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自从希拉里在曼谷机场喊出“美国回来了”开始,在亚洲舞台上,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显得颇为抢眼。美国的官员像“走马灯”一样穿梭于各地。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海上炫耀武力。在各种地区争端中,处处都有美国的影子。可以说,“重返”亚洲是美国自2001年发动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做出的最重大的战略举动之一。首先,此次所谓“重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全面铺开。其次,此次“重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维性。美国在充分挖掘“存量”资源(加强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还在扩大“增量”方面做足了功课,这其中包括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并推动美国-缅甸关系实现突破。第三,此次“重返”充分地施展所谓的“巧实力”,在手段上推陈出新,其中包括充分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介入争端把水搅浑;利用TPP消解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影响与作用等。美国所有这一系列举动,正在亚太地区持续发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周边环境。
美国为何高调“重返”亚洲
实际上,自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占领菲律宾以来,美国从未离开过亚洲。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这里拥有众多的基地,大量的驻军,并建立了以美日、美韩同盟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后,从老布什到克林顿总统,也从未忽略过亚太地区的重要性,克林顿总统甚至提出过“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之所以高调打出“重返”亚洲的旗号,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与上届美国政府的战略失误有关。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执政8年,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反恐,资源投放最多的是中东地区。然而,效果欠佳,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成为消耗美国软硬实力的巨大黑洞。与此同时,美国对亚太地区有所忽视,多次缺席这一地区重要的多边活动,美国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就表示要纠正前任政府的做法,其中包括要结束两场战争,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亚太地区,这正是希拉里2009年7月在曼谷机场高调宣示“美国回来了”的直接原因。
第二是地缘经济原因。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该地区GDP占全球的60%。美国1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有6个在这一地区,2010年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购买了美国全部出口商品的61%以及美国私营服务出口总额的37%以上,为美国创造了500万个工作岗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亚太对美国出口翻番和创造就业机会更是至关重要。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它需要在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奥巴马上台后的两件大事使美国战略界再度反思对华战略。一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从2000年美国的八分之一快速发展到目前接近5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在美国人眼中中美之间“霸权国”与“挑战国”的特征更加凸显。二是随着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吸附效应正在不断增长,中国已成为包括美国盟国在内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如果不做反应,可能被逐出亚洲,所以美国急需回来与中国竞争地区影响力。
美国“重返”亚洲在多个领域升级
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来看,表示重视亚洲并不是从奥巴马开始的,老布什和克林顿都有过相似的提法和做法。而此次“重返”与以往相比最突出特点在于,其亚洲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权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而且重返的规模、实施的全面性都大大超过以往,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安全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齐头并进。
1.美国政治外交上露骨介入亚洲事务。首先是美国政府高官频繁访问亚太地区。奥巴马自称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反复强调美国是“亚太国家”,从2009年到2011年,他连续三年出访亚洲。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已8次出访亚洲。前任国防部长盖茨更是14次出访亚洲,而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也将出访的首站选在亚洲。美国高官频访亚洲凸显亚洲在美国外交议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美国增加与东盟的互动。小布什政府曾经一度忽视东盟,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前任对东盟的政策态度,于2009年7月派国务卿希拉里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与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为后来美国参加东亚峰会扫清了障碍。2009年11月,首次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在新加坡举行,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3次。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对缅甸的政策,2011年11月希拉里抵达缅甸,这是自195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缅甸,被外界普遍视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赌博”,而希望获得的“红利”之一就是“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第三,鼓励其他新兴大国与中国竞争以制衡中国,这主要是印度。2010年6月,在美印举行战略对话期间,希拉里鼓动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而且要发挥领导作用。”2010年10月,奥巴马访问印度,美国第一次公开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宣布美印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积极介入区域纠纷,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当属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被日本非法占有。对这一争议,美国长期保持沉默,不愿意得罪中日任何一方。然而,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包括希拉里在内的美国官员公然声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今年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和野田政府上演购岛闹剧,致使中日关系再度紧绷。就在这一敏感时刻,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提议,8月21日日本自卫队首次与驻日美军举行夺岛军演,这一行为显然是在为日本方面破坏中日关系的行为撑腰打气,致使目前中日矛盾不断升级。
南海问题本是南海周边国家围绕相关岛礁归属以及海域划分存在的分歧和争端。过去的美国历届政府都在这个问题上持不介入态度。2010年7月,希拉里在东盟外长论坛上突然声称:“在南海自由航行、亚洲海上事务保持开放状态、在南海地区尊重国际法,这些关乎美国利益”。美国正式介入南海问题。在美国的撑腰打气下,一些声索国尤其是越南和菲律宾气焰升高,在此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更具挑衅性的行动。在美国介入的大背景下,南海问题演化成为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巨大障碍和国际热点问题。
美国为何高调“重返”亚洲
实际上,自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占领菲律宾以来,美国从未离开过亚洲。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这里拥有众多的基地,大量的驻军,并建立了以美日、美韩同盟为核心的双边同盟体系。冷战结束后,从老布什到克林顿总统,也从未忽略过亚太地区的重要性,克林顿总统甚至提出过“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概念。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之所以高调打出“重返”亚洲的旗号,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与上届美国政府的战略失误有关。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执政8年,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反恐,资源投放最多的是中东地区。然而,效果欠佳,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成为消耗美国软硬实力的巨大黑洞。与此同时,美国对亚太地区有所忽视,多次缺席这一地区重要的多边活动,美国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就表示要纠正前任政府的做法,其中包括要结束两场战争,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亚太地区,这正是希拉里2009年7月在曼谷机场高调宣示“美国回来了”的直接原因。
第二是地缘经济原因。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该地区GDP占全球的60%。美国1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有6个在这一地区,2010年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购买了美国全部出口商品的61%以及美国私营服务出口总额的37%以上,为美国创造了500万个工作岗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亚太对美国出口翻番和创造就业机会更是至关重要。从美国的利益来讲,它需要在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奥巴马上台后的两件大事使美国战略界再度反思对华战略。一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从2000年美国的八分之一快速发展到目前接近5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在美国人眼中中美之间“霸权国”与“挑战国”的特征更加凸显。二是随着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吸附效应正在不断增长,中国已成为包括美国盟国在内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如果不做反应,可能被逐出亚洲,所以美国急需回来与中国竞争地区影响力。
美国“重返”亚洲在多个领域升级
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来看,表示重视亚洲并不是从奥巴马开始的,老布什和克林顿都有过相似的提法和做法。而此次“重返”与以往相比最突出特点在于,其亚洲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权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而且重返的规模、实施的全面性都大大超过以往,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安全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齐头并进。
1.美国政治外交上露骨介入亚洲事务。首先是美国政府高官频繁访问亚太地区。奥巴马自称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反复强调美国是“亚太国家”,从2009年到2011年,他连续三年出访亚洲。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已8次出访亚洲。前任国防部长盖茨更是14次出访亚洲,而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也将出访的首站选在亚洲。美国高官频访亚洲凸显亚洲在美国外交议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美国增加与东盟的互动。小布什政府曾经一度忽视东盟,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前任对东盟的政策态度,于2009年7月派国务卿希拉里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与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为后来美国参加东亚峰会扫清了障碍。2009年11月,首次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在新加坡举行,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3次。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对缅甸的政策,2011年11月希拉里抵达缅甸,这是自195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缅甸,被外界普遍视为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赌博”,而希望获得的“红利”之一就是“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第三,鼓励其他新兴大国与中国竞争以制衡中国,这主要是印度。2010年6月,在美印举行战略对话期间,希拉里鼓动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而且要发挥领导作用。”2010年10月,奥巴马访问印度,美国第一次公开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宣布美印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积极介入区域纠纷,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当属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被日本非法占有。对这一争议,美国长期保持沉默,不愿意得罪中日任何一方。然而,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包括希拉里在内的美国官员公然声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今年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和野田政府上演购岛闹剧,致使中日关系再度紧绷。就在这一敏感时刻,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提议,8月21日日本自卫队首次与驻日美军举行夺岛军演,这一行为显然是在为日本方面破坏中日关系的行为撑腰打气,致使目前中日矛盾不断升级。
南海问题本是南海周边国家围绕相关岛礁归属以及海域划分存在的分歧和争端。过去的美国历届政府都在这个问题上持不介入态度。2010年7月,希拉里在东盟外长论坛上突然声称:“在南海自由航行、亚洲海上事务保持开放状态、在南海地区尊重国际法,这些关乎美国利益”。美国正式介入南海问题。在美国的撑腰打气下,一些声索国尤其是越南和菲律宾气焰升高,在此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更具挑衅性的行动。在美国介入的大背景下,南海问题演化成为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巨大障碍和国际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