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生视角下广西桑蚕业发展路径探析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立足产业共生链视角,从重塑多元共生单元、营建链网共生模式、优化共生外部环境、打造智力共生平台等角度探讨了广西桑蚕产业循环共生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广西 桑蚕产业 产业共生 循环经济 路径
  产业共生链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和合作,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能源节约循环、要素耦合优化、产业有机复合的生态化集群式发展模式,为组建互惠互利的农业生态经济网络提供了可循路径。
  一、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困境
  (一)循环主副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价值链经济效能低
  目前广西桑蚕业以蚕茧丝延伸为循环主产业链,辅之蚕沙有机转化、蚕蛹产品研制、桑菇肥培植等资源开发。但是,在蚕茧丝主产业链上,广西本土加工率较低,以桑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河池市为例,茧的就地加工量只有40%左右,丝的就地加工率仅在0.6%左右。有限的茧丝加工能力使本地所收蚕茧和所产生丝多运往东部深加工,形成广西为原料基地、江浙为加工基地的茧丝绸产业分布现象,导致后续丝绸、印染、服装等产业难以步入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弱化了桑蚕主产业链的经济效能。
  此外,在蚕沙—叶绿素—有机肥经济链上,由于蚕沙收集难度大,成本过高,直接生产有机肥的技术有待探究,因而蚕沙处理量极小。同时,蚕蛹制品开发单一,整体规模较小;桑菇肥的转换率不高,仍需寻找高产优质、方便管理的新菌种。这些都加剧了桑蚕产业分级利用循环体系的构建难度,限制了桑蚕茧生态链的价值增值功能。
  (二)产业运行模式不合理,循环发展基础不稳定
  在产业运行模式上,广西桑蚕业仍以蚕农小作坊式养殖为主。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户及产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再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自给性和封闭性,难以形成蚕茧加工各环节的强关联性,制约了产业链延伸,产业竞争合力严重削弱。虽然“蚕农+企业+协会(基地)”现代经营模式在广西有所发展,但是蚕农与企业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契约关系不明,农户仍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此外,近年受国际市场低迷、丝绸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蚕茧价格大起大落,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更阻碍了广西循环桑蚕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三)桑蚕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短板突出
  目前,广西桑蚕技术人才短缺是妨碍循环经济实施的“短板”。2005年,全国蚕业科技人员总数19981人,万吨蚕茧平均拥有技术人员339人;而同期广西蚕业科技人员为1479人,万吨蚕茧科技人员拥有数105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52人,比重只有3.5%。若按发种每2000张需配1位中专水平人才,每10000张需配1名大专以上人才算,广西年均450万张的发种规模需大中专人才2250人,技术人员缺口明显。而织造、印染、服饰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几乎为零,更制约了广西茧丝绸的纵深产业化发展。
  (四)政策支持导向不突出,外部环境待改善
  目前,广西桑蚕产业政策支持重点主要集中在桑蚕茧主产业链上,针对其他链条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了生产过程中蚕沙处理、病害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跟不上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河池市,2010年才有宜州等地开始重视主副循环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把政策引导重点放在蚕沙处理、蚕丝品牌树立等制约循环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柳州、来宾等桑蚕重要生产基地至今仍未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仅靠2005年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推动当地桑蚕循环经济发展,再加上广西扶持循环技术研发的科研投入不足,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不明显,突出了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引导缺陷,成为循环经济推行不畅的另一制约因素。
  二、基于循环共生的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共生是以产业耦合为核心、产业集群为载体,形成农业食物链和生态工业链交融系统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因此,广西桑蚕产业应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并进的产业共生体系角度,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桑蚕产业循环共生实施途径。
  (一)以新型农商为基础,培育互利共存的多元桑蚕共生单元
  农户、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是桑蚕产业共生组织形成的核心要素,是构成链网互动产业共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优化“蚕农+企业+协会(基地)”经营模式,培育多元桑蚕共生单元,使之适应产业共生模式的构造要求。
  一方面,建立规范的桑蚕技术培训机构,对蚕农进行科学、系统的技术培训,强化蚕农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打造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蚕农。另一方面,打造“龙头企业+蚕农”、“桑蚕合作社+蚕农”、“中介服务组织+蚕农”等复合共生单元,形成互利共存的共生组织体系。以缫丝骨干企业带动为主导,着力培育企业的茧丝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树立蚕丝自主品牌,促进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形成契约联结式的桑蚕合作社模式,以立法形式确立合作社的法人主体地位,明确职责和义务,规范内部管理。完善桑蚕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为会员提供全面、准确、快捷的技术推广、市场预测、资金融通、职业培训等服务。
  (二)以生态园区为载体,形成企业间互动能效的链网共生关系
  生态产业园区是通过废弃物交换,形成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极利用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新型园区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着力打造“绿色制造”的桑蚕生态产业园区,依靠企业间的互动能效,构建互利共生、联动互补的区域产业生态网络。
  首先,桑蚕生态园区应重点发展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即以茧丝绸产业为主轴,多级发展蚕沙转换、蚕蛹开发、桑菇培育等副产业,通过对上游企业生产废料的合理利用和为下游企业提供廉价原料的方式,使园区企业形成资源互补关系,促进主副产业配套发展,实现产品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其次,应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式共生模式,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相似性形成区域内的地理集聚,合理共享基础设施、市场信息及销售渠道,集中开发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共有技术,共同培育茧丝绸国内外市场,实现资源、人才、知识、可循环物质的集聚效应。生态园区共生网络因企业数目和类型限制存在一定刚性,通过和园区外企业的的技术经济合作,建立内涵更丰富、结构更稳定的产品代谢网络,打造开放、动态的产业联盟,提高链网互动共生关系的弹性。   (三)以引导政策为保障,营造桑蚕产业循环共生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桑蚕产业循环共生体的运行,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产业共生环境:一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和贸易等政策,特别对生产资源节约型产品的桑蚕企业和用循环技术改造传统桑蚕产业链的投资项目,给以财政贴息、税收调节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增加在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二是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循环桑蚕产业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循环桑蚕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三是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制订科学、合理的蚕茧收购、烤烘管理制度,推动蚕茧资源顺畅流通;加强蚕茧价格监督,健全交易规则和市场管理机制,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为创新技术为支撑,建设桑蚕共生模式的智力传导平台
  构造广西桑蚕产业循环共生机制,科技是手段,人才是关键。因此,要突破桑蚕循环共生发展的技术瓶颈,必须加大对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桑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强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技术,完善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加快蚕种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蚕种管理和质量检测,确保蚕种供应的高质高量。
  同时,解决桑蚕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应建立服务本地的桑蚕丝教育培训体系,恢复停办的蚕桑专业本科教育,新办丝绸服装专业本科教育,开办大中专的桑蚕丝职业教育;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广西农业大学等研究院所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办班培训等方式,培养大批蚕桑丝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采取柔性人才引进策略,采用咨询、短期聘用、技术承包、合作研究、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尤其吸引既懂桑蚕养殖、加工技术又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广西,为桑蚕产业循环共生模式的探索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①孙伟峰. 河池桑蚕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上):24—26
  ②徐瑞,陈有禄.东西部茧丝绸产业对接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9):142—144,159
  ③唐涛. 应对金融危机作强广西桑蚕业的思考[J]. 广西蚕业.2009.(2):37—41
  ④程瑞芳. 论农业共生组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13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广西桑蚕产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11LX159)研究成果〕
  (李舟,1979年生,贵州赫章人,广西工学院财经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优化与贸易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功能的发展和变化是内在的,主要表现在与空间造型之间的对立、统一,而这也成为促进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本文中,笔者从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美学价值、建筑形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功能;美学价值;建筑形式  1、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联系  1.1建筑单体立面设计  建筑单体立面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建筑的体型组合不是固定的,因此要体现出
摘要:在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环境影响下,公路施工企业的一些财务人员常会面临着权责不清或者是监督不严等问题,本文对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财务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112  公路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一般都设立在各个项目部,主要负责项目部的会
2012年,贵州省会计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会计管理新思路、新方法.坚持依法行政、转变作风、创新管理,积极贯彻各项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大力推进会计管理信息化,强化会计队伍建
摘 要:连续梁挂篮技术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施工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完全承接了预应力技术和弯矩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布局、对资金设备要求不多的优点,因此在铁路桥梁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广泛欢迎。不仅如此,因为铁路桥梁在施工阶段对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荷载的承受能力要求颇高,同时也被施工段之间的衔接处和挂篮本身构件方面的因素所制约,所以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很有必要。基于此,文章以铁路桥梁连续梁施工中挂篮技术方面的内容为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场内外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借鉴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构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路径进行了系统设计;对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证券交易 场外市场 构建  2012年4月5月,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透露,2012年将在总结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筹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将证券市场服务
吴栋:有条件的话,应该鼓励他们出国也鼓励他们回来,但是出国读书并不一定比国内的人强,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我们会看他在学什么东西,他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什么经历,如果仅仅是有个从
提要:作为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桥梁桩基能够深入岩石或土层,具备体积小、刚度大,承载力强等优点,同时能够进行方便的水下施工,在各种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工程项目最终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实际建设过程中,桥梁桩基工程容易存在少灌、断桩、工艺不足等质量问题。文章对交通工程中桥梁桩基施工工艺进行阐述,归纳总结常见质量问题,并结合产生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桩基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
2012年,云南省会计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核心,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贯彻实施《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逐渐转换业务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而创新金融产品是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据此,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工作的结合,有效化解矛盾,统一思想,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With the rapid devel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