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肺结核病患者氧氟沙星耐药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2010年上海市各结核病定点医院的447株对任意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耐药的菌株,同期随机选取151株对上述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全敏感菌株,对这598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分析氧氟沙星耐药的分布情况.收集肺结核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结核治疗史和户籍资料,采用多因
【机 构】
:
200336,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200336,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200336,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肺结核病患者氧氟沙星耐药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2010年上海市各结核病定点医院的447株对任意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耐药的菌株,同期随机选取151株对上述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全敏感菌株,对这598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分析氧氟沙星耐药的分布情况.收集肺结核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结核治疗史和户籍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研究氧氟沙星耐药可能的危险因素.用DNA测序分析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gyrB基因耐药突变的特征.结果 447株耐药菌株中,72株(16.1%)对氧氟沙星耐药,MDR(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氧氟沙星耐药44株(39.6%).在151株一线抗结核药物全敏感菌株中,4株(2.6%)耐氧氟沙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R和多耐药(对一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等与氧氟沙星耐药有关(OR分别为19.5、5.6,95% CI 分别为6.4~59.4、1.7~18.1,P均<0.05).患者为复治病例与氧氟沙星耐药相关(OR=2.3,95%CI:1.2~4.0,P<0.05).氧氟沙星耐药与年龄偏大有关(OR=1.03,95%CI:1.01~1.05,P<0.05).76株氧氟沙星耐药菌株的gyrA、gyr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62株(81.6%)发生耐药突变.结论 上海地区MDR结核病患者中氧氟沙星耐药率高于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全敏感的肺结核病患者.MDR、多耐药、复治、年龄为氧氟沙星耐药可能的危险因素,其中以MDR与氧氟沙星耐药的关联强度最大。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Q-RT-PCR法与直接荧光免疫法对诊断hMPV的价值.方法 收集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疗的患儿共1 283例,分离hMPV阳性病毒株,进行测序并与荷兰分离株NLD00-1进行序列比对.根据本地区流行的hMPV病毒株序列设计hMPV特异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建立应用TaqMan探针的Q-RT-PCR方法.用负压吸引的方法采集鼻咽分泌物标本,
分子诊断技术以其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高科技手段之一。为扩大交流,搭建起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问畅通的桥梁,探讨逐步建立完善的分子诊断技术质量控制体系,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由重庆医科大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临床上甲状腺结节常与甲状腺肿大混淆,实际上两者常同时存在.甲状腺结节在不同检查方法中的表现不同,如触诊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为甲状腺区域内触到的肿块,甲状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结节为甲状腺内局灶性回声异常的区域.两种检查方法对结节的发现有时不一致,例如查体时触到了甲状腺结节,但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结节;查体时没有触到甲状腺结节,而超声检查发现结节
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中b型最容易引起肺炎和脑膜炎等侵袭性疾病[1].氨苄西林曾经是治疗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世界各地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上升较快,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其耐药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而产β内酰胺酶的主要基因为TEM和ROB基因.因此耐药基因的检测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流感嗜
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至残率高,多伴后遗症,其梗死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炎症应答、氧化应激有关[1-2].IDO可催化色氨酸降解为犬尿氨酸,犬尿氨酸可在KAT作用下生成犬尿喹啉酸或在犬尿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喹啉酸。
例1 患儿女,33 d.因"右眼发现结膜囊内大量黄色分泌物20余天,伴流泪等症状",自购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治疗无效,于2010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眼科门诊. 例2 患儿男,5个月.因"左眼发现黄色分泌物5 d",于2010年5月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2例患儿就诊时均发现结膜高度水肿、充血,结膜囊内大量黄白色分泌物涌出,角膜尚清,眼科检查排除泪道和泪囊发育异常等先天性疾病.2例患儿均做结膜囊分
1965年Blumberg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是HBV标志物.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HBV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表面成分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从此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
戊型肝炎(戊肝)是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1-2].据估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感染过HEV[3].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戊肝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猪是HEV的最主要动物宿主和人类戊肝的重要传染源[4-7].戊肝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其症状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类似,但症状更重,病死率更高.戊肝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总病死率为1%~3%.患戊肝的孕妇病死率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Th17及CD4+ CDhigh25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1、TGF-β和IL-10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9-201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56例SLE患者(非活动期26例、活动期30例)及2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及CD4+ CDhigh25 Treg细胞水平;采用QRT-PCR检测RORγt mRNA和
染色体检查对人类遗传病研究、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我们对四川大学遗传医学研究所就诊的190例遗传咨询者的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和临床表现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为了解遗传咨询中的疾病类型和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