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筛窦根治术的应用解剖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量了100侧颅骨的筛上颌窦板的高度为11.3±2.08mm,筛上颌窦板上缘至后筛顶的高度为20.4±2.69mm,前鼻棘至蝶筛交角处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63.17±5.6mm和42.9 °±5.4°。观察了中鼻甲的走行及附着部位,筛骨水平板的形态及后组筛窦的变异,为临床手术提供了部分解剖学资料。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采用腮腺炎病毒行豚鼠内耳鼓阶接种,接种前及接种后1、2、3周分别测定耳蜗电图,对每个耳蜗同时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25耳中19耳发现病毒性损害或/和病毒增殖,病变主要位于前庭膜、基底膜、Corti器和血管纹,在血管纹中发现病毒颗粒。19耳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阈值显著性升高,峰值在第2周。
期刊
介绍由Silverstein等(1987)首创的手术方法——乙状窦后内耳道进路手术。经乙状窦后进路打开内耳道后壁,暴露耳蜗神经及前庭神经各分支,可准确地切断前庭神经,提高手术疗效。Silverstein用此进路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我们把适应证进一步扩大到耳蜗神经切断术,报告1例耳蜗神经切断术,2例前庭神经切断术病例,手术均顺利成功。
期刊
以二磷酸腺苷(ADP)及胶原(Collagen)为聚集剂,检测了87例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与166例正常人和30例头颈良性肿瘤对照,结果:①喉癌疗前组、复发组及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正常人组、头颈良性肿瘤组及喉癌疗后显著增高(P<0.01); ②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这些结果可作为喉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与疗效预后的参考。讨论了血小板与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为探讨喉气管成形术的手术方法,用狗作实验,于颈前气管壁切去2.5cm×1.5cm,造成气管瘘口,自瘘口旁颈侧作两端带蒂的胸舌骨肌皮瓣,180°翻转移植于气管瘘口,术后分别于3~14个月处死,观察气管腔修复情况并取材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胸舌骨肌皮瓣行喉气管重建具有良好的支撑力,修复的呼吸道通畅,无瘢痕狭窄,移植的皮肤14个月后已为纤毛上皮所取代。临床应用9例喉气管瘢痕狭窄、1例部分喉气管切除
期刊
45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30只,所有动物肌注硫酸卡那霉素每天400mg/kg,连续10d;实验组动物同时口服甲状腺素,隔日10mg/kg,连续5次。停药后第10d,测定ABR后快速断头处死豚鼠,取出耳蜗,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耳蜗各回毛细胞的听毛病损轻于对照组。实验组毛细胞内线粒体改变不明显,次级溶酶体聚集于表皮板下区及核上区,胞浆内水肿轻微;对照组毛细胞受损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