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的一个清晨,云雾笼罩着丽江玉龙雪山上的皑皑白雪,雪山脚下,一位清瘦的老者久久地眺望着雪山。许久。他才低下头,在写生画板上信然挥笔,画面构图很是独特,苍劲的古松在前景映衬着远处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傲然的文人精神横溢其间。这位画者就是吴冠中。
时光流转,2009年9月,第19期嘉德四季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圆满落槌。吴冠中的《玉龙雪山》在拍前即饱受关注。经过一番激烈竞投,最终拍出224万元人民币高价。次年6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这幅《玉龙雪山》再次以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玉龙雪山在画家的笔下诉说着云南的美丽与神秘,倾注了吴冠中对云南秀丽山川的深度解读。《云南景象》也是吴冠中画于80年代的作品,他用葱郁的苍绿诠释了云南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也是最为人们和市场认可的,在北京保利2008春季拍卖会上,《云南景象》是拍卖会的重点拍品之一。
如今,91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离开了他画了一辈子的水乡、树木、山川、河流,穿越画卷,他的大家风范和一副傲然风骨更值得我们深深的缅怀和敬仰。
像鲁迅一样直言
吴冠中说过:“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人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吴冠中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八十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上演无数次的烧画事件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次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
抱朴守拙甘于平淡
吴冠中的家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内,客厅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几年,与平常人家无异。房里的一些艺术品,却让这个家充满了艺术气息。
吴冠中经常在楼下摆地摊的剃头老师傅那里剃头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印象中,吴老长年穿一双运动鞋。“吴老物质生活追求是低点,艺术创作是高点,”范迪安的一句话正好鲜明地道出了吴冠中的个性。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提醒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耍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世间已无吴冠中,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远去了,他的无数作品却还延续着他的生命。他一生为之坚韧不拔地实践的“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将在以后的岁月里影响着中国艺术脉搏的跳动,遥远的玉龙雪山也永远会记住这位不平凡的山川知己。
时光流转,2009年9月,第19期嘉德四季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圆满落槌。吴冠中的《玉龙雪山》在拍前即饱受关注。经过一番激烈竞投,最终拍出224万元人民币高价。次年6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这幅《玉龙雪山》再次以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玉龙雪山在画家的笔下诉说着云南的美丽与神秘,倾注了吴冠中对云南秀丽山川的深度解读。《云南景象》也是吴冠中画于80年代的作品,他用葱郁的苍绿诠释了云南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也是最为人们和市场认可的,在北京保利2008春季拍卖会上,《云南景象》是拍卖会的重点拍品之一。
如今,91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离开了他画了一辈子的水乡、树木、山川、河流,穿越画卷,他的大家风范和一副傲然风骨更值得我们深深的缅怀和敬仰。
像鲁迅一样直言
吴冠中说过:“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人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吴冠中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八十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上演无数次的烧画事件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次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
抱朴守拙甘于平淡
吴冠中的家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内,客厅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几年,与平常人家无异。房里的一些艺术品,却让这个家充满了艺术气息。
吴冠中经常在楼下摆地摊的剃头老师傅那里剃头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印象中,吴老长年穿一双运动鞋。“吴老物质生活追求是低点,艺术创作是高点,”范迪安的一句话正好鲜明地道出了吴冠中的个性。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提醒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耍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世间已无吴冠中,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远去了,他的无数作品却还延续着他的生命。他一生为之坚韧不拔地实践的“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将在以后的岁月里影响着中国艺术脉搏的跳动,遥远的玉龙雪山也永远会记住这位不平凡的山川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