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道德品性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正是外显的教师道德实践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路径探析,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关 键 词教师职业道德;道德实践;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于川,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分别针对
其他文献
: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中国德育》的采访,下城区位于杭州市的核心位置,经济发展一直位列杭州前列。我想这于教育而言也是十分可喜的,因为经济的增长会促进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更强有力的支撑与扶持。那么,下城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包晓东: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下城区的情况:下城区地方不大,只有31平方公里,我们每年上交的税有三百多个亿,但算下来真正属于下城区可用财力不
6月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新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二十个关键指标。 众所周知,评价就是“指挥棒”,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看重考试成绩,那么教师、学生、家长就不大会在考试之外下工夫。这次评价改革,“棒”指何方呢?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通过区域合作,新市民子女在假期获得更规律的作息、更高效的学习、更合适的娱乐,成绩在开学后得到明显提高,对学生假期学习状态的保持、学习信心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市民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和异地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的集合。本文对“新市民”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延伸,泛指由国内异地或国外来到本地工作或学习半年以上的人员群体的集合,而“新市民子女”则是指随这一群体人员而来或者在本地出生的以上成员
集体主义教育重在培养青少年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集体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主旋律,在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社會利益格局变化,信息网络深入日常生活,各种思想文化碰撞频繁,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谈一个话题——当代课堂改革有何道理可资遵循?教师如何走上课改正道?在这里,我不想从抽象道理入手来阐明这个问题,而是准备用“以例说理”的方式进入今天的讲座,即用两个教育案例来辅助说明高效课堂的内在原理。 首先,我给大家呈现一个关于芬兰教学的例子,这是我从《中国教育报》上董鲁皖龙老师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起点》一文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将人生的青少年阶段称为“狂飙期”,而艾里克森于其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中,则将“角色混淆”视为青年期(12-18岁)的危机。可见教育对处于中学阶段的青涩学子们是何等重要。而这群极具可塑性的孩子们,其生活中若是扣除掉基本的睡眠或是在路上时间后,可说是约有近3/5的光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另外的2/5时间则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共同扮演着不可切割、无与伦比的重要角色
班主任做的是人的工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学,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对人生、人性、人文的深切关注,没有对人的发展的浓厚兴趣,班主任工作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不可能会有智慧的闪光,更不会有文化的滋润。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的人。班主任要建班育人,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通过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人是道德的存在,道德在人的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人要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习得道德。但是,现实学校生活离培养有道德的人尚有距离。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真”的生活,才能涵养真正有道德的人。 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有很深的影响,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您最初是如何与生活德育结缘的? 高德胜:在当下中国,德育名声不佳,研究德育的也连带着名声不佳了(反过来也部分成立)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古诗词和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和文学评析,而是站在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高度和更加宏大的思想背景中,去聆听古人那些关于宇宙、人生、社会问题上的教诲,努力透过文字的层面寻找和体会古人的智慧。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将“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将“教育普及”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
我们都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然而,站在今天的时代巅峰回望世界各民族,又恍然发现她是一度重伦理道德和知识传统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基调是青灰色的,诚如秦砖汉瓦的建筑色彩。回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多难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慎终追远。当改革开放让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时,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也许是自觉实现全面深刻的精神文化的战略转型升级,即从重伦理和知识的传统升级到自觉注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