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61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也是所有文章的“第一要素”,也是所有作者的“武器”。选人初中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选择编入的名家名作,课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既是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又是勾通作者与学生的感情桥梁。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时,通过作品语言,在脑子里经过想象和联想,再现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分析准确性的语言,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o这是针对创作而言,同时也适用于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仅限于“大致可以”的话,就不会体会课文表现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领会作者是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的。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咀嚼品味。编人课文的大多是名篇,语言都是经过作者认真锤炼的,所以教学中必须把咀嚼品味语言放在重要地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通过“咀嚼品味”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一般情况下,文章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写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改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由此及彼又引导学生认识在《最后一次讲演》中也有改变人称的现象,那是表达愤怒感情的需要。有了这两例的语言品味,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例子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且会运用了。
  2.替换比较。有些词语通过替换比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其妙处。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能否换上“传”、“飘”、“交”?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才明白:用“飞”,体现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有生命力和感情色彩;而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了诗意。又如“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接近”与“爱好”能否调换位置?显然不行,因为先“接近”产生感性认识才会“爱好”,若调换次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填词练习。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上,往往一个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事物的性质、状态和色彩。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中的“碧绿’’、“紫红’’、“光滑’’、“高大”形容词的运用,从色彩、性质、状态上描绘了夏日百草园之美,若让学生填空练习,会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又如写冬日百草园捕鸟的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撒、系、牵、看、拉、罩”等,把捕鸟的一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学生仍可填空体会其准确性。
  4。模仿造句。如:一些关联词语就可以通过造句体会其关系,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就更不用说了。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学生通过模仿原文造句会更加深入领会这种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好处了。
  看来,如果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语言的妙处,久而久之,学生会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体会“咬文嚼字”的甜头,严谨治学的习惯将会逐渐养成。
  二、体会形象性的语言,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语言尤具形象性。作者展示人物性格,描绘生活图画时,总是选择具有形象性的词语,把客观事物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大有裨益o
  1.体味景物描写的语段,领会其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对于渲染气氛,交待背景及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情等起很大作用,引导认真品味,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笔下烈日的酷热,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刻画,表现样子拉車的痛苦,以揭示主题。如果不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品味,是难以体会其用意的。又如《故乡》中,“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引导品味,便会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对于交待辛亥革命以来农村日趋衰败没落、经济凋蔽的时代背景十分必要,由此学生领会了文章写景是有其深意的。
  2.体味人物描写的片段,领会其刻画人物的匠心。凡是写入记事的记叙文体中的人物,大多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性的语言,如果引导学生很好地分析体会,对提高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如学习了《孔乙己》,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就十分必要。“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概括地交待了其特殊身份、身材、脸色、皱纹、伤痕、胡子、长衫等,用简练的笔墨,逼真、具体地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知识分子形象。《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个性化语言:“噫、好了、我中了!”道出了他一生追求功名的“心声”,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能够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科学制度的罪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精彩的动作描写是“三拳”打死镇关西。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明白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达这三拳打得痛快淋漓,从而反映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对于这些精彩语段还可让学生抄在本子上,作些积累。
  三、读写结合,培养实际运用的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方法是仿写。如学了《老山界》半夜冻醒观山景一段时,可让学生学写“以声衬静”的片断;学了《白杨礼赞》时,让学生写一段“欲扬先抑”的话;学了《第二次考试》后,可让学生练习正面和侧面描写。这样仿写,有范文可看,有方法可依,既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又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实在是一举两得。除仿写之外,还可以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结合作文训练写作等。
  仅仅“写”还不够,还应想法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重视对语言的锤炼。不但能做到准确,还做到形象、生动;不但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还会修改具有美感的文章,真正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我有个学生描写一次“写字比赛”的场面,记叙一个同学的字体“歪歪扭扭”,她用了个比喻“像一串串音符在欢快地跳跃着”o显然这个比喻与“歪歪扭扭”不符。我让她改一下,她想了想,改为“像一个个蠕动着的蚯蚓”这就贴切形象了。这一改,兴趣来了,于是又把另一个同学写得慢且字太小的特点形容成“像奄奄一息的小蚂蚁”,将本来平淡的文字改得生动形象了。又如一个学生写《母校的回忆》时,写他初上小学时高兴的心情只有一句话:“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跟着妈妈去上学”,我让他用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把这段写得形象生动些。于是他改成了下面的一段话:“我用矮小瘦弱的身体,背起那沉甸甸的书包,牵着妈妈的手,第一次踏人实验小学,一切是那么陌生,那么新鲜,我的心情却是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在实验小学的台阶上使劲地跳跃着,但这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我想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想大声呼喊:‘我上学了!”’上面两例说明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后,效果是多么不同啊!因此,教师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并教以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怎么不会提高?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里,语言是一种交际的手段,语言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工作、学习、生活时,离开了语言的交流,将寸步难行。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地品味和吸收“几千吨语言的矿藏”,并在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精神和人格。
其他文献
【摘要】: “教以生为本。”差异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高中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个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高中数学如何进行差异性教学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性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渗透和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内容,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更是丰富和生动,是众多学科中最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在现行的语文
摘 要: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关键内容,是与我国悠久历史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色彩有着特殊的魅力,并且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于我国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魅力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魅力  1、引言  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形式,并且是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形成的,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也是构成我国丰富文化的重
【摘要】本基于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以及笔者对初中学生调查研究,文章分析了农村初中品行后进生形成“品行后进”的原因,并结合帮教案例,探讨了转化品行后进生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品行后进生 转化策略 案例分析  教师要做好品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根据品行后进生的特征,深入研究其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一.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品行后进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各有不同,其形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导学案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观念 双基 导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我们的教育教学要“面对全体、全面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日益密切。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的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学生口语现状究竟怎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笔者以南京
摘要:离异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女生,她们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群体。这个群体中因为情感问题而引发的休学、犯罪等事件在校园时有发生。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女生的特点,就当前高职院校离异家庭女生的情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此群体情感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离异家庭女生心理健康档案册,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加强离异家庭女生的自我教育,感恩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应对策,以求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女生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