.244—246.
[4]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5]吴宝刚,张跃西,钟章成.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