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曾曾经指出:“人类在陈述知识的时候,忽略了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恰恰是特别有意义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用“去结果”式的学习方式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中的酸甜苦辣,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能保证幼儿获得像科学家那样的亲历过程。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也是从小培养幼儿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从而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有了新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一、“浓绿万枝红一点”——沉醉中感受美好
对幼儿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诱导他们主动、频繁地接触新奇事物,孜孜不倦地观察探究,使认识深化,从而积极去寻找事物内部规律,取得创造成果。我们提出让幼儿充分感知科学的美,变“抽象科学”为“形象科学”。感知科学美,可以帮助幼儿从形象入手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在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美丽的同时,诱发一种主动探究的欲望。多带幼儿到周围环境中去发现、去寻找这些美,要让幼儿在大自然这个活课堂中去欣赏、感知这种科学美,从而把许多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的思想”。万物苏醒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寻找各种姿态各异的昆虫;饭后闲暇之余,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去发现树叶排列的规律美,让孩子们以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感知和反映出科学的创造美。孩子们在感受和体验美的同时,既理解了科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了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自然地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和科学现象的热情和好奇心。
二、“千淘万漉始到金”——探索中获得快乐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动作,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教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根据自己兴趣和意愿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让他们在操作、比较、发现、思考中不断地产生质疑,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际操作进行验证、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比如在探索纸的吸水性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材质不同的纸条作为实验材料,适时地对幼儿的质疑给予了肯定,并及时进行了引导,启发幼儿比较自己与他人实验结果的差异,鼓励他们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寻找材质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孩子们在反复的实验中发现了纸的秘密,获得了成功和快乐,兴趣大大激发,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还有哪些纸也是吸水的?”,“有不吸水的纸吗?”等等,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思考着、求证着,在主动构建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自然地形成了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主动中诱发独创
1、多维性材料暗示。幼儿的操作学习、探索过程离不开对材料的摆弄,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数量要多,类型要丰富,而且应该具有多维性,以便幼儿在全面认识材料特征的基础上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具有独特性的操作结果。如在观察昆虫的活动时,我们投放了专业的昆虫观察器,让孩子可以根据昆虫的大小、颜色、动态来选择不同的镜面。这样,便于孩子想出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观察方法,使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促进其扩散性思维和独创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问题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独创精神,设计幼儿科学活动中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和可控性相结合。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幼儿运用联系的、多维的方式思考问题,防止思想僵化。如让幼儿给树叶分类活动中,教师不需规定幼儿按什么要求分,幼儿便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有没有刺来分,还有的按厚薄来分等等,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也促进了幼儿独创精神的培养。
3、操作先行于验证。幼儿遇到困难时,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虽然也动了手,但只是一种重复性质的验证,会使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验证小结在后,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
四、“横看成林侧成峰”——“去结果”中萌发素养
在“去结果”式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评价幼儿科学活动的结果,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幼儿学到了什么科学知识,而应注重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应该从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时鼓励积极参与探究、肯动脑筋的幼儿;表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独特见解和创造精神的幼儿;支持好学、好问、好奇心强的幼儿以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有坚持性的幼儿。“评价”是根指挥棒,正确的评价应指向于过程,并伴随着整个过程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各种科学素质的萌发,有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不应采取唯科学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而应追求“爱德求真、扬善达美”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更应给予幼儿“去结果”式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亲历探究过程,而且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全面考虑活动本身的探究价值,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究需要。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
一、“浓绿万枝红一点”——沉醉中感受美好
对幼儿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诱导他们主动、频繁地接触新奇事物,孜孜不倦地观察探究,使认识深化,从而积极去寻找事物内部规律,取得创造成果。我们提出让幼儿充分感知科学的美,变“抽象科学”为“形象科学”。感知科学美,可以帮助幼儿从形象入手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在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美丽的同时,诱发一种主动探究的欲望。多带幼儿到周围环境中去发现、去寻找这些美,要让幼儿在大自然这个活课堂中去欣赏、感知这种科学美,从而把许多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的思想”。万物苏醒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寻找各种姿态各异的昆虫;饭后闲暇之余,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去发现树叶排列的规律美,让孩子们以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感知和反映出科学的创造美。孩子们在感受和体验美的同时,既理解了科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了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自然地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和科学现象的热情和好奇心。
二、“千淘万漉始到金”——探索中获得快乐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动作,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教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根据自己兴趣和意愿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让他们在操作、比较、发现、思考中不断地产生质疑,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际操作进行验证、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比如在探索纸的吸水性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材质不同的纸条作为实验材料,适时地对幼儿的质疑给予了肯定,并及时进行了引导,启发幼儿比较自己与他人实验结果的差异,鼓励他们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寻找材质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孩子们在反复的实验中发现了纸的秘密,获得了成功和快乐,兴趣大大激发,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还有哪些纸也是吸水的?”,“有不吸水的纸吗?”等等,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思考着、求证着,在主动构建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自然地形成了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主动中诱发独创
1、多维性材料暗示。幼儿的操作学习、探索过程离不开对材料的摆弄,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数量要多,类型要丰富,而且应该具有多维性,以便幼儿在全面认识材料特征的基础上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具有独特性的操作结果。如在观察昆虫的活动时,我们投放了专业的昆虫观察器,让孩子可以根据昆虫的大小、颜色、动态来选择不同的镜面。这样,便于孩子想出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观察方法,使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促进其扩散性思维和独创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问题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独创精神,设计幼儿科学活动中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和可控性相结合。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幼儿运用联系的、多维的方式思考问题,防止思想僵化。如让幼儿给树叶分类活动中,教师不需规定幼儿按什么要求分,幼儿便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有没有刺来分,还有的按厚薄来分等等,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也促进了幼儿独创精神的培养。
3、操作先行于验证。幼儿遇到困难时,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虽然也动了手,但只是一种重复性质的验证,会使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验证小结在后,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
四、“横看成林侧成峰”——“去结果”中萌发素养
在“去结果”式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评价幼儿科学活动的结果,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幼儿学到了什么科学知识,而应注重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应该从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时鼓励积极参与探究、肯动脑筋的幼儿;表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独特见解和创造精神的幼儿;支持好学、好问、好奇心强的幼儿以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有坚持性的幼儿。“评价”是根指挥棒,正确的评价应指向于过程,并伴随着整个过程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各种科学素质的萌发,有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不应采取唯科学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而应追求“爱德求真、扬善达美”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更应给予幼儿“去结果”式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亲历探究过程,而且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全面考虑活动本身的探究价值,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究需要。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