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先生曾说:“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作家写出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他的《繁星》就是这样一篇好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的几处拟人,更显示了他情感的历程。
文章写了“我”三次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次望星空,三种心情,都透过个性化的拟人展现了出来。
作者这样写小时候的感受:“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1914年7月,巴金母亲病故,当时巴金才1O岁。此后,他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很有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繁星博大无边,带给每一个人光明,使人觉得温暖,令巴金想起同样博大、甜蜜、温馨的母爱。对星天的依恋正反映了童年巴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三年前在南京,“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质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青年巴金对友情的渴望。巴金少年时便追求进步,在探索前进的人生道路上,他一直渴望着志同道合的朋友。1923年,巴金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去重庆,由重庆至上海再到南京。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读天文学方面的书使他逐渐认识星星,了解星星,更激发了他对星星的爱。而阅读表达人类美好情感、表现进步思想的书籍,则使他认识了许多心灵相通的人。读了《告少年》中译本,他给翻印此书的陈独秀写信,寻求指导;读到俄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的文章,便称其为“精神上的母亲”,给其写信。而对其影响最深的,当属冰心。1922年初夏,巴金从《晨报》上读到了《繁星》和《春水》,便学习写作新诗。巴金曾说:“当时年轻的读者容易熟悉青年作家的感情。我们喜欢冰心,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后来二人成为好友。
如今在海上,仰望星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里,巴金再次把星星比作母亲,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1923年1月,巴金发表《诗一首》,在冷酷的人世间,忆起“亡故的母亲”的爱和温暖。此时的情感与儿时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小时候的思念更多地出于依恋,而“如今”(1927年1月),23岁的巴金怀着追寻理想的兴奋心情,登上了远赴巴黎的航船。“我的初衷是: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仰望星天,巴金不由忆起母亲的期望,感到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再拓展开来看,这里的母亲,指生母,更指祖国。
这里的拟人,是他一颗赤子之心的外现。因此,下一个拟人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巴金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航船上的巴金,以为理想即将实现,感到浑身充满力量,相信自己这个“巨人”,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相信祖国这个“巨人”,一定会奔跑在世界的东方。“我似乎生来就带来了忧郁性,我的忧郁性几乎毁了我的一生的幸福,但是追求光明的努力,我没有一刻停止过。”
这篇文章,显然受到了冰心两部诗集的影响,它以真实简练的文字,表现作者刹那间对于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思想的变迁。巴金先生说:“我是在生活中有了切实的感受才要抒发,要表现,有兴趣就多写一点,没有兴趣就少写一点。”繁星固然美好,但唯有“著我之色彩”,才能活化。巴金先生的《繁星》,正因为具有个人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
文章写了“我”三次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次望星空,三种心情,都透过个性化的拟人展现了出来。
作者这样写小时候的感受:“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1914年7月,巴金母亲病故,当时巴金才1O岁。此后,他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很有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繁星博大无边,带给每一个人光明,使人觉得温暖,令巴金想起同样博大、甜蜜、温馨的母爱。对星天的依恋正反映了童年巴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三年前在南京,“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质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青年巴金对友情的渴望。巴金少年时便追求进步,在探索前进的人生道路上,他一直渴望着志同道合的朋友。1923年,巴金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去重庆,由重庆至上海再到南京。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读天文学方面的书使他逐渐认识星星,了解星星,更激发了他对星星的爱。而阅读表达人类美好情感、表现进步思想的书籍,则使他认识了许多心灵相通的人。读了《告少年》中译本,他给翻印此书的陈独秀写信,寻求指导;读到俄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的文章,便称其为“精神上的母亲”,给其写信。而对其影响最深的,当属冰心。1922年初夏,巴金从《晨报》上读到了《繁星》和《春水》,便学习写作新诗。巴金曾说:“当时年轻的读者容易熟悉青年作家的感情。我们喜欢冰心,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后来二人成为好友。
如今在海上,仰望星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里,巴金再次把星星比作母亲,表达了对亡母的思念。1923年1月,巴金发表《诗一首》,在冷酷的人世间,忆起“亡故的母亲”的爱和温暖。此时的情感与儿时的情感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小时候的思念更多地出于依恋,而“如今”(1927年1月),23岁的巴金怀着追寻理想的兴奋心情,登上了远赴巴黎的航船。“我的初衷是: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仰望星天,巴金不由忆起母亲的期望,感到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再拓展开来看,这里的母亲,指生母,更指祖国。
这里的拟人,是他一颗赤子之心的外现。因此,下一个拟人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巴金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航船上的巴金,以为理想即将实现,感到浑身充满力量,相信自己这个“巨人”,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相信祖国这个“巨人”,一定会奔跑在世界的东方。“我似乎生来就带来了忧郁性,我的忧郁性几乎毁了我的一生的幸福,但是追求光明的努力,我没有一刻停止过。”
这篇文章,显然受到了冰心两部诗集的影响,它以真实简练的文字,表现作者刹那间对于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思想的变迁。巴金先生说:“我是在生活中有了切实的感受才要抒发,要表现,有兴趣就多写一点,没有兴趣就少写一点。”繁星固然美好,但唯有“著我之色彩”,才能活化。巴金先生的《繁星》,正因为具有个人浓厚的情感色彩,所以产生了积极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