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厘清计算流程,不妨使用流程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程序结构明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将算法程式化。但在程式化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将算法转化为程序的经验,只是凭着个人理解盲目分解解题步骤,很容易使计算流程过于粗略,致使学生难以模仿和学习。
  以下是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板书:
  该板书思路清晰,但让学生模仿则很困难,因为这个程序过于粗略。如计算[87÷29],试商环节若是把29“近似”成30进行预估,商就为2,余数就为29,这样就出现余数等于除数的谬误。为了完善流程的严密性,笔者以为,应该在教学中引进流程图。
  一、什么是流程图
  流程图最早来源于计算机编程,由一些指令执行框和流水线组成,其中指令框内输入操作指令,流水线进行运行下一步的分流判断。流程图符号有着国际标准,如用菱形表示问题判断。如上文提到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过程就可制作成如下流程图:
  从流程图中可以清楚看出这个算法的操作流程。如此实用,按理说应该是应用广泛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知网检索“流程图”,弹出的目录非常少。笔者阅读几篇,发现涉及数学内容的多半与高中内容有关。经过审慎研究,笔者尝试在小学数学中引入流程图。
  二、流程图在算法上的应用
  1.用下位技能做引子
  算法在操作时必定用到“下位”技能。因此,学习流程图之前,必先复习巩固“下位”技能,这个过程可在导入环节完成。仍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
  分析图1可知,顺利执行程序需要下述几个“下位”技能为保障:
  技能1:四舍五入;
  技能2:准确试商;
  技能3:四则运算。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技能3很容易,无需额外辅导;对于技能1和2,學生相对生疏,教学时需重申。熟练运用“下位”技能是执行流程的技术保障。因为在这个流程图中,当除数的个位不小于5时,学生只需对比余数和除数,无须将被除数和试商乘积拿来比较,这个操作需要技能2做支撑。根据这个逻辑,当学生在计算“[87÷29]”时,除数凑整为30,除式被等同视为“[87÷30]”来试商,学生应立即能判断出此时商2最为合适,如果有学生贸然商3,程序就会断路。因此,“下位”技能很重要。为了夯实“下位”技能,不妨设计如下教学步骤:
  步骤1:在括号里填上满足要求的最大数。
  步骤2:在括号里填上整十数。
  步骤3:先思考把除数看成几十来试商最合适,后计算。
  步骤4:先商议应把除数看成几十来试商最合适,再笔算。
  以上四步中,步骤1是巩固技能2,步骤2是巩固技能1,步骤3是糅合运用前两个技能,步骤4则引入一个与原认知相违背、超乎常理的特例,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以上四步可以作成为本课的导入环节。
  2.明确教学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算法时,如果只是传授思路,不手把手操作细节,学生就会眼高手低。流程图刚好可以满足“操作”这一需求。
  分析图1,应注意的细节如下:
  (1)在试商前,应设法将除数估值为整十数。具体方法为四舍五入。
  (2)试商后,要把试商乘积与被除数做比较,同时比较余数和除数。如果试商乘积大于被除数,则商数应该逐级递减1,再测试;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数应逐级增加1,再测试。
  对照流程图,教师板书(图1)的不足之处就暴露无遗:
  (1) 没有告知调商的具体操作办法,只是大致上提出调整方向——调大、调小。
  (2)观察流程图可知,调商时,是比较“试商乘积和被除数”,还是比较“余数和除数”,是有依据的。如果除数的个位小于5,就比较乘积和被除数,反之,则改选比较余数和除数,于是板书应改为: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就要确定覆盖所有可能情况的最少例题数,这点同样可以通过流程图推知。
  通过以上四题可以将流程图的所有程序路径走一遍。
  三、应用流程图时的注意事项
  1.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流程图
  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算法,不同算法造就不同的流程图。例如,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以设计出另一套流程图。
  2.算法背后的算理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不认真讲解算理,偏重于训练算法技巧和做习题,这种教学思路无异于训练解题技能,而没有培养思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急功近利,应试所逼:学生掌握了算法,就可以通过机械套用来得分,而掌握算理比较慢,也很难反映到卷面分数上。
  如人教版教材在描述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时,先分别推出分数概念和小数概念,然后,为了揭示二者关系,直接出示0.7=[710]。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大费周章,但是只是教会算法就省事得多。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制定换算法则“当小数转化成分数时,先写出形如10……的分母(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字,1后面就有几个0),然后在分子处写上去掉小数点后所有剩下的数字。”
  综上所述,流程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细化计算步骤、熟练操作程序,而且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希望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以推广。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 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2. 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
教学前思:  “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其活化为数学现象,然后让学生展开探究,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从而自然直观地发现并运用规律。课堂中,大多教师忽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而单从技能培养、教学目标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规律。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规律一知半解,破坏了数学思维的完整性。如何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数学化的思维中,再从数学表征中抽象出规律,这是我在
[摘 要]简约数学是特级教师许卫兵的数学教育思想。许老师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再现、简单改变、简单尝试等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获得感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其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却又意蕴深远,给学生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简单;智慧;建构;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81-02  简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将模型思想确定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通过教学“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引导学生在运用括线和“?”表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际问题的构成,不仅能运用数学符号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而且能自觉地用模型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
[摘 要]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数学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总会出现一些不期而遇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由于学情分析不准,或问题指向不明,或素材提供不当等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遇见预设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预设;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
[摘 要] 教与学,教是为了学,教师就应该教学生学。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让学生教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对接,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圆的认识;以案导学;以学促学;顺学而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23-02  教师“教”的出发
一、问题缘由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突破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将男女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拉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同时思考为什么电线杆的支架不设计成四边形而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高兴的,仿佛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确
[摘要]“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通过“走、说、算、数”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千米,在学生不断质疑、实践、反思中呈现数学味。  [关键词]千米;数学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06-03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无法像学习之前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将“双基”拓展为“四基”,这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算24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