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与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构成要素,明确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59-02
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交往空间。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怎样应对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改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Internet),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是计算机互联网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发展的体现。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特征
指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把关者。具体来说包括高校的党务、行政管理人员;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学生辅导员;部分学生骨干。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特征
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的客体自然是高校学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记载: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在整体网民中占30.7%,而在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23.3%。网络正在极大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特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互联网,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作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首先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每台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1G的硬盘大约可以存储53687091个汉字,相当于两本《辞海》的信息量。随着网络的高速增长,网络信息就如同浩瀚的宇宙空间;同时,网络的传播速度惊人,一条信息一经发布立即成为全球共享资源。
互联网的自主性:网络使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部分人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互联网能自由地实时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受众和网民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
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身份的隐蔽性。在一人一机且大多是匿名的环境下,没有了传统社会的行为约束,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而被发现的概率较低。
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1999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网站的内容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交流、讨论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自建成以来,已有超过70 000人访问该网站。全国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称之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为内容”网站。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拥有高校内部的局域网、校园网,并结合自身特点,抢占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但由于还处在摸索阶段,大多效果并不理想,较多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有10.8%的人喜欢访问西方网站,有20.8%的人喜欢访问港澳台网站;还有20.7%的人登录过黄色网站,而且男女都有。西方和港澳台网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同时内容也繁杂,良莠并存,泥沙俱下。一些与我为敌的反动宣传经常充斥其中,还有一些反动组织通过网络传播,毒害善良的人们。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网站建设和工作开展两个方面。
网站建设不平衡有三种情况:一是国内知名高校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比较好;二是大部分省属重点院校,大都建立了局域网,实现内部联网,但只限于管理层使用,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处于低层次运转。三是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专科院校,网络技术使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内容贫乏、有些甚至尚属空白。
工作开展得不平衡,主要也有三种情况: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实际效果,缺乏与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的紧密结合;二是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上网简单理解为把日常工作安排、总结、通知等上网;三是还有个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创新精神,缺少吸引力。
3.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薄弱
多数高校的政工队伍人才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现岗人员很少,多是一人多职,经常是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去研究和考虑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些政工人员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心有余力不足,有时有很好的想法,却因微机操作技能不行而不能上机操作,需找别人帮助。因此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
4.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单位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对信息数量、质量、使用效果、工作责任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检查、反馈、考核、奖惩等缺乏保证措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随意性。
5.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度较低
参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不够,态度不积极和对工作效果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我们高校有效宣传不够,二是青年学生对政治观念有淡化的倾向。调查问卷显示,仅有8.2%的人在网上参与过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有42.3%的人认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搞不搞都可以,有49.9%的人对网上加强政治、经济、时势方面宣传持无所谓和没必要态度。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研究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依托校园网站占领校园网络高地
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站的质量高低至关重要。要在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上下工夫,做文章,吸引学生群体参与进来,展开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展开主动服务,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建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红色网站”。通过这些指导性强、服务性、交互性强的全面多维网络体系建设,形成校园网络主流声音,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重视BBS的正面引导,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BBS是网络中的电子公告栏,在这里使用者可以具有相当自由度,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贴上去,与他人进行具有相当自由度的网上谈话。BBS的这种特点,许多用户会在其中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因此,它是社会焦点问题的意见集散地。对于这样的新的舆论集散地,我们不应坐视不理,否则听任发展网络上的情绪就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一种宽松、柔和又不失原则的态度去与其真诚交流,耐心倾听、开解劝导,并切实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各时期出现的思想问题。
3.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增强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也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之一。高校要利用网络的先进性、便利性、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比如在网上开办“虚拟社区”,以辅导员所带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社区生活,在其中加入思想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可以组织同学在社区发布信息、咨询、交流课程设置意见、教改信息、评价后勤服务等。从中加以引导、教育,有针对性帮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4.进行网上“舆情收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建立网上舆情收集机制,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为学校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校园网络论坛、聊天室的实时监控,结合网络双向互动的特点,以辅导员、思想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为情报员和网上评论员,有效发现不良思想动态,疏通不良情绪苗头,形成校园网络的正面舆论强势。
5.适应时代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目前,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提高他们的采编水平,提高他们的网络操作技能。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必备的条件。要加强交流,开展经常性的各种横向竖向经验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次要扩大兼职人员队伍。把一些有热情、有兴趣、操作技能强的人吸引过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和鼓励他们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去创新、去拼搏,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6.健全管理体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保障。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无法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因此,一定要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建立起一套能够保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运行的工作制度。通过健全各类管理体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与深刻变革,网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只有迅速行动起来,抢占网络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让思想政治工作搭乘网络快车,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取得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范秀利)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59-02
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信息交往空间。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怎样应对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改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Internet),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是计算机互联网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发展的体现。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特征
指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把关者。具体来说包括高校的党务、行政管理人员;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学生辅导员;部分学生骨干。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特征
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的客体自然是高校学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记载: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在整体网民中占30.7%,而在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23.3%。网络正在极大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特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互联网,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作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首先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每台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1G的硬盘大约可以存储53687091个汉字,相当于两本《辞海》的信息量。随着网络的高速增长,网络信息就如同浩瀚的宇宙空间;同时,网络的传播速度惊人,一条信息一经发布立即成为全球共享资源。
互联网的自主性:网络使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部分人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更加明显。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互联网能自由地实时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受众和网民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
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身份的隐蔽性。在一人一机且大多是匿名的环境下,没有了传统社会的行为约束,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而被发现的概率较低。
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1999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网站的内容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交流、讨论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自建成以来,已有超过70 000人访问该网站。全国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称之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为内容”网站。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拥有高校内部的局域网、校园网,并结合自身特点,抢占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但由于还处在摸索阶段,大多效果并不理想,较多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有10.8%的人喜欢访问西方网站,有20.8%的人喜欢访问港澳台网站;还有20.7%的人登录过黄色网站,而且男女都有。西方和港澳台网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同时内容也繁杂,良莠并存,泥沙俱下。一些与我为敌的反动宣传经常充斥其中,还有一些反动组织通过网络传播,毒害善良的人们。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网站建设和工作开展两个方面。
网站建设不平衡有三种情况:一是国内知名高校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比较好;二是大部分省属重点院校,大都建立了局域网,实现内部联网,但只限于管理层使用,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处于低层次运转。三是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专科院校,网络技术使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内容贫乏、有些甚至尚属空白。
工作开展得不平衡,主要也有三种情况: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实际效果,缺乏与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的紧密结合;二是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上网简单理解为把日常工作安排、总结、通知等上网;三是还有个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创新精神,缺少吸引力。
3.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薄弱
多数高校的政工队伍人才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现岗人员很少,多是一人多职,经常是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去研究和考虑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些政工人员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心有余力不足,有时有很好的想法,却因微机操作技能不行而不能上机操作,需找别人帮助。因此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
4.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单位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对信息数量、质量、使用效果、工作责任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检查、反馈、考核、奖惩等缺乏保证措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随意性。
5.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参与度较低
参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不够,态度不积极和对工作效果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我们高校有效宣传不够,二是青年学生对政治观念有淡化的倾向。调查问卷显示,仅有8.2%的人在网上参与过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有42.3%的人认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搞不搞都可以,有49.9%的人对网上加强政治、经济、时势方面宣传持无所谓和没必要态度。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研究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1.依托校园网站占领校园网络高地
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站的质量高低至关重要。要在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上下工夫,做文章,吸引学生群体参与进来,展开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展开主动服务,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建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红色网站”。通过这些指导性强、服务性、交互性强的全面多维网络体系建设,形成校园网络主流声音,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重视BBS的正面引导,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BBS是网络中的电子公告栏,在这里使用者可以具有相当自由度,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贴上去,与他人进行具有相当自由度的网上谈话。BBS的这种特点,许多用户会在其中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因此,它是社会焦点问题的意见集散地。对于这样的新的舆论集散地,我们不应坐视不理,否则听任发展网络上的情绪就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一种宽松、柔和又不失原则的态度去与其真诚交流,耐心倾听、开解劝导,并切实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各时期出现的思想问题。
3.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增强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也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之一。高校要利用网络的先进性、便利性、易传播、易交流的特点,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平台,比如在网上开办“虚拟社区”,以辅导员所带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社区生活,在其中加入思想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可以组织同学在社区发布信息、咨询、交流课程设置意见、教改信息、评价后勤服务等。从中加以引导、教育,有针对性帮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4.进行网上“舆情收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建立网上舆情收集机制,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为学校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对校园网络论坛、聊天室的实时监控,结合网络双向互动的特点,以辅导员、思想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为情报员和网上评论员,有效发现不良思想动态,疏通不良情绪苗头,形成校园网络的正面舆论强势。
5.适应时代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目前,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提高他们的采编水平,提高他们的网络操作技能。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必备的条件。要加强交流,开展经常性的各种横向竖向经验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次要扩大兼职人员队伍。把一些有热情、有兴趣、操作技能强的人吸引过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和鼓励他们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去创新、去拼搏,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6.健全管理体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保障。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无法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因此,一定要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建立起一套能够保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运行的工作制度。通过健全各类管理体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方位挑战与深刻变革,网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只有迅速行动起来,抢占网络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让思想政治工作搭乘网络快车,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取得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