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意识与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在这一理念观照下,语文教材的选文愈加趋向多元化,重视人文教育与审美功能,阿城的《棋王》就集中体现了这个要求,因此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选文是小说的第四章,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主人公王一生在本章与九位象棋高手鏖战,作者手法独到,将大战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蔚为壮观,同时人物的形象也愈见鲜明。作者对于语言的掌控游刃有余,文章既明白易懂,又不失典雅。但由于文中寓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因而又需要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触及命脉与核心。
  一、精彩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小说的背景是文革时期,中国最动乱的时代。 “车站是乱的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开篇就将所有人都置身于一种浮躁、紧张、动乱的氛围之中,与之相映的是课文中第四章的场面描写:“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走过半条街,竟有数千人跟着跑来跑去。”简单的笔调,冷静的思维,主人公王一生与九位高手大战的局面就如一帧帧电影的场景在读者脑中构画,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狗的狂吠,甚至尘土都紧张地凝固住了。“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作者通过层层蓄势将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必将是一场鏖战,如此宏大的场面描写目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片段,“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关羽勇猛无敌的形象瞬间清晰。这场扣人心弦的车轮大战现场气氛的营造也是为了突出王一生這个“点”,为了突出这一丰厚的英雄人物形象而为。
  好的文章就像芭蕾,优美的舞姿都是基于脚尖那一点。与场面描写相映衬的是对王一生这一个点的刻画:“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背靠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地像一块铁。”外面紧张热闹的氛围和王一生安静肃杀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他有着极其冷静的头脑,心如止水,万物自鉴,他是与其他人有着明显区别、明显界限的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其他的成千上万的人只是凸现这个人的背景而已。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的写作手法为王一生“棋呆子”形象的塑造做好足够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当堂练笔。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画眼睛
  《棋王》篇幅虽小,但其中的人物都各有其鲜明特点。节选部分虽然对其他人物描写不多,但教师却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不局限于节选篇章的描述从而获得整体认知。比如第一章里教王一生下棋的老者,老人虽是捡破烂的,但对于象棋的玄理和道家文化的理解精当而深刻,他“为棋不为生”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王一生。小说主要是通过“吃”和“下棋”这两方面来塑造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课文所选内容正是作者在车轮大战中对于王一生眼睛深入细致地刻画。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虚望”二字说明王一生对于车轮大战还是心里没底,他只是普通人,一人对战九大高手,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
  第二处:“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儿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眼睛由开始的“虚”变成“黑得吓人”,眼神开始发生变化。可以看出他已经进入状态,进入楚河汉界的世界里厮杀,所以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躁乱,显得异常的冷静。
  第三处:“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王一生在前面多次提到“待在象棋里最舒服”“何以解痛苦?唯有象棋。”象棋就是他的追求,他的精神,现在他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沉浮,外界的纷争扰乱不了他,所以他的这种目光看起来非常空洞,却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第四处:“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刀子似的眼睛”给人一种凌厉、害怕的感觉。这是王一生在下棋时的一种疯狂的表现,而他的棋道之所以“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是因为他把“命放在里面搏”。虚怀而物归,心净而入神。
  第五处:“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样王一生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凡人到圣人的转变,“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已经完成了个人宇宙的内化。一种非常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超然的眼光。
  王一生从“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的状态中松懈下来的过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们在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里面都有对说所谓“跳大神”人物的描写,据说他们进入到一种癫狂的状态,但之后当停下来的时候人一下子就瘫掉了。王一生也是从“神”的境界回到“人”的境界,似乎就变得不认得人了。师承老庄美学的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所谓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正好用来作为王一生搏弈群雄的精神写照。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画眼睛”来分析王一生的人物形象,可以品味阿城细致精到的细节刻画,感受到他在平淡的叙述中隐藏着的风起云涌的场面感,体会王一生“人棋合一,物我两忘”超脱世俗和自然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王一生的状态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对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和真实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三、丰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也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思考和体悟,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小说《棋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描写与融入,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唤醒对历史的记忆。
  首先,“吃”的文化。吃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孔夫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饮食,首先是解释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饮食之欲或曰口腹之欲自然源自于人类的求生本能。文化大革命年代,“有的吃”成为当时人们的无上追求,从作者对王一生吃相的描写以及知青们对吃的津津乐道中可以窥得一二,因此“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成为王一生的人生信条。然而,王一生却又并不像其他人一样仅仅只是追求“吃”,他还醉心于象棋,他的“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是一种对于超然忘我境界的攀登和个人人格主义的自由的追求。这与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之流变相抵抗乱世,遁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特质不谋而合,也正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人生态度。
  “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而“棋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精神方面。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而不仅仅是精良的“机器”,冷漠的“工具”,只有精神世界豐腴了才能算作一个真正完整的人。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阿城传递出来的精神仍然适用于当下的中学生。
  其次,“象棋”的文化。象棋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战法上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下棋的过程中能体悟人生哲理,即从现象出发,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内核。《棋王》中的“象棋”充满着象征意味,它成了传达丰厚文化的道具,无论是地区冠军对王一生棋术的评语(“汇禅道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还是捡废纸的老头对王一生棋术的点拨(“柔不是弱,是容,是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你要造,需无为而无不为。”),都反映了我国传统哲学内涵。王一生在吃的过程中享受了人生的知足和常乐,在棋的过程中获得了灵魂的解救和精神的超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认为,只有主观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为此保持虚静恬淡的心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够知足常乐,避免祸患。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仍然保持着超然的人生态度,正是老庄思想的精髓所在,传统的道家文化在王一生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阿诚告诉我们,只有拥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完成“人”的建构。王一生在乱世中能秉持着“淡泊不功利”“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确实是为现在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照模板。新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中学时代正是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王一生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执着的意志品质,为了提升棋艺刻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真我的价值均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小说中关于儒家的执着,道家的超脱又能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打开一扇窗,由此可见,《棋王》的教学意义可谓深远。
  参考文献
  ①阿城:《阿城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8月。
  ②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蒙:《且说〈棋王〉》,《文艺报》,1984年第10期。
  ④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
  ⑤陆海勇:《落棋无声——〈棋王〉文本解读》,《语文建设》,2014年第14期。
  [作者通联: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思考与设想  接到公开课任务,讲授《〈论语〉选读》(选修)。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打破这两千多年的时空隔阂,让《论语》简古迂徐的文辞焕发出其本来就有的生动光彩。  教师若逐条串讲,逐句分析,辅以各类资料的征引,则一切指向均是知识的平面传达,整堂课看似丰富,实则零碎,易给学生留下残章断句、琐碎说教印象。课上索然寡味,课后混沌一片。《论语》世界成了一个古朴的坐标系,其间端坐着一位由一系列标签组成的“圣
广场上,一位身穿新大衣的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身后跟着一位红头发的巡警,旁边站着一位被咬了手指的首饰匠和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身边包围着一群时而哈哈大笑的看客。这些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可悲的世界。  契诃夫把小说故事情节设置得极其简单,却在一波三折的叙述中充满了令人可笑的场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小说进行解读,首要是清楚它如何和其它记叙类文章区分开来,其次要把握这是契诃夫的小说,而非莫泊桑或其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下部分高中生套用李白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发出的慨叹。在长期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太多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作,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潜心几个星期,形成了几套“作文方案”,美其名曰“万能作文”。这种对作文的虚构、装饰,这种“匠心独运”的虚编生造,与本真的、本然的个性作文渐行渐远。  一、在“体验”中丰富“个性化作文”的意义  高中生应该拥有了丰富的生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往往会把被描写的客观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从表面上看,夸张好像不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时甚至还违反逻辑;可事实上,人们并不会去追究经过夸张了的事物是否与事实相符,他们只会因为经过夸张处理后所描绘的形象非常生动、所反映的特征格外鲜明、所包含的道理异常深刻而觉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也就是说,作者虽然有过甚之词,但对于所要
《云南的歌会》节选自沈从文先生1963年3月所写的一组文学性散文《过节和观灯》,历年来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然而各版本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大多基于散文承载的内容“民俗”“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展开研讨,设计练习,而忽视了文学性散文的特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学性散文是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分支,对于文学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具有写实性,即有“外在
《楚天都市报》2014年12月16日《高考大纲出炉 语数英都有调整》一文写道:“省教育考试院介绍,明年我省的高考命题难度保持稳定,试题将在源于教材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过去两年湖北有关高考命题的报道,都有类似于“源于教材”的话,因此我认为备考2015年的高考作文,最好的方略莫过于“两个非常”,即非常认真地学习人教版5本“必修” 的《语文》教材(如果能连11本“选修”的也一样学
一、导入与检测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共490余字,注解有60多处,大家预习时应该能读懂课文。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它们的常用意义。  本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现象很丰富。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投影演示检测题,重点检测并落实本文中出现较多的“词性活用”现象,如“病”“名”“实”“蕃”“筑”“子”“爪”“硕茂”“早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学,当前的小说教学一般都是处理好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将教学目的聚焦于追求小说文本所指涉的客观世界和“思想内容”,即主题,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苏教版必修2的“遭遇战争”板块中的课文,其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对很多学生而言内容有些难懂,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侧重从反战和平的思想角度来考虑,而对小说文本形式关注不够,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小说教学脱离了形式,而脱离了形式
近年来,随着陈思和、孙绍振等专家的大声疾呼,相关著作的连续出版,“文本细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里的一个热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任性“细读”,甚至错误“细读”的现象一直存在。孙绍振先生说,细读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来改变语文课堂上“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的顽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难以依赖“审美鉴赏”,也难以依赖“文化传承”,更多的只能依赖“思维发展”,依赖
一、检测学情,生成切入点①  1.春天的什么时候?  师:请大家结合全诗(指向PPT),了解题目中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第一个字是“春”,我的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大概是晚春。  师:你的证据是?  生: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原因呢?  生: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一男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