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占整体教学的一半,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老师始终坚持的课题. 但在教学中,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它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病根,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防、练、巩固三结合,就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计算出错的原因
学生的计算错误常常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知识性错误,二是非知识性错误.
1. 知识性错误. 即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所导致的错误. 我们知道,概念和法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只有理解和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计算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简便计算45 × 99 + 45,本应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来科学地计算,但有些学生不懂或是不完全理解乘法分配律,在简便时胡乱结合45 × 99 + 45 = 45 × (100 - 1) = 45 × 99 = 4455. 分析原因,就是学生在应用时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不理解99个45加上1个45是100个45,也就是4500. 又如:143.2 - (58.8 + 43.2) = 143.2 - 58.8 + 43.2 = 84.4 + 43.2 = 127.6. 分析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把加号变为减号,不理解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去这两个数的算理所致. 正确的方法是先去括号,变成连减,通过交换律使之简便.
2. 非知识性错误. 是指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常包括计算马虎不细心,如看错数字、抄错符号、数错数位、思想不专注、计算心理浮躁、排斥计算等原因.
(1)计算不细心、马虎. 如错算4100 × 20 = 8200,分析原因,不是因为计算方法而出错,是因为在计算时不够细心,没有注意两个乘数中的3个0,丢了一个0. 又如抄错数字:1.85 ÷ 3.5 = ?在列竖式的时候写成1.35 ÷ 3.5,从而出错.
(2)思想不专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比较差,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样就会对相似、相近的题目容易产生错误感知,如把20 × 5 ÷ 20错算100 ÷ 100 = 1,1000 ÷ (125 + 25)错算成1000 ÷ 125 + 1000 ÷ 25 = 8 + 4 = 12.
(3)计算心理浮躁. 计算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混合运算,有整数、分数和小数,数据大,外形繁杂,学生在计算时既要注意数据、符号,又要考虑运算法则,需要平心静气、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一步步完成. 但由于数字大,繁琐,容易产生厌烦、焦躁、不愿算等情况,出错也就自然了.
(4)排斥计算. 计算是枯燥的,众多的数字的充斥常会使人失去耐心. 许多学生每天面对着算了却又是错的计算,无奈还要坚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信心,排斥计算,常对计算题目乱写一气,草草了事,更谈不上正确率了.
二、采取的对策
1. 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对错的保证. 教学中,对计算的题目,我要求学生从四步“一看,二想,三算,四检验”做起. 即要求学生认真审题,通过看清题中的关系,思考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检验,检验时看有没有抄错数字,有没有多0少0,有没有运算顺序的错误等. 当然,起初学生肯定会忽略这些步骤,走捷径. 为此,我对只要是计算的题目,就让学生说清算的步骤,随时强化;而对于学生中大面积出错的题目,我则引导从四个分析步骤逐步分析,让他们感知这样分析对计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计算却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使很多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 因此,我们要找寻适当的计算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
(1)采用游戏方式. 小学生喜动不喜静,他们需要老师不停地刺激. 为此,在教学计算题时,我常根据班级学生的层次,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将游戏等融入课堂计算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使他们动起来. 如初学乘除法时,可以将一些简单易学的题目制成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提高学生数算的熟练度. 也可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当小老师,都来找错误,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成立数学竞赛小组. 小学生喜欢竞争,为此,我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征,成立竞赛小组,开展小组竞赛,通过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和计算正确率.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小组竞赛,口算、巧算比赛等,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3)加强口算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口算的训练. 一方面,每天出示几道口算题目,强化口算的速度;另一方面,逐步加大计算的难度,如让学生口算圆周率的1到20倍的值,以便在应用时快速地得出结果,品味到口算带来的好处. 长此下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4)练习的分层. 不同的学生,计算的速度、方法的应用是有差别的. 为此,我多采用分层设计题目的方法刺激不同的学生. 教学中,我把题目分为三类:基础题、基本题和提高题. 基础题要求全部会做,基本题大部分学生会做,提高题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并且随时提高学生的要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发现,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计算时出错率较高,如审题不认真、把数字抄错、看错运算符号等;相反,一些智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计算时出错率较低,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导致的. 因此,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小问题小纠,大问题大谈,用评分、谈话、疏导的方法及时修正,使他们认识到计算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同时,注意他们的情绪表现,把握时机实时调试,使他们从心理上亲近数学,保持对数学一个良好的心态,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从学生入手,精心细致地培养,耐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一、计算出错的原因
学生的计算错误常常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知识性错误,二是非知识性错误.
1. 知识性错误. 即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所导致的错误. 我们知道,概念和法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只有理解和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计算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简便计算45 × 99 + 45,本应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来科学地计算,但有些学生不懂或是不完全理解乘法分配律,在简便时胡乱结合45 × 99 + 45 = 45 × (100 - 1) = 45 × 99 = 4455. 分析原因,就是学生在应用时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不理解99个45加上1个45是100个45,也就是4500. 又如:143.2 - (58.8 + 43.2) = 143.2 - 58.8 + 43.2 = 84.4 + 43.2 = 127.6. 分析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把加号变为减号,不理解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去这两个数的算理所致. 正确的方法是先去括号,变成连减,通过交换律使之简便.
2. 非知识性错误. 是指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常包括计算马虎不细心,如看错数字、抄错符号、数错数位、思想不专注、计算心理浮躁、排斥计算等原因.
(1)计算不细心、马虎. 如错算4100 × 20 = 8200,分析原因,不是因为计算方法而出错,是因为在计算时不够细心,没有注意两个乘数中的3个0,丢了一个0. 又如抄错数字:1.85 ÷ 3.5 = ?在列竖式的时候写成1.35 ÷ 3.5,从而出错.
(2)思想不专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比较差,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样就会对相似、相近的题目容易产生错误感知,如把20 × 5 ÷ 20错算100 ÷ 100 = 1,1000 ÷ (125 + 25)错算成1000 ÷ 125 + 1000 ÷ 25 = 8 + 4 = 12.
(3)计算心理浮躁. 计算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混合运算,有整数、分数和小数,数据大,外形繁杂,学生在计算时既要注意数据、符号,又要考虑运算法则,需要平心静气、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一步步完成. 但由于数字大,繁琐,容易产生厌烦、焦躁、不愿算等情况,出错也就自然了.
(4)排斥计算. 计算是枯燥的,众多的数字的充斥常会使人失去耐心. 许多学生每天面对着算了却又是错的计算,无奈还要坚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信心,排斥计算,常对计算题目乱写一气,草草了事,更谈不上正确率了.
二、采取的对策
1. 注重计算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否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对错的保证. 教学中,对计算的题目,我要求学生从四步“一看,二想,三算,四检验”做起. 即要求学生认真审题,通过看清题中的关系,思考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检验,检验时看有没有抄错数字,有没有多0少0,有没有运算顺序的错误等. 当然,起初学生肯定会忽略这些步骤,走捷径. 为此,我对只要是计算的题目,就让学生说清算的步骤,随时强化;而对于学生中大面积出错的题目,我则引导从四个分析步骤逐步分析,让他们感知这样分析对计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计算却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使很多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 因此,我们要找寻适当的计算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
(1)采用游戏方式. 小学生喜动不喜静,他们需要老师不停地刺激. 为此,在教学计算题时,我常根据班级学生的层次,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将游戏等融入课堂计算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使他们动起来. 如初学乘除法时,可以将一些简单易学的题目制成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提高学生数算的熟练度. 也可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当小老师,都来找错误,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2)成立数学竞赛小组. 小学生喜欢竞争,为此,我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征,成立竞赛小组,开展小组竞赛,通过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和计算正确率.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小组竞赛,口算、巧算比赛等,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3)加强口算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口算的训练. 一方面,每天出示几道口算题目,强化口算的速度;另一方面,逐步加大计算的难度,如让学生口算圆周率的1到20倍的值,以便在应用时快速地得出结果,品味到口算带来的好处. 长此下来,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4)练习的分层. 不同的学生,计算的速度、方法的应用是有差别的. 为此,我多采用分层设计题目的方法刺激不同的学生. 教学中,我把题目分为三类:基础题、基本题和提高题. 基础题要求全部会做,基本题大部分学生会做,提高题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并且随时提高学生的要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发现,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计算时出错率较高,如审题不认真、把数字抄错、看错运算符号等;相反,一些智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计算时出错率较低,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导致的. 因此,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小问题小纠,大问题大谈,用评分、谈话、疏导的方法及时修正,使他们认识到计算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同时,注意他们的情绪表现,把握时机实时调试,使他们从心理上亲近数学,保持对数学一个良好的心态,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从学生入手,精心细致地培养,耐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