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舆情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舆情现状,提出应对大学生舆情状况的对策,即从高校层面增强舆情信息的管理能力,从大学生层面增强对舆情信息的处理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规范地处理舆情信息,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舆情;信息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在完成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在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对于校园中所发生的相关事情也投入极大关注。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与普通舆情较大的差异性。
一、大学生舆情的含义
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在校园环境中、在特定时期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表现出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体,他们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又缺乏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所以大学生舆情有着大众舆情的共性,同时也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二、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也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大学生舆情也表现出新的特征。
1.大学生舆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大学生舆情在内容上是多样和复杂的,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寻求宣泄,如国家形势、金融动荡、求职就业、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舆情更加复杂多样,带来的新挑战更多。
2.大学生舆情在传播上具有信息化的特点
新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这就使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做出判断,以信息形式获取和传播舆情已经成了主要的形式。
3.大学生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
舆情大都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关系国计民生和生产生活实际,使得舆情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影响不断加深,广泛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舆情的出现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舆情工作,通过建立由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舆情应对策略,从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科学管理
(1)增强大学生舆情的工作意识。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学校层面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舆情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舆情工作能力,从基层做起,积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不同舆情信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项,因为这些事项里面可能蕴含着重要的舆情信息,这就要求舆情工作人员能够在纷杂的事务中抓住主要信息,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2)加强大学生舆情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校园论坛、学校刊物等,积极报道和评论最近发生的事项,尤其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在对话题的报道宣传中,除了主流媒体的官方观点之外,也要敢于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但是在进行宣传和报道之前,必须由专门的舆情部门把关,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筛选,高校要不断创新舆情宣传方式,以增强高校的舆论渗透能力。
(3)注重大學生舆情的正确引导。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引导,青年学生在舆情的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作用不仅表现在舆情产生的时候,更表现在舆情发生之后。做好舆情的引导必须要从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始分析,通过调研,掌握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原因,了解舆情信息的来源,就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对待舆情信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对这类舆情进行管理,也有助于对关注此类舆情的大学生进行引导。
(4)建立大学生舆情的报告制度。大学生是大学生舆情事件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最前沿、最可靠的。高校可以建立舆情信息报告制度,组建由大学生为主体的舆情信息员,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和党员等骨干分子的积极作用,明确舆情信息员的责任与义务,认真落实舆情报告制度,当发现舆情事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学校舆情主管部门汇报,使高校及时、快速地掌握舆情信息,更好地解决和处置舆情事件。
(5)构建大学生舆情的分级管理。积极构建校院两级舆情工作体制,学校层面设立由校院两级人员构成的专门机构,统筹校内各个部门的舆情工作,包括常设机构的专门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包括主管校领导、安保部、维稳处、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化中心、学生工作部、心理学咨询中心、学院主管领导、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学生骨干。专门机构要设置舆情发言人,统一发布校内外舆情的最新信息,接待校内外的新闻媒体;在学院层面,也要建立由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组成的院级舆情工作小组,协助校级专门机构完成高校的舆情工作。
(6)建立大学生舆情的反馈制度。传统观念认为,舆情事件是引发舆情的直接原因,但是在总结发生过的舆情事件后,可以发现舆情事件只是舆情发生的导火索。高校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舆情事件的发生很容易打破校园的平静,同时也会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引发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波动。在这些舆情事件中,大学生不只是指向事件本身,还可能代表着更深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可能代表高校内部的政策、制度和规定。高等学校要积极应对,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大学生的舆情反馈制度,关注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大学生舆情的内部管理机制。
2.加强处理大学生舆情的能力
(1)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可以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大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努力适应高校为大学生设计的舆情宣传方式和内容,不仅要积极接受正面的信息,还要努力提高信息免疫力,注意分辨负面信息。
(2)发挥学生干部在舆情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高校学生干部与其他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与其他大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和生活习性,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比较接近,也可能形成相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在学生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向身边的大学生传达青年的责任意识,当出现不良舆论或舆情事件时,首先要及时向校院两级机构汇报并进行理性的思维判断,用清晰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及时地引导。
高校和大学生都要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学生舆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合理干预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正确引导,稳定社会和校园环境,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马众,杨菁,等.浅析大学生舆情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世界家苑,2013,(06).
[2]陈延童,张丽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3).
[3]杨丽英,庞丽媛.舆情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4]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07).
[5]王来华,张丽红.略论舆情空间[J].理论与现代化,2008,(0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舆情;信息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在完成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在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对于校园中所发生的相关事情也投入极大关注。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与普通舆情较大的差异性。
一、大学生舆情的含义
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在校园环境中、在特定时期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表现出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体,他们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又缺乏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所以大学生舆情有着大众舆情的共性,同时也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二、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也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大学生舆情也表现出新的特征。
1.大学生舆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大学生舆情在内容上是多样和复杂的,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寻求宣泄,如国家形势、金融动荡、求职就业、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舆情更加复杂多样,带来的新挑战更多。
2.大学生舆情在传播上具有信息化的特点
新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这就使大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做出判断,以信息形式获取和传播舆情已经成了主要的形式。
3.大学生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
舆情大都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关系国计民生和生产生活实际,使得舆情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影响不断加深,广泛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舆情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舆情的出现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重视大学生舆情工作,通过建立由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舆情应对策略,从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科学管理
(1)增强大学生舆情的工作意识。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学校层面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舆情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舆情工作能力,从基层做起,积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不同舆情信息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项,因为这些事项里面可能蕴含着重要的舆情信息,这就要求舆情工作人员能够在纷杂的事务中抓住主要信息,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2)加强大学生舆情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校园论坛、学校刊物等,积极报道和评论最近发生的事项,尤其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在对话题的报道宣传中,除了主流媒体的官方观点之外,也要敢于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但是在进行宣传和报道之前,必须由专门的舆情部门把关,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筛选,高校要不断创新舆情宣传方式,以增强高校的舆论渗透能力。
(3)注重大學生舆情的正确引导。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引导,青年学生在舆情的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作用不仅表现在舆情产生的时候,更表现在舆情发生之后。做好舆情的引导必须要从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始分析,通过调研,掌握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原因,了解舆情信息的来源,就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对待舆情信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对这类舆情进行管理,也有助于对关注此类舆情的大学生进行引导。
(4)建立大学生舆情的报告制度。大学生是大学生舆情事件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掌握的信息也是最前沿、最可靠的。高校可以建立舆情信息报告制度,组建由大学生为主体的舆情信息员,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和党员等骨干分子的积极作用,明确舆情信息员的责任与义务,认真落实舆情报告制度,当发现舆情事件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学校舆情主管部门汇报,使高校及时、快速地掌握舆情信息,更好地解决和处置舆情事件。
(5)构建大学生舆情的分级管理。积极构建校院两级舆情工作体制,学校层面设立由校院两级人员构成的专门机构,统筹校内各个部门的舆情工作,包括常设机构的专门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包括主管校领导、安保部、维稳处、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化中心、学生工作部、心理学咨询中心、学院主管领导、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学生骨干。专门机构要设置舆情发言人,统一发布校内外舆情的最新信息,接待校内外的新闻媒体;在学院层面,也要建立由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组成的院级舆情工作小组,协助校级专门机构完成高校的舆情工作。
(6)建立大学生舆情的反馈制度。传统观念认为,舆情事件是引发舆情的直接原因,但是在总结发生过的舆情事件后,可以发现舆情事件只是舆情发生的导火索。高校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舆情事件的发生很容易打破校园的平静,同时也会打破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引发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波动。在这些舆情事件中,大学生不只是指向事件本身,还可能代表着更深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可能代表高校内部的政策、制度和规定。高等学校要积极应对,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大学生的舆情反馈制度,关注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大学生舆情的内部管理机制。
2.加强处理大学生舆情的能力
(1)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可以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大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努力适应高校为大学生设计的舆情宣传方式和内容,不仅要积极接受正面的信息,还要努力提高信息免疫力,注意分辨负面信息。
(2)发挥学生干部在舆情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高校学生干部与其他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与其他大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和生活习性,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比较接近,也可能形成相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在学生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向身边的大学生传达青年的责任意识,当出现不良舆论或舆情事件时,首先要及时向校院两级机构汇报并进行理性的思维判断,用清晰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及时地引导。
高校和大学生都要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学生舆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舆情的合理干预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正确引导,稳定社会和校园环境,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马众,杨菁,等.浅析大学生舆情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世界家苑,2013,(06).
[2]陈延童,张丽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3).
[3]杨丽英,庞丽媛.舆情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4]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07).
[5]王来华,张丽红.略论舆情空间[J].理论与现代化,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