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兴起背景初探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服复兴运动”兴起已有十余年,发展至今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亚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温情。笔者从民族认同、多元审美以及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认为“汉服”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汉服 汉服复兴运动 传统服饰 服饰文化
  “汉服”一词,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用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例如在《汉书·西域渠犂传》)中称“汉衣服”,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称“唐服”,在《清史稿·宋华嵩传》中又被称为“汉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汉服”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今,一般指现代社会汉民族日常所穿的衣服为“汉服”。在全球化的今天,“汉服”的意义中还包含有一种“西装化”的意味,这与历史上的的“汉服”可谓相去甚远。
  目前,“汉服”爱好者以及互联网上对于“汉服”的概念,多采用2005年张梦玥《汉服略考》中的论述,“‘汉民族传统服饰’,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一场以恢复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服饰为载体,进而恢复或者说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运动。在当下民族身份认同焦虑、多元审美风格表达以及对于传统历史文脉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下,有其必然性。
  一、民族身份认同焦虑
  汉服爱好者身份认同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国内民族身份认同,一类为跨语境下的民族身份认同。
  国内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是在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认同刺激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旨在推动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双重提高。但是“随着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趋于强烈,各个少数民族对自己利益的体认更加深刻,民族的利益要求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这使得部分人产生了“逆向歧视”的观点。因此,国内汉服爱好者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本质上对是本民族利益的维护。
  身居海外处于当地民族边缘的海外华人,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的洗礼与冲袭,便会不由自主地对自身民族身份进行观照和反思,并寻求认同。这一认同探寻会比国内同胞来得更加迫切与激烈,这也能够解释汉服运动在海外同胞中比国内同胞接受的程度更高。
  二、多元审美风格表达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催生了现代的时尚美学风格,但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多种审美风格更具有包容性。汉服本身即满足了汉服爱好者对于服饰的古典审美观照,汉服具有一种端庄含蓄、文雅内敛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迎合了现代社会炫耀性表达的需求:即通过汉服与现代社会的某种脱节,来表达自身的与众不同。今天,具有根深蒂固的差异性的趣味可以起到标示个人身份乃至文化身份的作用。
  三、历史文脉的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西方化和现代化密切相连,非西方社会吸收了西方文化相当多的因素,并在走向现代化中取得了缓慢的进展。然而,当现代化进展加快时,西方化的比率下降了,本土文化获得了复兴。”当然,在近代中国,其主要任务是在“亡国灭种”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所以便尽可能地学习任何文化中能够有用的东西。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滋生出对于传统文化天生的眷念,对于“故国家园”的精神向往。
  结语
  所以说,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便有人企图通过以某种符号为载体,开始恢复传统文化,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参考文献:
  [1]杨娜.当代“汉服”的定义与“汉民族服饰”的定位[J].服装学报,2019.04(02):158-162
  [2]張梦玥.汉服略考[J].语文建设通讯,2005(03):15-16
  [3]百度百科.“汉服”https://baike.baidu. com/
  [4]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5(02):59
  [5]崔海亮.“文化中国”与海外华裔的中华民族认同[J].中华文化论坛,2014(01):141-1488
  [6]彭峰.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4
  [7]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70
  基金项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汉服运动研究”(项目编号:2019JC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刘洋洋(1989-),男,江苏滨海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服饰美学。
  2.梁龙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演出监督是艺术表演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整个演出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表演艺术是一种团体性活动,脱离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正常进行,而演出监督能够有效衔接各个部分,提升表演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介绍表演艺术中演出监督的作用,提出做好演出监督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表演艺术 演出监督 策略  演出监督是整个舞台表演的粘合剂,能够使各个环节有效衔接。没有演出监督,表演如同一盘散沙,不能使观众与演员达到共鸣,也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感寄  七秩沧桑烟雨濛,几番奋斗舞雄风。  崛起中华开盛世,梦圆双百铸新功。  春游感寄  景色艳阳鲜,春游去自然。  草芽欢碧野,雁曲谱蓝天。  攀岭为求乐,寻芳放纸鸢。  风牵花信至,情润我心田。  荷  芙蓉绽放着新妆,粉面罗裙满水塘。  细雨浇淋珠露耀,微风劲舞叶枝狂。  妖晓菡萏花香伴,窈窕红蕖韵味装。  笑靥接来童妪客,名师满载育芬芳。  仲夏摩天嶺诗会感怀 
期刊
有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我们三个人就是现实版的“小时代”。 曾经艺术气息浓重的三位文艺女青年,都以文职类工作为基本目标,没想到我——现实版的“顾里”女王,那个不靠父母不靠男人、只靠自己的我,却进入了光鲜亮丽的互联网行业;那个立志要做最好的HR专员的现实版软妹子“南湘”,却坚持走了这一条路;而颇具文艺女青年模样、现实却逗比十足的女青年“唐宛如”,却转眼间变成了“人类辛勤的园丁”——幼儿教师。至此
期刊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它历经千年不息的窑火淬炼,更有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留给我们的是时间沉淀后的馈赠。  相传在古代有商人将瓷器出口到欧洲,由于景德镇制作的瓷器精美无比大受欧洲人欢迎,当地商人很好奇这些瓷器来自哪里,卖瓷器的中国商人答道:“昌南”(昌南是景德镇以前的名字),外国商人音译为了“china”,于是中国就有了China这个英文名。到了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7年),真宗皇帝赵恒命
期刊
2020年5月30日,与朋友同赴秦岭深处大东梁户外穿越。一路山道崎岖,景色秀丽,沿途尽赏流泉、飞瀑、清溪、乱石、巨树、绿草、山花,山顶偶遇狂风、冰雨、彩虹,虽历尽艰辛,腰困腿乏,但饱览美景,身心愉悦,全程耗时11.5小时,徒步4万7千余步近30公里,海拔升降近3000米,圆满完成二梁、东梁、南梁P形环线穿越。  特赋诗五首,以作纪念。  之一  蝉鸣蛙叫青草溪,  龙岭深处景幽奇。  执杖徐行攀绝
期刊
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八年多,我有了很深的感触,虽然经常感觉很劳累,但是收获也是满满的。从低年段到高年段,我接触过不同心理阶段的学生,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曾经因为失败的教育而苦恼不已,自我否定,也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中感受到满满的自豪。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洗礼,这些喜忧让我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让我对于教育事业、班主任工作岗位更加的热爱,我学会了爱这些需要在阳光雨露滋润下成长的孩子们。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也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剖分析艺术设计与乡村振兴关联的基础上,指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重要意义,并明确具体的要求,探讨服务乡村振兴的三个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艺术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
期刊
一萼红——骤雨急  骤雨急。把风尘涤去,长笑向天歌。雁北声远,纸薄情凉,何须假惺相言。恼心乱、愁肠醒眠,佩蓝徽、应擎起公义。凛脸迎邪,挺姿不曲,孰尔奈何。  几回数番裁剪,腐枝败叶藏,眼底俱清。掩耳违心,墩狮浸羞,朗朗清风拂面。江上柳、横丝乱缕,人似鬼、难忍悋悲。惟有南墙回头,那堪当初。  荔枝香近——梅雨洞天  梅雨如注洞天,暮际霹雳惊雷。凌空横鹰,夏日跃雀,惊嗟岁月如歌,风波跌宕浪起。转眼秋霜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为目的,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会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应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写作 渗透策略  一、写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之久仍然屹立不倒,凭借其特色与毅力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深受外国
期刊
摘要:本论文对陕南羌绣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性质探讨,目的是为了让陕南羌绣得以根生蒂固的同时再创辉煌,让更多人对陕南羌绣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其他领域应用陕南羌绣提供实践基础。  关键词:陕南羌绣 耳饰 传统文化  随着羌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汉化也越来越严重,羌族人穿着民族服装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穿着也主要是迎合观光客的需要,许多特殊工艺只有老者才会,很多工艺已经出现了断层现象濒临失传。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