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创新是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什么是创新?有的教师往往认为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展开想象,说得越离奇、古怪,做得越超常才是创新,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正确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合理的新发现,超出常理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个问题别人是否提过或做过,而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有理论根据,是否是一个探索性的思考和行为。因此,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传递作用,而且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一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学生经常遇到或听到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选用电教方式引入新课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多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就会得出球的体积公式。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多向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很容易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过程,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力求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脑转起来,口讲起来,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述,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小结让学生说。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鼓励。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新的本能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因此,创新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让学生学有特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教师也要合理引导在肯定其创新意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更加趋于合理。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发挥独创性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六、精选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一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投入时间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数学也是如此,如果仅限于抽像的数学领域,学生只能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原理和概念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在教学中,新颖多样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题型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遵循认识规律尽力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仅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且不可只重视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目标的培养。
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什么是创新?有的教师往往认为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展开想象,说得越离奇、古怪,做得越超常才是创新,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正确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合理的新发现,超出常理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个问题别人是否提过或做过,而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有理论根据,是否是一个探索性的思考和行为。因此,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传递作用,而且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一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学生经常遇到或听到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选用电教方式引入新课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多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就会得出球的体积公式。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多向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很容易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过程,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力求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脑转起来,口讲起来,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述,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小结让学生说。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鼓励。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新的本能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因此,创新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让学生学有特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教师也要合理引导在肯定其创新意识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更加趋于合理。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发挥独创性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六、精选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一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投入时间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数学也是如此,如果仅限于抽像的数学领域,学生只能掌握单纯的数学知识、原理和概念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在教学中,新颖多样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题型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遵循认识规律尽力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仅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且不可只重视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目标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