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故宫的藏品中有一只乾隆粉彩开光西洋人物图案的鼻烟壶,其饰有西洋人物图案。西洋人物图案这一题材在粉彩瓷的瓷绘中常见,但是在粉彩鼻烟壶中的运用还是少见的,所以这是一只极为珍贵的粉彩西洋人物画鼻烟壶,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乾隆粉彩;鼻烟壶;西洋人物画
鼻烟壶是我国精美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清代极为流行,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粉彩鼻烟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只鼻烟壶上面的装饰图案不仅可以反映出当时制陶业的水平,还能透过这图案的本身反映一些其他的东西。
精美的粉彩鼻烟壶的产生与粉彩瓷成为乾隆时粉彩瓷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乾隆时期制瓷业高度发展,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为鼻烟壶的制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到珐琅彩制作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到雍正时期烧造技术已成熟,但在乾隆时期到达鼎盛。乾隆时粉彩出现了新的工艺技巧,多种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造型鬼斧神工,装饰手段更丰富多彩,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在官窑和民窑中均大量烧造,所以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便成为彩瓷的主流。
清代由于中西方的交往频繁,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热爱东方文化,并留在清廷成为宫廷画师,开办学校,教授中国的画家们学习西方的绘画方法。他们的绘画艺术对宫廷养心殿造办处的玻璃厂、如意馆、珐琅作里的中国画师和工匠师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中国画师有的从头学起西方绘画,也有的半路出家,后者已经掌握了中国绘画的技法且从艺多年,再向西方画家学习油画、线法等西方画法,所以他们的画法大多以中国画法为本、西画方法为辅的另一种新画法,做到了中西合璧。
据造办处档案中的《记事录》记载,乾隆八年,御窑厂奉旨烧造各类型的鼻烟壶四十件,乾隆九年三月十六日,乾隆看了景德镇送到的鼻烟壶之后,甚是喜爱,便传旨督陶使唐英“嗣后鼻烟壶每年只烧造五十个,不要配盖”。这道圣旨下了之后,就形成了景德镇做鼻烟壶的定例。此后,鼻烟壶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盛烟的容器,而且成为一种具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高雅“玩物”。另一方面,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御窑厂,所要烧造的瓷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一般就由宫廷画师设计绘制,再经过皇帝御批,最后在工匠们在督陶官的监督下生产。所以每一个精美的鼻烟壶的制造产生都是不简单的,都是经过巧思的设计,精心的烧制,才有了这一只西洋人物图案鼻烟壶。
这只乾隆粉彩开光鼻烟壶通高6.4cm、口径1cm、足径1.7×1.3cm。壶体是常见的扁瓶形,直口,溜肩,铜镀金盖连匙,此壶是椭圆形圈足,足内白釉红彩“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壶体两面均有金彩长方形开光,开光外为紫地轧道粉彩朵花纹,紫色为底,上面密布金色卷草纹的轧道,富丽而又含蓄,上面又绘有白、黄、蓝、绿色的朵花纹,庄重而又不沉闷,具有中国的传统美。金色开光内,以白地粉彩绘有西洋人物散步郊游图,一面绘两名洋人山中散步,两人身后的小山丘及松树,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的塑造,都是中国北方的景色;另一面绘有中国传统的山水楼阁,两名洋人在深山中郊游,图中远处的山水意境悠远,宁静淡然,远处一栋小房子掩映在山上的树木中,房子的房顶和房檐,近处的松树,具有北方景色的风韵。两面的人物都是同样的,这幅图很有可能是记录两人活动的,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说明中西方的交往是非常普遍的,很多西方人留在中国工作生活,为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做出很大的贡献的。
这只鼻烟壶中的所刻画的两个主人公是西方人,描绘了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状况。通过他们金色的头发和西式的服饰,可以断定他们是西方人。其实,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就有很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商人,他们把西方的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使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世界。他们中的很多人热爱中国,并把中国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留在中国生活,所以这支鼻烟壶上出现西方人物,其实这是对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描绘。
这只鼻烟壶开光处的图案,首先从构图的方式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中国画式的构图,但是也有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如其中一面的两人深山郊游图,天空留白,然后是远山,中间部分的水,及近处的景色,采用的是中国绘画的全景式构图,把所有要表达的东西都平铺直叙,但是也具有西洋画法的透视特点。其次,这幅图具有中西合璧的画法,不仅产生出具有中国画的清新明丽效果,而且还没有西方绘画的那种浓重的高光与阴影,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与写实意味。所以这幅画看似普通,实则吸收了西洋画法,来表现中国传统的景色,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画风。
总之,这只精美的乾隆粉彩开光西洋人物鼻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虽然这鼻烟壶只不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已,但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很多的东西,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李久芳.鼻烟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朱培初,夏更起.鼻烟壶史话[M].紫禁城出版社,1992.
[4] 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史[M].轻工业出版社,1984.
[5] 聂崇正.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J].美术研究,1995(01)
关键词:乾隆粉彩;鼻烟壶;西洋人物画
鼻烟壶是我国精美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清代极为流行,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粉彩鼻烟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只鼻烟壶上面的装饰图案不仅可以反映出当时制陶业的水平,还能透过这图案的本身反映一些其他的东西。
精美的粉彩鼻烟壶的产生与粉彩瓷成为乾隆时粉彩瓷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乾隆时期制瓷业高度发展,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为鼻烟壶的制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到珐琅彩制作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到雍正时期烧造技术已成熟,但在乾隆时期到达鼎盛。乾隆时粉彩出现了新的工艺技巧,多种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造型鬼斧神工,装饰手段更丰富多彩,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在官窑和民窑中均大量烧造,所以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便成为彩瓷的主流。
清代由于中西方的交往频繁,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热爱东方文化,并留在清廷成为宫廷画师,开办学校,教授中国的画家们学习西方的绘画方法。他们的绘画艺术对宫廷养心殿造办处的玻璃厂、如意馆、珐琅作里的中国画师和工匠师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中国画师有的从头学起西方绘画,也有的半路出家,后者已经掌握了中国绘画的技法且从艺多年,再向西方画家学习油画、线法等西方画法,所以他们的画法大多以中国画法为本、西画方法为辅的另一种新画法,做到了中西合璧。
据造办处档案中的《记事录》记载,乾隆八年,御窑厂奉旨烧造各类型的鼻烟壶四十件,乾隆九年三月十六日,乾隆看了景德镇送到的鼻烟壶之后,甚是喜爱,便传旨督陶使唐英“嗣后鼻烟壶每年只烧造五十个,不要配盖”。这道圣旨下了之后,就形成了景德镇做鼻烟壶的定例。此后,鼻烟壶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盛烟的容器,而且成为一种具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的高雅“玩物”。另一方面,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御窑厂,所要烧造的瓷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一般就由宫廷画师设计绘制,再经过皇帝御批,最后在工匠们在督陶官的监督下生产。所以每一个精美的鼻烟壶的制造产生都是不简单的,都是经过巧思的设计,精心的烧制,才有了这一只西洋人物图案鼻烟壶。
这只乾隆粉彩开光鼻烟壶通高6.4cm、口径1cm、足径1.7×1.3cm。壶体是常见的扁瓶形,直口,溜肩,铜镀金盖连匙,此壶是椭圆形圈足,足内白釉红彩“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壶体两面均有金彩长方形开光,开光外为紫地轧道粉彩朵花纹,紫色为底,上面密布金色卷草纹的轧道,富丽而又含蓄,上面又绘有白、黄、蓝、绿色的朵花纹,庄重而又不沉闷,具有中国的传统美。金色开光内,以白地粉彩绘有西洋人物散步郊游图,一面绘两名洋人山中散步,两人身后的小山丘及松树,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的塑造,都是中国北方的景色;另一面绘有中国传统的山水楼阁,两名洋人在深山中郊游,图中远处的山水意境悠远,宁静淡然,远处一栋小房子掩映在山上的树木中,房子的房顶和房檐,近处的松树,具有北方景色的风韵。两面的人物都是同样的,这幅图很有可能是记录两人活动的,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说明中西方的交往是非常普遍的,很多西方人留在中国工作生活,为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做出很大的贡献的。
这只鼻烟壶中的所刻画的两个主人公是西方人,描绘了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状况。通过他们金色的头发和西式的服饰,可以断定他们是西方人。其实,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就有很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商人,他们把西方的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使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世界。他们中的很多人热爱中国,并把中国当成他们的第二故乡,留在中国生活,所以这支鼻烟壶上出现西方人物,其实这是对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描绘。
这只鼻烟壶开光处的图案,首先从构图的方式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中国画式的构图,但是也有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如其中一面的两人深山郊游图,天空留白,然后是远山,中间部分的水,及近处的景色,采用的是中国绘画的全景式构图,把所有要表达的东西都平铺直叙,但是也具有西洋画法的透视特点。其次,这幅图具有中西合璧的画法,不仅产生出具有中国画的清新明丽效果,而且还没有西方绘画的那种浓重的高光与阴影,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与写实意味。所以这幅画看似普通,实则吸收了西洋画法,来表现中国传统的景色,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画风。
总之,这只精美的乾隆粉彩开光西洋人物鼻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虽然这鼻烟壶只不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已,但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很多的东西,体现出来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李久芳.鼻烟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朱培初,夏更起.鼻烟壶史话[M].紫禁城出版社,1992.
[4] 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史[M].轻工业出版社,1984.
[5] 聂崇正.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J].美术研究,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