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_142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36-04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 4 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3.4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91-1892.
  [2] 张敬璋.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向[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4(15):115-117.
  [3]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4] 邓永建. 临床中药学的实践及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709-4711.
  [5] 王建. 基于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与学思考[J]. 中药与临床,2015,6(4):37-39.
  [6] 刘宇,张一昕,韩雪,等. 临床中药学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8):113-114.
  [7] 周蓓,吴燕春. 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38-139.
  [8] 胡小勤,曾学文. 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教师兴趣激发能力的方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3):61-63.
  [9] 王安香. 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师作用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 -129.
  [10] 顾晓玲,朱江,陈丽华. 中医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初探[J]. 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0):54-56.
  [11] 王安香. 论临床中药学及其学科界定[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37.
  [12] 陈晓阳,李晟,刘平安,等. 《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J]. 中医药导报,2014,20(2):151-153.
  [13] 李洁,张虹. 加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0):1048-1049.
  [14] 吕丽华. 对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66.
  [15] 张冰,金锐,吴嘉瑞. 基于现代中药师知识框架构建临床中药学课程[J]. 药学教育,2011,27(5):23-25.
  (收稿日期:2015-12-1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循月换夜班法与传统性排班法两种排班模式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骨科、眼科3个病区2012年6~11月实施传统性排班模式为对照组,另选相同病区2013年6~11月改革实施小循月换夜班法为实验组,采取自身对照的方式。由我院心理咨询师自行设计量表,对3个病区67名护士在2012年6~11月和2013年6~11月从困倦、疲劳、情绪、精力等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间质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在垂体泌乳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2012年2月~2015年1月间我院60例泌乳素腺瘤的患者标本。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将其分为肿瘤侵袭组和肿瘤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间质中FAP的表达,并用IPP7.0图像分析软件统一定量分析两组标本免疫组化图片的光密度值(OD值)。 结果 FAP在侵袭组表达率为87.5%(21
[摘要] 目的 探讨SimMan 综合模拟人在上消化道出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将我校2011级4个班护生共122人分为实验组(n=58)和对照组(n=64)。2013年10月实验组采用SimMan综合模拟人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实验教学4学时;除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外,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并总结分析。 结果 实验组技能考核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微创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科行腹腔镜胃肠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根据住院号的奇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结果 对照组T2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糖、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较T1时明显
[摘要]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疼痛教育后对疼痛认知及疼痛控制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住院的119例跟骨骨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实施个体化疼痛健康教育,对照组59例实施口头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认知情况、疼痛控制满意度、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及术后不同镇痛需求。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情况、疼痛控制满意度、疼痛评分、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非甾体
[摘要] 目的 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与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关系及对胰岛功能衰减速度的影响。 方法 对比137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检查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筛查,比较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组12例与阴性组125例的发病年龄、体重指数、胰岛功能-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进行1年追踪随访。 结果 ①GAD-Ab阳性组发病年龄、体重指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 < 0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相关性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控制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21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感染相关性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预防措施。 结果 发生置管感染率6.19%,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G )为主,占61.54%(8/13);革兰阴性菌(G-)次之,占23.08%(3/13);真菌占15.38%
[摘要] 目的 探讨莪术醇β-环糊精包合物作用对肝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莪术醇β-环糊精包合物处理肝癌Bel-7404细胞后,噻唑蓝[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患者视力骤降,甚至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 建立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将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慢性低O2高CO2 4周组(4HH组)、慢性低O2高CO2 4周组 EGb高剂量(100 mg/kg)组[4HH EGb(H)组]、慢性低O2高CO2 4周组 EGb低剂量(50 mg/kg)组[4HH EGb(L)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