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日行八万里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ool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说:“我只是想,这样地跟着你走在黑暗里。”有人步调轻盈,有人老态龙钟,有人一步三回首……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姿态,不管你是否愿意,生命的行走都不容我们抗拒,更不能被我们终止。生命的光影,就在这行走里被拉长和拔高。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生命在行走中拔节成长的声音。
  一片相思叶(节选)
  □李沐遥
  这一片滴血的叶
  哭泣着拥抱大地
  用它一生最后的一点力气
  和着向死而生的情意
  羽化成泥
  【微导读】为追寻自己最后的归宿,为追寻和拥抱另外一种生命,这片叶子努力着,哪怕耗尽生命的所有,它也在所不惜。作者把传统的对一种生命消逝的哀叹谱写成一曲义无反顾的生命行走的颂歌。尤其是对土地意象的虚化,更好地衬托出叶子行走的伟大意义。
  【高考对接】2015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
  【金笔示范】风在空中飘舞,叶在风中翻滚。风太猛烈,这实在是叶子不能够驾驭的,叶子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叶子一直不曾忘记,那份关于生命的承诺,回归大地,羽化成泥,“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她明白,大地,不仅仅是她生命的的最后归宿地,更是她灵魂的真正栖息地。猛烈的风,只是她坚强意志的更好陪衬。
  假如我是一道光(节选)
  □灵遁者
  哪怕是亿万年,亿亿万年的等待
  我都不会下跪
  绝对不会
  这就是我想作为光而存在的意义
  你只是看到了我
  你却永远也捕捉不到我的足迹
  【微导读】生命的行走有时会让我们飘忽不定,似乎停滞是保有生命的最好状态,其实不然。等待,是为积蓄力量,等待时间让我们迸发。“亿万年,亿亿万年”,刻画的似乎是生命无奈等待的无助状态,并非如此,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背后,生命一直在行走,为了追寻自己的方向,这道光从不曾停下自己行走的脚步。
  【高考对接】2015年上海卷“坚硬和柔软”、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金笔示范】我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甚至只是流星的点缀,任何一片叶子都可把我遮挡。其实不然,我有我的方向。为追寻我的目标,我可以承受任何的苦难和等待,亿万年不够,那就亿亿万年好了,可我永远不会屈服。你可以用一张废纸把我遮蔽,但是你绝对看不到,我其实早已经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的柔软里写满了坚硬。
  走过的路
  □枸杞子88
  走过的路仿佛卷尺
  蜷缩在记忆的匣子里
  时不时被浪迹的你拉出来
  借着月色,量一量乡愁的距离
  【微导读】“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只要飞过,就会留下痕迹,不管多隐秘,行走的记忆始终都会被铭记和镌刻。“走过的路”有时会被忽略、被隐藏,但是永远都不会被忘记。在他乡,在月夜,就会被不由自主地记起。不管我们行走多远,我们都会记得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因为故乡牵引着我们行走的脚步。
  【高考对接】2015年福建卷“路”、2015年湖南卷“大树的旅行”。
  【金笔示范】年轻时候,我向往远方,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奔向前路。风在耳边呼啸,鸟在身边吟唱,我全然不在意,我要走向路的尽头,我其实不知道我到底要去寻找什么。偶然一次,一声轻吟将我唤醒,我以为走得很远很远,其实我从未走出过故乡,对故乡的眷恋肆意流淌。我把这记录下来,于是写成一首乡愁和行走的诗。
  热爱生命(节选)
  □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微导读】远方:不确定的归宿处;风雨:行走代价;我:生命的热爱者。三组意象,描绘出“我”的迥异旁人的对成功的认识。这种认识,超越通常而常规的生命归宿。行走本是过程,成功才是目的,但是作者把行走作为过程和目的。不想不顾,表达的是无所畏惧的果敢和坚毅。诉说出对行走本身的喜爱,对生命的真正热爱。
  【高考对接】2015年四川卷“老实和聪明”、2014年辽宁卷“最美的风景”。
  【金笔示范】渴望成功,希望生命直达,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致命的错误在于,这只是自作聪明,这会阻挡我们行走。其实,生命的真正状态在于行走本身。“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行走中是否会获得成功,那不是行走需要照顾的事情。只要风雨兼程老实地走,就是成功,因为那行走里,写满对生命真正的热爱。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作家簡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读到过这样一种感叹:如果世人都眼盲,我决不会去追求华丽的衣裳、豪华的居室、铺张的排场……是啊,原本人生苦短,竟还要处处跟人比较、争一日之短长。可是,难道为了世人没有眼盲,就只能让自己心盲吗? (引用某人的“一种感叹”开篇,以“心盲”对“眼盲”,引发读者的思考。)  竞相攀比,除了虚荣之外,还有些别的原因吧?是觉得比不过别人有伤自己的面子?是认定伤了面子就等于损伤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是看到大家都如此虽
任务驱动型作文非常适合写议论文,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析说理是支撑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甚至“出彩”,势必起到旁征博引、纵横开阖、雄辩服人、妙笔生
新考纲规范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三道选择题,四选一(错误项或正确项)型。怎么解答此类试题呢?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经过研究,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无非以下几种。  一、偷换概念  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即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譬如:  例1,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标签”主题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高频主题。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别人生活”,江苏卷“个性与创新”;2015年,天津卷“范儿”,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2014年,辽宁卷“乡村满天繁星与城市霓虹闪耀”,广东卷“胶卷时代与数码时代”……“标签”主题无论是从对个人个性的培养还是从对时代特征、国家品牌关注的角度上考虑,都将会反复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范畴中。  【主题解读与夺分素材】  纵观近几年
提到西安,在你脑海中闪现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是肉夹馍,还是凉皮?是秦始皇兵马俑,还是华清池?在我心里,西安不但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让我真正体会到青春的地方。  不疯狂的那不叫青春  在班主任“老张头”告诉我们暑假学校得组织去西安研学旅行的时候,原本昏昏欲睡的自习课堂瞬间炸开了锅。我悄悄戳了戳前桌班长的后背,兴奋地跟他说:“去西安?这么好,这下有得玩儿了!”班长毫不留情地打击我:“还有二十多天呢,你
这是使用全国课标卷Ⅰ的河南省近三年的高考成绩分析柱状图(发布于2015年第22期《招生考试之友》)。观察该图,我们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得分在高考八个模块里最低,连续三年没有突破50%的得分率。这样超低位运行,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命题方注意到这一情形,也试图从命题方面改变这一态势,但是目标仍然难以达到;一是备考方注意到这一现象,却仍然没有拿出适宜的备考对策,甚而从高一年级开始,论述类文本教学
古人说,女子的手指,宜将斗草寻,宜把花枝浸,宜将绣线匀,宜把金针纫,宜操七弦琴,宜托腮边玉;更有“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的佳句。然而回过深思,观之母亲的手,似乎已失去了此等雅致。  记忆最深处,母亲似乎总留着干净的长指甲,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异常美丽的光芒。  清风撩动窗帘,残月暮光渲染寂夜。彼时,已至深夜,空荡的房间只剩时钟无趣地摆动,母亲无声的陪伴渐渐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馈赠。搁置下温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岁月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到时代社会变迁,小到衣食住行的变化,都折射出它一步步的发展史。交通工具的变迁,则更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  最早,人们的出行方式是步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每一步的行走都在亲吻大地。小农经济的发展,牲口成了人们出行的伙伴,“细雨骑驴入剑门”是文人的诗意,牛、马更是成为人
读初中的时候,我英语老师时常给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把后面的四个大字挂在黑板上方的墙上。那时候这位老师很看中我,故我的英语是各科当中学得最好的。  后来读高中,除了英语好,我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尽管那时候生物还不是高考课,但是在我们学校开展的全校生物学竞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1998年参加高考,我仅考了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  我哥哥的意思是让我复读考个重点大学,本来就是理科生,数理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