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设计实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发展区 理论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契机和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操作,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教学的侧重点从学生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转移到正在形成或成熟的发展过程,了解学生某一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最佳期限,抓住数学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并在该知识和能力形成时对学生施以最大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现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1:将一根没有弹性的细绳对折,把重合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上的一点,用笔尖套入另一端将绳拉紧,使笔尖在黑板上移动一周会生成怎样的轨迹呢?
  学生:轨迹是圆.
  问题2:把刚才重合的两个端点分开固定在黑板上的F1,F2 两点上,当绳长大于F1,F2两点的距离时,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移动一周,又会生成怎样的轨迹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画图,得出结论:当常数=|F1F2|时,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当常数<|F1F2|时,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不存在.
  二、深入探索 推导方程
  问题3: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顾:建(系)—设(点)—限(约束条件)—代(入)—化(简).
  问题4: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单?如何求椭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增设台阶:
  (1)利用对称性建立坐标系;
  (2)设置常数2a,2c;
  (3)化简方程,两次平方;
  (4)引出b2.
  师生共同活动: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特征
  ①以直线F1F2为x轴,以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设焦距为2c(c>0),则F1(-c,0),F2(c,0).设P(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点P与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2a(2a>2c).
  ③动点P满足的几何约束条件: PF1 PF2 =2a.
  ④坐标化: (x c)2 y2 (x-c)2 y2 =2a.
  ⑤化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根号(移项后两次平方法)先移项 (x c)2 y2 =2a- (x-c)2 y2 .
  再方程两边平方 (x c)2 y2=4a2-4a (x-c)2 y2 (x-c)2 y2.
  整理得a2-cx=a (x-c)2 y2 再两边平方a4-2a2cx c2x2=a2x2-2a2cx a2c2 a2y2.
  化简,得(a2-c2)x2 a2y2=a2(a2-c2),
  两边同除a2(a2-c2),得 x2 a2 y2 a2-c2 =1,
  由定义2a>2c,∴a2-c2>0,椭圆具有对称性,表示它的方程也该有对称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椭圆图形和推导出的椭圆方程的系数,学生容易发现三个基本量a,c, a2-c2 都表示椭圆中的特殊线段,不妨令a2-c2=b2,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 a2 y2 b2 =1(a>b>0).这样表示的椭圆方程体现了对称美、简洁美.
  问题5:如何求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按上述方法,可求出方程为 y2 a2 x2 b2 =1(a>b>0).
  设计意图: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掌握椭圆的定义,会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化简含一个根式的方程.需要跨越的发展区是:根据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结合椭圆特点,将椭圆放在恰当的坐标系中,设点的坐标;根据化简根式的一般方法化简两个根式.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直接讲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在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增设“台阶”,即构建若干个最近发展区,不断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有水平,逐层递进,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目标水平.每一步的跨越学生既可及又使力的新知生成方式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较好策略.
  (1)利用对称性建立坐标系;
  (2)设置常数2a,2c;
  (3)化简方程,两次平方;
  (4)引出b2.
  三、知识运用,深化理解
  1.运用新知,解决例题
  例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和等于10.
  (2)a b=10,c=2 5
  例2 若方程 x2 k-5 y2 3-k =-1表示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变式1:方程 x2 a2 y2 a 2 =1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变式2:“m>n>0”是方程mx2 ny2=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 条件.
  变式3:方程Ax2 By2=1什么时候表示椭圆?什么时候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什么时候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2.知识小结,提炼升华
  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处处体现了数与形之间的对照和相互转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在知识与方法上分别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完例1会求椭圆标准方程之后,“最近发展区”应该有所突破,通过设计例2及其变式,给学生造成新的困难,向着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
  总之,我们在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教学时,应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设定合适的难度传授新知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潜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要辉.比较、发现、领悟、教“椭圆标准方程后” 想到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12
  [2]何建东.圆锥曲线引课之众“设 ”纷纭.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9.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相遇”一课要突出模型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上搭建相遇问题的模型,同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搭建方程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建模的过程,最终掌握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本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典型模型,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有效促进了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方程;模型思想  2013年在“特级教师研修班”的一次磨课活动中,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数学,以及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一种数学品格,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视点,本文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文化  一、引 言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但现在大多数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课堂提问基本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总结了当下数学课堂中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好问成就好课”的理念.  【关键词】 有效提问;开放性提问;合理评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考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也是锻
【摘要】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整个高中知识体系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笔者从一道三明市质检题中,总结了几点思考,摸索出高考立体几何命题的几个热门趋势. 此外笔者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双基”的掌握,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立体几何;创新;双基;知识点的交汇;存在性问题  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几大主干知识之一,是各省高考数学必考的一块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
案例背景  课程改革后,估算受到普遍的重视,加强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估算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困惑,估算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自学校启动校本教研后,对估算教学我展开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我发现实际上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估算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估
【摘要】 精妙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好一节课和学生学好一个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其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广泛使用的信息载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  一、杜绝“模糊
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估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但估算又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让学生在没有生活经验和数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学习估算有很大难度,因此,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断一 (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星期日,王雯杰(本班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解题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评价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感知、联想和想象历练自己,久炼成钢. 要炼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越俎代庖.  一、启迪:姜文教子阿克苏  今天在手机上看到一则微信:《姜文教子:带着孩子远离京城,去新疆阿克苏》.  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儿子在家如龙似虎,出
【摘要】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计算教学;数感;案例;反思  一、教学设想——教学目标  (一)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速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
【摘要】一次函数y(x)=kx(k>1)是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函数,然而集A=B的含义表明世人几百年来一直搞错了此类y的值域——百年病态集论的症结.  【关键词】中学数学重大错误;推翻百年集论;用而不知的“更无理”数;变数的变域  “科学”共识:数学尤其是“非常成熟”的初等数学领域绝不可有颠覆性创新.中学几百年函数“常识”:定义域=[0,1]的y=2x的值域=[0,2].推翻此“常识”的“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