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帶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建筑类高职院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就业观念守旧、出国就业意识欠缺、国际就业宣传不够、就业渠道有限、就业指导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对此文章提出强化政策宣传、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等对策,以实现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筑类高职院校;国际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2-0014-05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construction.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conservative employment concept, lack of overseas employment awareness,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publicity, limited employment channels, insufficient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cy publicity, perfecting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changing employment concept, and improving employ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i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tional 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吸引全球目光,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也为其他国家发展贡献了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智慧。建筑类高职院校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协作创新能力强、外语沟通技能绝佳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文化并具有中国情怀的建设类人才,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机遇
  (一)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开展的前提,更是人才培养、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纽带。近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开展了大量的交流与合作,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航空、通信等方面,不仅促进了我国现有技术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更切实提升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随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的确定,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沿线各国对建筑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国际化成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向,出国就业也成为建筑类高职学生的新选择。
  (二)相关政策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国家陆续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多项政策[1-3]。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4]。这一系列政策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道路,对于加快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早期建设成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走出去”打下了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发展步伐行稳致远,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高铁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马尔代夫有史以来第一座大桥、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中俄界江黑龙江上首座现代化公路大桥——中俄黑河公路大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首个落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等等,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早期收获。中国企业不仅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还被形象地称为“基建狂魔”,国际订单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建筑企业和建筑高校“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建校60余年,为省内外建设行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是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典型代表;该院开设多个建筑类专业,能够掌握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校企合作”工作开展良好,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随时和教师、企业及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本研究选取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   (二)调查设计与说明
  利用问卷星平台,对2017-2019级学生开展在校生就业期望、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现状、人才培养现状、“一带一路”政策和学生出国就业意愿专项调查,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和学校、企业进行交流,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政策宣传、国际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得出学生出国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学生国际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建筑类高职学生国际就业现状
  1. 就业观念守旧,出国就业意识欠缺。分别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展开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调查。在就业意向上,排在首位的是国企(43.08%),其他为升学(16.92%)、创业(11.79%)、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10.77%)、私企(7.69%)、三资企业(0.51%)、出国就业(0%)、其他(9.23%)。在就业去向上,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为:私企位居首位(42.35%),其他為升学(30.59%)、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3.53%)、创业(1.18%)、三资企业(1.18%)、国企(0%)、出国就业(0%)、其他(7.06%)。可以看到,学生就业期待和就业现状差距较大。国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因工作相对稳定、体面且福利保障相对较好,仍是就业的首选,加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才是端到了“铁饭碗”,一味地追求稳定和安逸,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更不愿意到基层去支援祖国建设。在实际求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招聘岗位较少,吸纳范围有限,同时这些岗位往往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近年招聘学历门槛提升,高职生到这些单位的比例越来越小。而我国私企数量巨大,发展快速,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且招聘门槛相对较低,这与高职院校学生学历层次偏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相吻合,因而成为吸纳高职学生就业的主力军。到三资企业工作和创业比例均较低,出国就业比例为0,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的特点,说明在学生的意识中并没有将出国就业作为一项就业选择,学生出国就业知识匮乏,出国就业意识欠缺。
  2. 国际就业宣传不够,就业渠道有限。“一带一路”倡议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岗位需求,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但是目前出现了国际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中国员工、建筑行业人员渴望出国就业却没有满意的工作岗位的矛盾。为此,我们针对学生进行出国交流学习意愿、出国就业兴趣和出国就业意愿调查。在出国交流学习意愿上,表示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6.07%、30.36%、22.5%、7.5%、3.57%;在出国就业兴趣上,表示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42.86%、34.29%、22.86%;在出国就业意愿上,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愿意出国就业、没有想清楚、不愿意的分别占比58.93%、21.07%、20%。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是可以接受出国就业的,还有部分学生对出国就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意愿,这看似与前面调查出国就业人数为0是相矛盾的,其实说明了学校前期国际就业宣传工作的不足,并未向学生传递充足的出国就业信息,以致学生没有形成出国就业的意识,更没有认识到在“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下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多数建筑类高职院校尚未和国际建筑企业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出国就业机会缺乏,不能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国际就业途径。
  3. 就业指导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对于克服就业焦虑、解决就业难题和实现顺利就业大有裨益,并希望获得更多的用人单位信息、应聘经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辅导等定向帮扶,但是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涉及国际就业的内容更少。就业指导一般局限于6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群体授课的指导方式,授课内容单一、授课方式死板,讲授内容脱离就业实际严重,缺乏系统性、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有用的求职信息。或者是在临近毕业时针对毕业生举办几场就业指导讲座,安排零星松散,收效甚微,而大一、大二年级的在校生基本上接触不到就业指导,就业综合素养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就业指导教师数量缺乏和专业化程度不足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共同问题,在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就业指导老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缺乏就业指导专业资质,且师生比配置严重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2)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主要得益于其行业优势和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背景。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国际化理念缺乏、国际交流项目不足,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出国培训学习机会较少,课程标准固化单一、教学模式传统等都是建筑类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的地方。总之,建筑类高职院校应该及时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对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充分挥发行业优势,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多元评价体系。
  (二)学生出国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对学生选择出国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具体如下:薪资待遇的高低(70%)、回国后的发展前景(66.79%)、丰富眼界视野(60%)、专业技能的提升(59.64%)、父母家庭的支持(57.5%)、国外就业的福利保障(46.79%)、其他(6.43%)。综合来看,薪资待遇的高低和回国后的发展前景是学生选择出国就业首要考虑的条件,只有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回国后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考虑出国就业,丰富眼界视野、专业技能的提升、父母家庭的支持和国外就业的福利保障这些因素也是学生出国就业关注的焦点。高校要积极与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企业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出国就业的渠道,协助企业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明晰的晋升路径,并使学生在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福利保障等方面都能享有应有的待遇和权益。   (三)学生出国就业应该具备的能力
  对出国就业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调查,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社交沟通能力(87.5%)、专业综合素养(82.86%)、英语和小语种语言能力(80.36%)、思想政治素质(71.79%)、心理素质(68.93%),身体素质(62.86%)、其他选项(3.21%)。
  选择出国就业,学生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员工,还要经常和国外当地技术人员、工人打交道,不可避免地还会和当地居民发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沟通上的障碍都会增加正常交往的难度,因此社交沟通能力当之无愧排在首位。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为了抓住出国就业的机会,为自己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建筑类高职生应当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主动迎接时代的考验。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出国就业首先面对的就是语言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下功夫把英语学好,特别要注意英语口语的学习,尽量保证基本交流无障碍;同时,还应该掌握本专业领域的英语名词和日常用语;对于有出国就业意愿的学生,学校应尽量创造条件定期为学生开设特定小语种选修课,主要侧重于日常交际用语教学和国家民族風情文化讲解,为出国就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此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文化并充满家国情怀的建设类人才。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最后,如果说身体是载知识之舟,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促使这条小船不断向前航行的燃料与动力。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与国内相比,客观环境整体相对较差。大学生要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锻造坚强健康的体魄,应对国外复杂的就业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成为全方位均衡发展的中国建设者[5]。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学生国际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强化政策宣传,完善保障体系
  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关注程度。“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丝路旅游与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陆续颁布多项政策并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在进行“一带一路”政策相关调查时发现,高职学生对于“一带一路”政策了解程度较高,说明了高职学生对国家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正在增长,也反映了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宣传力度。然而,在调查高职学生认为“一带一路”的政策对择业观、本专业就业和发展造成的影响时发现,学生对于“一带一路”的政策认识仍停留在较浅层次,近一半学生没有意识到“一带一路”政策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另外,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并未针对“一带一路”的政策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停滞不前。可见政府宣传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宣传力度和宣传深度上仍有待加强。政府应该继续加强“一带一路”的政策宣传,让更多高校和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关注“一带一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2. 建立健全国际就业保障体系,增强国际就业吸引力。“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众多人才来推动,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教育状况制定国际化办学与就业相关政策及法律,为国际化教育和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费投入,解决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资金问题,重点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上[6];最后,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只有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吸引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考虑出国就业,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提高国际就业的薪酬待遇及福利保障,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强国家情怀和民族认同教育,靠待遇留人,靠情感留人,增强国际就业的吸引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
  1.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助推学生精准就业。就业指导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就业焦虑、提升就业技能、获取就业信息,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推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以解决实际就业难题、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就业需求,合理设置就业指导体系,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精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7];同时,还应该组建技术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与交流,实时掌握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并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2. 传输科学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多样化就业。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德,不畏失败、敢于拼搏的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鼓励学生担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和人生价值,树立“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意识,主动到欠发达地区去支援祖国建设,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外,还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而不是仅仅把就业意愿局限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企这些部门。
  3. 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引入国际化元素。“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想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就需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要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导向,努力实现专业建设与市场需要无缝衔接,培养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素养国际化专业人才[8]。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国际企业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强化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实验实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企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并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国际就业渠道。其次,语言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带一路”建设沟通的纽带,“一带一路”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高职院校在加大对英语教学重视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保证学生的基本沟通和交流;还应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英文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针对有出国意愿的学生或者订单班出国就业的学生,学校还应适当开设小语种选修课程,为出国就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实在不具备开设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小语种教学。再次,学校应开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及法律等相关的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法律常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开设国际贸易有关课程,以便学生了解经济原理、通晓贸易规则。最后,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素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过硬专业水平,还需要良好的社交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还应注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1. 主动融入国家建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的自我定位和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求职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待,在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求职择业时,高职学生要积极应对、做足准备,主动争取心仪的工作岗位,克服害怕、逃避心理和自卑情绪,树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意识,增强对所学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避免不加挑选地盲目就业。同时还要摆脱只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才是端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正确看待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避免过分看重企业层次和薪资待遇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点关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担负起青年人的家国使命,自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积极深入农村、城镇基层就业岗位和生产一线就业岗位,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甘于奉献,避虚就实,这样不仅可以避开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压力,还能够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筑类高职学生要想抓住“一带一路”就业机遇,就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前了解就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磨练自身专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而良好的社交沟通能力、英语和小语种语言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高职学生出国就业同样重要,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则是大学生应对复杂的国际就业局势的基础。除此之外,高职学生还应掌握求职的技能与技巧,深入了解就业动态与政策,为求职择业做好前期准备。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综合环境,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以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高职学生国际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剖析当前高职学生国际就业存在的问题,找出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社会政策、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三个方面出发,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提升提出有效对策。论文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的提升,推动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增强国家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更是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J].中国勘察设计,2015(5):20-2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6.
  [3]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動(教外[2016]46号)[Z].2016.
  [4]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
  [5]王春懿.甘肃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6]姜维.“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
  [7]陈继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3.
  [8]顾茜茜.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其他文献
妒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情绪。目前诱发妒忌情绪的主要研究范式有故事法、情境法和游戏法。以往研究从行为和神经生理两个层面考察了妒忌情绪的相关心理机制:当个体意识到别人具备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优势时,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情绪;妒忌情绪的产生会伴随着额叶、脑岛等脑区和P3晚成分更强烈的活动性。研究者发现激素水平差异、脑区的功能性差异、年龄差异、情绪调节类型的差异均会影响个体对妒忌情绪的识别能力和主观体验度。未来的研究需要就提高妒忌研究的生态效度、关注妒忌的特异性问题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为人们正确应对妒忌情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