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城市雕塑作为-个三维的审美对象,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影响。对城市雕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只要处理好与上述环境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雕塑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雕塑 社会环境 历史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是一切物体和行为存在的相对空间,离开了环境,一切物体和行为就变得虚无缥缈。同时环境也能改变物体和行为的特性,不同的环境给人的认识和审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的审美对象,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影响。我所介绍的雕塑是特指城市雕塑,所谓“城市雕塑”是相对架上雕塑而言的,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人又称为环境雕塑,是指在一定的公共环境中,供人们欣赏的雕塑作品。本文所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一、社会环境是其他环境的母体,是城市雕塑发展的首要前提。
在雕塑界流传着一句话叫:“盛世兴雕塑”。这句话很精辟地道出了城市雕塑的社会环境要素。这也说明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存在,必须要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一旦离开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雕塑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发展将发生变化。
纵观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可见社会环境对雕塑的影响是何等之巨。例如秦统一六国,国力雄厚,兵马俑,等人大小,惟妙惟肖,数量之巨,艺术水平之高,实属罕见。出土的秦铜车马,为铸铜之极品。
西汉,常年征战,但胜多负少,国力尚可,雕塑有所发展,宫苑的装饰出现了“汉瓦”,霍去病墓前石马及石碑为最高雕塑艺术成就代表。三国期间,三足鼎立,局势动荡,雕塑极其不发达。
另外,影响我国雕塑发展的社会环境,除社会的稳定、发展繁荣之外,还有宗教的影响。由于佛教的传入,晋代中国佛教造像开始流行,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天龙山及其他刻崖,皆从西陲开始渐渐传入内地,并逐渐达到艺术顶峰。
南朝佛教始盛,技和艺也逐渐成熟。北朝,佛教为帝王所提倡,故在此期间,造像之风甚盛。佛教造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帝王的喜好,发展也经历了曲折,时而兴盛,时而废止。
唐代是我国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期”。文治武功,社会稳定,国家安宁,雕塑的发展也很大。龙门造像、乐山大佛均为此期的代表作。佛教的影响也更加深远,特别是玄奘取经归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进一步的发展。晚唐,安史之乱,藩镇之祸,雕塑发展受到冲击。宋代雕塑发展渐趋衰弱,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湃,且世俗化倾向明显,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元朝,蒙古民族入侵,由于战事连绵,雕塑发展甚微,对原有的作品还有些破坏。明朝,农民起义盛行,雕塑也没有得到发展。清朝同元朝一样,满人入关,由于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雕塑的发展甚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作品,特别是一批纪念性的作品,在国内外雕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城市雕塑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各种反映改革开放成果和城市建设成就、以及重要的风景旅游区、城市重要广场都出现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城市雕塑作品。雕塑公园、雕塑景观、标志性的雕塑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有青岛东海路雕塑景观长廊、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杭州西湖太子湾雕塑公园等等,多陈列有多风格、多流派的较高水平的中外雕塑家的作品。
可见,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大、文化的发达是城市雕塑发展的重要基础。虽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这种现象也是很突出的,乃至在世界的范围内,也是如此。
另外,社会环境影响着雕塑的发展,而雕塑,特别是环境雕塑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存在。由于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美学要求,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造型,这些造型是时代的产物。
二、历史人文环境是城市雕塑的精神实质,是城市雕塑的内核。
城市雕塑存在和被人们接受的理由主要是: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和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城市雕塑作品被人们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共空间,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表达自己的生存方式、理想、追求,还有承载人们感情的寄托。因此雕塑的历史人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城市雕塑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相和文化品位。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情感的归宿,也就是被人们认可的程度。在现实的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城市环境的整洁与美观,而是开始注重艺术美与深刻的文化积淀的结合点,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正好可以承担此重任。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如《赫尔墨斯》等之所以魅力永存,其主要原因是其描述的历史人文故事——内容丰富的希腊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整个贯穿于希腊的历史,最完整的体现了希腊人对理想美的追求,神话故事不灭,雕塑的魅力也将永存。还有西方的许多雕塑作品,例如《大卫》《哀悼基督》《预言者像》《处在圣方济各和圣安东尼中间的生母子》等,这些作品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由于西方的宗教信仰问题,这些故事被大家所接受和熟知,因此雕塑作品也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这些作品突出的表现,除了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纯熟的表现手法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迎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在各国的标志性雕塑作品中,其作品多承载着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波兰华沙首都维斯瓦河畔的雕塑《美人鱼》,象征着波兰民族复兴,成为一处亮丽的景观。布鲁塞尔的雕塑《于廉》,由于小于廉在比利时人民反抗侵略战争中的机智表现的传说,让这件只有61cm高的“撒尿小童”,成为了全世界老幼皆知的雕塑作品。
国内这种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深圳市政府门前的《拓荒牛》雕塑,寓意深圳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处女地上,拓荒前进的精神。青岛五四广场的主题雕塑《五月的风》象征着开放的青岛。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雕塑作品《友谊·和平·春天》寓意全世界人民高举友谊的旗帜,向往和平的春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又涌现了一批歌颂改革开放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当代的人文精神,歌颂当代的主旋律,而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雕塑作品。
现在较流行引进、复制国外的雕塑作品。我认为在引进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所引进作品的历史人文内涵和制作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不弄清楚很容易出现笑话。例如有的人和单位,复制了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昼》《夜》等摆放在自己单位的门前,这就是一个不当之举,这些作品是米开朗琪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力支持美术事业的美第奇家族 的墓地设计、建造的。当然这些作品如果仅仅作为艺术品复制或引进,摆在适当的位置,如雕塑公园,那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我们现在有一种人为的分割、剥离雕塑作品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奇怪现象。就是将古代建筑、庙宇、墓地上面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品拆下来或整个移出来,拿到文物市场或者是旧物市场上去叫卖,像北京的吕家营旧物市场、潘家园市场就有大量的这种东西。特别是从山西运到北京的较多,这些东西有一部分被外国人买走,一部分被中国人买走,放在自己的家里或院内,但是这些东西一旦离开其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历史人文环境之后,其价值还几何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破坏,一种杀鸡取卵的作法,只是迎合了某种人猎奇的心态,破坏了雕塑作品生存的一种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我们在欣赏城市雕塑时,也要认真的理解城市雕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雕塑作品。例如传统的非洲艺术品,只有在充分理解他的存在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他的美学意义,如果只看他的外在的审美形式,而脱离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对非洲艺术品的认识将会局限于就事论事之中。
三、自然环境是城市雕塑语言的升华,是雕塑语言的补充。
城市雕塑矗立于公共环境之中,他不是一个单纯的隔离,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无时无刻地在与他周围的环境作用着,发生着关系。这形成了—种关系:雕塑与环境互融。在我们认识雕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就是我们的审美的视角,客体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客观物体—雕塑。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观察、审美,这就将客体与主体联系起来,形成了环境。
我在这儿介绍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后天形成的人工环境,而真正只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雕塑作品还不是太多。复活节岛上的史前雕塑作品,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福建泉州古城海边由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创作的一组与海洋动物有关的雕塑作品,背景单纯,环境统一,很少有人工雕砌的环境。
而我们所讨论的大量的城市雕塑作品,多处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他们与建筑、街道、绿地、园林小品共同构成环境。城市雕塑的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先有环境之后才补白式地进行雕塑的建设,这更需要雕塑家充分地考虑,雕塑与环境的客观关系,雕塑的题材、材质、颜色、尺度、审美要点、空间效果、雕塑剪影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审视,还有一点就是精神实质上也要与环境统一,达到和谐一致,为环境增色,充实城市公共环境,升华空间景观。
现在,随着人们对城市雕塑的理解能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城市雕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首先在题材上必须与市民产生共鸣,在材质上须与环境和谐,在做工上精良,因此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一件为广大市民所接受的雕塑作品,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其立意、尺寸、材质以及其精神的内涵都被人民所接受。
城市雕塑的自然环境,较多地与之发生关系的是建筑物。由于有的建筑物的雕塑感比较强,有的建筑物上还附带有大量的浮雕,有的雕塑又具有一定的建筑感,还有的建筑物很难用雕塑与建筑来划分,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为罗浮宫出口设计的金字塔等,所以两者协调起来就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充分掌握建筑的美学法则,认真研究建筑的空间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处理好空间的关系,主次的关系,设计出与建筑“对话”的雕塑作品来。
对城市雕塑环境的设计,还要充分的考虑“借景”的原则,充分地利用远处的山峰、海滨、天际线、对景,近处的绿地、景观小品等。城市雕塑的建设还应充分地利用媒介的帮助,如水、光线,以及一些自身的功能加以补充。例如柏林总统府庭院的雕塑作品,其造型与建筑线条浑然天成;甘肃兰州的《黄河母亲》充分利用了周边的环境作为背景,将雕塑显得更加得伟岸,进一步地深化了雕塑的主题。
谈到城市雕塑与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案例,这就是雕塑公园。雕塑公园是用来陈列作品的空间,雕塑公园在国外已较为普遍,在国内现在许多城市都有建设。在一个相对空间封闭的环境中,展示大量的雕塑作品,雕塑作品之间如何协调,雕塑作品如何与有限的环境之间的协调,这是一个需要设计者动脑筋的问题。根据我们工作的经验,可以充分地运用地势、造园手法将安置雕塑的场地人为的分隔成一些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免不同风格不同环境要求的雕塑作品相互的干扰。另外充分地运用树木,隔离出空间,加以利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雕塑公园雕塑作品“小环境”的营造。这一点东京箱根的雕塑公园处理得非常好,雕塑作品与周边的环境整体设计,创造出了优美的人文空间环境。
总之,自然环境作为城市雕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部分,是可以通过后天人为地进行设计、创造的,这一点,可以在城市雕塑的专项规划阶段加以考虑。
城市雕塑以他的特有属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城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的设计要对社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论证,无论是在题材上、材质上、尺寸上、造型上都要与城市的历史地域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相吻合,成为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杨少清 杨 柳 长春市城市雕塑规划管理办公室)
关键词:城市雕塑 社会环境 历史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是一切物体和行为存在的相对空间,离开了环境,一切物体和行为就变得虚无缥缈。同时环境也能改变物体和行为的特性,不同的环境给人的认识和审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的审美对象,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影响。我所介绍的雕塑是特指城市雕塑,所谓“城市雕塑”是相对架上雕塑而言的,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人又称为环境雕塑,是指在一定的公共环境中,供人们欣赏的雕塑作品。本文所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一、社会环境是其他环境的母体,是城市雕塑发展的首要前提。
在雕塑界流传着一句话叫:“盛世兴雕塑”。这句话很精辟地道出了城市雕塑的社会环境要素。这也说明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存在,必须要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一旦离开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雕塑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发展将发生变化。
纵观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可见社会环境对雕塑的影响是何等之巨。例如秦统一六国,国力雄厚,兵马俑,等人大小,惟妙惟肖,数量之巨,艺术水平之高,实属罕见。出土的秦铜车马,为铸铜之极品。
西汉,常年征战,但胜多负少,国力尚可,雕塑有所发展,宫苑的装饰出现了“汉瓦”,霍去病墓前石马及石碑为最高雕塑艺术成就代表。三国期间,三足鼎立,局势动荡,雕塑极其不发达。
另外,影响我国雕塑发展的社会环境,除社会的稳定、发展繁荣之外,还有宗教的影响。由于佛教的传入,晋代中国佛教造像开始流行,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天龙山及其他刻崖,皆从西陲开始渐渐传入内地,并逐渐达到艺术顶峰。
南朝佛教始盛,技和艺也逐渐成熟。北朝,佛教为帝王所提倡,故在此期间,造像之风甚盛。佛教造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帝王的喜好,发展也经历了曲折,时而兴盛,时而废止。
唐代是我国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期”。文治武功,社会稳定,国家安宁,雕塑的发展也很大。龙门造像、乐山大佛均为此期的代表作。佛教的影响也更加深远,特别是玄奘取经归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进一步的发展。晚唐,安史之乱,藩镇之祸,雕塑发展受到冲击。宋代雕塑发展渐趋衰弱,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湃,且世俗化倾向明显,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元朝,蒙古民族入侵,由于战事连绵,雕塑发展甚微,对原有的作品还有些破坏。明朝,农民起义盛行,雕塑也没有得到发展。清朝同元朝一样,满人入关,由于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雕塑的发展甚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作品,特别是一批纪念性的作品,在国内外雕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城市雕塑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各种反映改革开放成果和城市建设成就、以及重要的风景旅游区、城市重要广场都出现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城市雕塑作品。雕塑公园、雕塑景观、标志性的雕塑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较有影响的有青岛东海路雕塑景观长廊、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杭州西湖太子湾雕塑公园等等,多陈列有多风格、多流派的较高水平的中外雕塑家的作品。
可见,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大、文化的发达是城市雕塑发展的重要基础。虽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这种现象也是很突出的,乃至在世界的范围内,也是如此。
另外,社会环境影响着雕塑的发展,而雕塑,特别是环境雕塑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存在。由于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美学要求,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造型,这些造型是时代的产物。
二、历史人文环境是城市雕塑的精神实质,是城市雕塑的内核。
城市雕塑存在和被人们接受的理由主要是: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和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城市雕塑作品被人们用来装点城市的公共空间,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表达自己的生存方式、理想、追求,还有承载人们感情的寄托。因此雕塑的历史人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城市雕塑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相和文化品位。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情感的归宿,也就是被人们认可的程度。在现实的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城市环境的整洁与美观,而是开始注重艺术美与深刻的文化积淀的结合点,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正好可以承担此重任。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如《赫尔墨斯》等之所以魅力永存,其主要原因是其描述的历史人文故事——内容丰富的希腊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整个贯穿于希腊的历史,最完整的体现了希腊人对理想美的追求,神话故事不灭,雕塑的魅力也将永存。还有西方的许多雕塑作品,例如《大卫》《哀悼基督》《预言者像》《处在圣方济各和圣安东尼中间的生母子》等,这些作品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由于西方的宗教信仰问题,这些故事被大家所接受和熟知,因此雕塑作品也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这些作品突出的表现,除了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纯熟的表现手法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迎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在各国的标志性雕塑作品中,其作品多承载着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波兰华沙首都维斯瓦河畔的雕塑《美人鱼》,象征着波兰民族复兴,成为一处亮丽的景观。布鲁塞尔的雕塑《于廉》,由于小于廉在比利时人民反抗侵略战争中的机智表现的传说,让这件只有61cm高的“撒尿小童”,成为了全世界老幼皆知的雕塑作品。
国内这种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深圳市政府门前的《拓荒牛》雕塑,寓意深圳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处女地上,拓荒前进的精神。青岛五四广场的主题雕塑《五月的风》象征着开放的青岛。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雕塑作品《友谊·和平·春天》寓意全世界人民高举友谊的旗帜,向往和平的春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又涌现了一批歌颂改革开放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当代的人文精神,歌颂当代的主旋律,而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雕塑作品。
现在较流行引进、复制国外的雕塑作品。我认为在引进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所引进作品的历史人文内涵和制作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不弄清楚很容易出现笑话。例如有的人和单位,复制了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昼》《夜》等摆放在自己单位的门前,这就是一个不当之举,这些作品是米开朗琪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力支持美术事业的美第奇家族 的墓地设计、建造的。当然这些作品如果仅仅作为艺术品复制或引进,摆在适当的位置,如雕塑公园,那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我们现在有一种人为的分割、剥离雕塑作品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奇怪现象。就是将古代建筑、庙宇、墓地上面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品拆下来或整个移出来,拿到文物市场或者是旧物市场上去叫卖,像北京的吕家营旧物市场、潘家园市场就有大量的这种东西。特别是从山西运到北京的较多,这些东西有一部分被外国人买走,一部分被中国人买走,放在自己的家里或院内,但是这些东西一旦离开其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历史人文环境之后,其价值还几何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破坏,一种杀鸡取卵的作法,只是迎合了某种人猎奇的心态,破坏了雕塑作品生存的一种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我们在欣赏城市雕塑时,也要认真的理解城市雕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雕塑作品。例如传统的非洲艺术品,只有在充分理解他的存在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他的美学意义,如果只看他的外在的审美形式,而脱离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对非洲艺术品的认识将会局限于就事论事之中。
三、自然环境是城市雕塑语言的升华,是雕塑语言的补充。
城市雕塑矗立于公共环境之中,他不是一个单纯的隔离,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无时无刻地在与他周围的环境作用着,发生着关系。这形成了—种关系:雕塑与环境互融。在我们认识雕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就是我们的审美的视角,客体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客观物体—雕塑。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观察、审美,这就将客体与主体联系起来,形成了环境。
我在这儿介绍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后天形成的人工环境,而真正只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雕塑作品还不是太多。复活节岛上的史前雕塑作品,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福建泉州古城海边由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创作的一组与海洋动物有关的雕塑作品,背景单纯,环境统一,很少有人工雕砌的环境。
而我们所讨论的大量的城市雕塑作品,多处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他们与建筑、街道、绿地、园林小品共同构成环境。城市雕塑的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先有环境之后才补白式地进行雕塑的建设,这更需要雕塑家充分地考虑,雕塑与环境的客观关系,雕塑的题材、材质、颜色、尺度、审美要点、空间效果、雕塑剪影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审视,还有一点就是精神实质上也要与环境统一,达到和谐一致,为环境增色,充实城市公共环境,升华空间景观。
现在,随着人们对城市雕塑的理解能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城市雕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首先在题材上必须与市民产生共鸣,在材质上须与环境和谐,在做工上精良,因此一件好的雕塑作品,一件为广大市民所接受的雕塑作品,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其立意、尺寸、材质以及其精神的内涵都被人民所接受。
城市雕塑的自然环境,较多地与之发生关系的是建筑物。由于有的建筑物的雕塑感比较强,有的建筑物上还附带有大量的浮雕,有的雕塑又具有一定的建筑感,还有的建筑物很难用雕塑与建筑来划分,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为罗浮宫出口设计的金字塔等,所以两者协调起来就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充分掌握建筑的美学法则,认真研究建筑的空间美,运用对比的手法,处理好空间的关系,主次的关系,设计出与建筑“对话”的雕塑作品来。
对城市雕塑环境的设计,还要充分的考虑“借景”的原则,充分地利用远处的山峰、海滨、天际线、对景,近处的绿地、景观小品等。城市雕塑的建设还应充分地利用媒介的帮助,如水、光线,以及一些自身的功能加以补充。例如柏林总统府庭院的雕塑作品,其造型与建筑线条浑然天成;甘肃兰州的《黄河母亲》充分利用了周边的环境作为背景,将雕塑显得更加得伟岸,进一步地深化了雕塑的主题。
谈到城市雕塑与自然环境的要素关系,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案例,这就是雕塑公园。雕塑公园是用来陈列作品的空间,雕塑公园在国外已较为普遍,在国内现在许多城市都有建设。在一个相对空间封闭的环境中,展示大量的雕塑作品,雕塑作品之间如何协调,雕塑作品如何与有限的环境之间的协调,这是一个需要设计者动脑筋的问题。根据我们工作的经验,可以充分地运用地势、造园手法将安置雕塑的场地人为的分隔成一些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免不同风格不同环境要求的雕塑作品相互的干扰。另外充分地运用树木,隔离出空间,加以利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雕塑公园雕塑作品“小环境”的营造。这一点东京箱根的雕塑公园处理得非常好,雕塑作品与周边的环境整体设计,创造出了优美的人文空间环境。
总之,自然环境作为城市雕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部分,是可以通过后天人为地进行设计、创造的,这一点,可以在城市雕塑的专项规划阶段加以考虑。
城市雕塑以他的特有属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城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的设计要对社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论证,无论是在题材上、材质上、尺寸上、造型上都要与城市的历史地域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相吻合,成为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杨少清 杨 柳 长春市城市雕塑规划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