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山区岩质边坡草灌引种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来源 :海洋湖沼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属典型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留下大量的岩质边坡,亟待治理.尽管草灌引种被认为是边坡复绿的有效手段,但针对岩溶山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较少,特别是在不同基材组合下不同植物种的生长特性缺乏了解,严重制约类似岩质边坡植被的恢复实践.因此,本文选择贵州常用的9种草本、6种灌木、3种乔木种子,进行播种试验;以挑选出最适生的植物种,探讨冬季播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种发芽及生长的临界气温差异较大,发芽率总体较低,冬季播种慎选;生态基材和增活基质对71.4%的植物种生长发育促生明显,敏感性强;肥皂水催芽方法对种皮坚硬的植物种效果显著;试验优选出适应性很强的植物种为: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inn.)、白三叶(Trrifolium repens L.)、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inn.) Per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坡柳(Salix myrtilla-cea Anderss.)等,可作为贵州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
其他文献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旅游经济质量的提升为基础,其微观机理亟需探索.基于旅游供需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借鉴奥地利学派的价格形成理论,从旅游者利益最大化视角出发,建构了旅游性价比分析的拓展框架和四种典型类型,并利用收入弹性、价格弹性、交叉弹性等工具,对旅游性价比展开动态分析.结合2013-2019年国民收入按五等份分组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等统计资料,把国民旅游市场分为价格导向型、偏价格导向型、中间型、偏品质导向型和品质导向型五类,并判断这五类市场的规模占比接近正态分布,由此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表
景区与社区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高度关注的领域,也是旅游目的 地实现优质发展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研究以反映景区与社区隔离关系的旅游孤岛效应作为切入视角,解释封闭型景区与周边社区矛盾冲突的诱发原因,并构建缓和矛盾冲突的治理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孤岛效应关于空间与权利理论在分析封闭型景区与周边社区矛盾冲突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2)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过程发挥作用的极化、虹吸、封闭三种空间作用力量,使封闭型景区与周边社区关系呈现出对抗程度递增的协调型冲突、竞争型冲突、对抗型冲突三种状态;3)根据对
学位
学位
学位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方向.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全面小康、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文旅供给、高质量的文旅消费、高质量的价值输出和高质量的融合环境.文章进一步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空间观和创新观.最后,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公园战略、解说提升战略、入境旅游战略、未来遗产战略、机制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