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国作家尤瑟纳尔的小说《王佛脱险记》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不同于专事描绘刻板人物形象及异域风情的“套话”作品,既非理想化,也非妖魔化,而是借助中国形象的塑造阐发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理解,最终与作者尤瑟纳尔本身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相契合。
关键词:王佛脱险记;中国形象;道家哲学
《王佛脱险记》是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二十世纪30世纪所创作的一则“充满了法国情调的中国故事”①,收录在其中篇小说集《东方奇观》中。这则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小说有别于描述异域形象的“套话”作品。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西方人出于恐惧和西方中心论创造出丑化中国的“付满楚”形象,当这些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充斥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影视时,尤瑟纳尔却能以一种更为冷静的情绪与笔法言说“他者”,不止停留在表面化的肖像描述,而是在建构不确定性的古中国大背景的前提下,将自己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理解渗透在形象的塑造上。然而“他者”始终是“他者”,外国作家不可能真正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塑造中国形象,“也许西方人根本就不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只需要一个根据自己的需要构造出来的虚幻,作为他们观照自我、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②,《王佛脱险记》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言说尤瑟纳尔自身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一、“汉王国”大背景的建构
小说将故事发生地定位于“汉王国”,文中先后重复三次,这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人物形象得以展现,作者的思想得以阐发的关键背景。然而对于“汉王国”的具体描述呈现出半虚半实的状态,尤瑟纳尔对皇宫景象这样形容道“紫色的围墙”“无数方形和圆形的殿堂”“这些殿堂的形式分别象征着四季、四方、阴阳、长寿和权力。宫门都是自动开关,转动时会发出乐音”③,尤瑟纳尔笔下的皇宫与中国古代建筑格局相似,但又融入了西方趣味在其中,将皇宫变成神奇的八音盒。尤瑟纳尔反复强调了皇宫大殿中的寂静气氛,“这儿空气稀薄,周围深沉寂静到了这种地步,连受刑者本人也不敢高声叫喊”,“为了保持皇帝思索时所需要的寂静,皇宫之内,连一只鸟雀也不得让它飞进,甚至连蜜蜂也要赶走”④。这符合中央集权统治下威严肃穆的生存状态,但也着实夸大了这种成分。作者对于古中国的印象只能透过部分游记或翻译过来的小说而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并不自觉地将中国意境与西方旨趣相结合,融入作者奇幻而丰富的想象,建构出作者所理解的“汉王国”的景象。
小说中所说的“汉王国”未必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汉王朝。《东方奇观》的英文版后记里提到王佛和伦勃朗是同时代人,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十七世纪的清朝,这和小说中提到的朝臣们浮在水上的“辫子”一细节相吻合。⑤尤瑟纳尔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不清楚中国历史所造成小说的这一矛盾之处,我们不得而之。但当我们如今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时候,不应把小说所提到“汉王国”当成历史上的汉朝来看待,“汉王国”只是一个虚指,只是古中国的一个代称符号而已。借助“汉王国”这一符号,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最终极的目的则是阐释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进而反映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
在尤瑟纳尔的这篇小说中主要描摹了3个主要人物形象——老画家王佛、徒弟林以及皇帝。尤瑟纳尔偏爱写画家题材的小说,老画家王佛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形象。小说中没有对王佛进行外形描写或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冷静的叙述与短暂的人物对话表现画家的思想和精神。这位画家保持着一种“出世”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发现美的存在,并用手上的画笔表现美,“因为他爱的是物体的形象而不是物体本身”⑥。他视金钱、物质生活为身外之物,置生死于度外,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对美的追逐到了無以复加的地步。当士兵们粗暴地抓住王佛的脖子时,老画家却能“发现士兵们衣袖的颜色和他们外衣的颜色是不协调的”。当徒弟林被杀后,王佛却“情不自禁地欣赏起他徒弟留在绿石地面上的美丽猩红的血迹来了”⑦。这是一种绝对精神自由的体现,生活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他都能发现美。
徒弟林可以说是老画家王佛的知音,能够欣赏老画家超脱于世的生活态度,读懂老画家高远的精神境界。他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老画家相连、与艺术相连。林不是生来就拥有这样超凡的境界,在富有舒适家庭长大的林本是个胆小的人,但与王佛的偶遇,让他参透了美与艺术的奥秘,从此不再害怕从前所害怕的一切,而能以一种欣赏、专注的态度战胜恐惧。林对艺术的执着让他爱王佛为他妻子作的画像胜过爱妻子本人,直接导致了其妻的死亡。因为王佛“喜爱呈现在死者脸上的那种青绿色彩”,“林赶忙替他调颜色,这工作要求他那么聚精会神,使他忘记了为自己的亡妻流泪”⑧。
皇帝作为王佛的对比形象而出现。十六岁之前,皇帝一直生活在王佛的画作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中,将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等同起来。当他发现真实的世界不如艺术世界那样美好时,竟迁怒于王佛,认为老画家骗了他。皇帝虽然能够欣赏王佛的画作,却并不真正懂画,而只是借助王佛的画了解自己所不得而知的外部世界,他无法在寻常事物中看到美的存在,无法透过物体的本身了解到物体的形象。这与老画家王佛的形象形成反差。
尤瑟纳尔塑造的这三种中国人形象,与其它西方作品对“中国人”形象表面化特征的表现不同,她所想传达的“中国人”不是一个自然属性的形象,而是一个文化属性的概念,渗透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因而,尤瑟纳尔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是用眼睛“看”到的中国人,而是作者用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感悟”出来的中国人,求神合而不求形似。⑨
三、贯穿始终的道家哲学
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的后记中曾指出:“《王佛脱险记》受到了古老中国的一则道家寓言的启发”。参读文本,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形象背后的哲学背景,道家思想贯穿始终,通过中国形象的塑造阐释尤瑟纳尔所理解的道家哲学。
《王佛脱险记》中王佛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其实与得道之境相通。庄子提出过“心斋”“坐忘”的概念,虽然从本意上讲的是“道”的体现和实现,但其强调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一种绝对自由与超脱的境界,使得这一命题具有某种审美意味。艺术创造同得道一样需要超功利的精神境界。王佛鄙视银钱,没有私欲,不被虚荣束缚,只有在这样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里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⑩,也就是说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不应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而是没有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王佛在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时能够透过物体本身而看到物体的形象,不拘泥于具体的规定性的事物,而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道”。 道家哲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一些对立的事物和概念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如《老子》第2章、第58章所提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2}。王佛在创作画作时,将林这一男性形象当成他理想中的模特儿来创作一幅古代公主的画像,把王佛妻子这一女性形象当成青年王子的模特儿来进行创作。这种独特的创作思维,是在看清矛盾事物之间的联系,对立之中有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王佛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一切世俗之人视为丑的东西,都有可能在王佛的心灵感受下成为美的事物。美与丑的对立本来就是相对存在的,美之中可能包含丑,丑之中也可能包含着美。
王佛及其弟子林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淡定自若、毫不畏惧的神态,尤其是老画家能旁若无人般地迅速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中,这种超然的心境正体现了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在对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上做过特别的阐述。在庄子看来,形体属于命运的领域,是一个人所不能参与的领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13}对于命运控制的领域,人所能做的就是遗忘。在王佛面临死亡威胁时,显然忘记了本身的形体,而将全部的心灵投入到创作之中。
这篇小说题为《王佛脱险记》,王佛之所以能够脱险成功得益于这样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作者尤瑟纳尔所赞美与肯定的人生观与艺术观。道家推崇“道法自然”,人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便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在中国古代艺术成就较高的山水诗与山水画中都能体现这种思想。王佛专注地进行艺术创作时,外物与自身皆忘,最终由世俗之躯转化成为画中之人,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皇帝嫉妒王佛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天地,企图靠刑罚将其惩治,然而靠这样一种人力、欲望来求“道”显然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与道家思想相悖,越是求,越是不得。
十九世纪,佛教思想激起了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的强烈兴趣,但道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这有赖于对老子和庄子的全新翻译——仅仅肇始于二十世纪初。{14}20年代,“道”被“當作拯救所谓物质泛滥而精神空虚的西方文明之灵丹妙药”。{15}在二十世纪30年代,对于艺术之伟大与人类生存之苦难这两者间对立关系的强调十分令人不安,一些狂热捍卫纳粹意识形态的作家对道家进行了假借滥用。{16}道家思想在欧洲的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曲解与歪曲利用,而尤瑟纳尔对于道家思想的心领神会大大超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其实,在尤瑟纳尔创作这篇《王佛脱险记》(1934年)之前,欧洲的一些作家也曾写过关于“画家入画”这一题材的小说,比如黑塞的《一部自传的尝试》(1925年),克洛岱尔的《灵与水》。而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这则改编自中国的道家故事言说得更加复杂,更加生动传神,其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更贴近道家思想层面上的中国形象。
注释:
①余华:《解读(王佛脱险记)》,《菊花的幽香》,同心出版社,2005年,第13l页。
②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国外文学》,2004年第1期。
③④⑥⑦⑧[法]尤瑟纳尔:《东方奇观》(刘君强等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http://www.ruanyifeng.com/calvino/2006/11/how_wang-fo_was_saved.html
⑤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⑨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⑩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40章
{11}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2章
{12}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58章
{13}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7,内篇·大宗师
{14}{16}[法]柯莱特·卡米兰,王春明译.黑塞和尤瑟纳尔:道家精神与酒神精神[J].跨文化对话,2011(2).
{15}[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述评[J].哲学研究,2011(2).
参考文献:
[1](法)尤瑟纳尔.东方奇观[M].刘君强等译.漓江出版社,2004.
[2]余华.菊花的幽香[M].同心出版社,2005.
[3]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5]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1).
[7](法)柯莱特·卡米兰.《黑塞和尤瑟纳尔:道家精神与酒神精神》[J].王春明译.跨文化对话,2011(2).
[8](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述评[J].哲学研究,2011(2).
(作者简介:王 彤(1992.3-),女,河北沧州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王佛脱险记;中国形象;道家哲学
《王佛脱险记》是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二十世纪30世纪所创作的一则“充满了法国情调的中国故事”①,收录在其中篇小说集《东方奇观》中。这则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小说有别于描述异域形象的“套话”作品。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西方人出于恐惧和西方中心论创造出丑化中国的“付满楚”形象,当这些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充斥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影视时,尤瑟纳尔却能以一种更为冷静的情绪与笔法言说“他者”,不止停留在表面化的肖像描述,而是在建构不确定性的古中国大背景的前提下,将自己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理解渗透在形象的塑造上。然而“他者”始终是“他者”,外国作家不可能真正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塑造中国形象,“也许西方人根本就不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只需要一个根据自己的需要构造出来的虚幻,作为他们观照自我、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②,《王佛脱险记》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言说尤瑟纳尔自身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一、“汉王国”大背景的建构
小说将故事发生地定位于“汉王国”,文中先后重复三次,这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人物形象得以展现,作者的思想得以阐发的关键背景。然而对于“汉王国”的具体描述呈现出半虚半实的状态,尤瑟纳尔对皇宫景象这样形容道“紫色的围墙”“无数方形和圆形的殿堂”“这些殿堂的形式分别象征着四季、四方、阴阳、长寿和权力。宫门都是自动开关,转动时会发出乐音”③,尤瑟纳尔笔下的皇宫与中国古代建筑格局相似,但又融入了西方趣味在其中,将皇宫变成神奇的八音盒。尤瑟纳尔反复强调了皇宫大殿中的寂静气氛,“这儿空气稀薄,周围深沉寂静到了这种地步,连受刑者本人也不敢高声叫喊”,“为了保持皇帝思索时所需要的寂静,皇宫之内,连一只鸟雀也不得让它飞进,甚至连蜜蜂也要赶走”④。这符合中央集权统治下威严肃穆的生存状态,但也着实夸大了这种成分。作者对于古中国的印象只能透过部分游记或翻译过来的小说而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并不自觉地将中国意境与西方旨趣相结合,融入作者奇幻而丰富的想象,建构出作者所理解的“汉王国”的景象。
小说中所说的“汉王国”未必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汉王朝。《东方奇观》的英文版后记里提到王佛和伦勃朗是同时代人,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十七世纪的清朝,这和小说中提到的朝臣们浮在水上的“辫子”一细节相吻合。⑤尤瑟纳尔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不清楚中国历史所造成小说的这一矛盾之处,我们不得而之。但当我们如今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时候,不应把小说所提到“汉王国”当成历史上的汉朝来看待,“汉王国”只是一个虚指,只是古中国的一个代称符号而已。借助“汉王国”这一符号,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最终极的目的则是阐释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进而反映作者本身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
在尤瑟纳尔的这篇小说中主要描摹了3个主要人物形象——老画家王佛、徒弟林以及皇帝。尤瑟纳尔偏爱写画家题材的小说,老画家王佛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形象。小说中没有对王佛进行外形描写或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冷静的叙述与短暂的人物对话表现画家的思想和精神。这位画家保持着一种“出世”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发现美的存在,并用手上的画笔表现美,“因为他爱的是物体的形象而不是物体本身”⑥。他视金钱、物质生活为身外之物,置生死于度外,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对美的追逐到了無以复加的地步。当士兵们粗暴地抓住王佛的脖子时,老画家却能“发现士兵们衣袖的颜色和他们外衣的颜色是不协调的”。当徒弟林被杀后,王佛却“情不自禁地欣赏起他徒弟留在绿石地面上的美丽猩红的血迹来了”⑦。这是一种绝对精神自由的体现,生活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他都能发现美。
徒弟林可以说是老画家王佛的知音,能够欣赏老画家超脱于世的生活态度,读懂老画家高远的精神境界。他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老画家相连、与艺术相连。林不是生来就拥有这样超凡的境界,在富有舒适家庭长大的林本是个胆小的人,但与王佛的偶遇,让他参透了美与艺术的奥秘,从此不再害怕从前所害怕的一切,而能以一种欣赏、专注的态度战胜恐惧。林对艺术的执着让他爱王佛为他妻子作的画像胜过爱妻子本人,直接导致了其妻的死亡。因为王佛“喜爱呈现在死者脸上的那种青绿色彩”,“林赶忙替他调颜色,这工作要求他那么聚精会神,使他忘记了为自己的亡妻流泪”⑧。
皇帝作为王佛的对比形象而出现。十六岁之前,皇帝一直生活在王佛的画作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中,将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等同起来。当他发现真实的世界不如艺术世界那样美好时,竟迁怒于王佛,认为老画家骗了他。皇帝虽然能够欣赏王佛的画作,却并不真正懂画,而只是借助王佛的画了解自己所不得而知的外部世界,他无法在寻常事物中看到美的存在,无法透过物体的本身了解到物体的形象。这与老画家王佛的形象形成反差。
尤瑟纳尔塑造的这三种中国人形象,与其它西方作品对“中国人”形象表面化特征的表现不同,她所想传达的“中国人”不是一个自然属性的形象,而是一个文化属性的概念,渗透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因而,尤瑟纳尔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是用眼睛“看”到的中国人,而是作者用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感悟”出来的中国人,求神合而不求形似。⑨
三、贯穿始终的道家哲学
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的后记中曾指出:“《王佛脱险记》受到了古老中国的一则道家寓言的启发”。参读文本,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形象背后的哲学背景,道家思想贯穿始终,通过中国形象的塑造阐释尤瑟纳尔所理解的道家哲学。
《王佛脱险记》中王佛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其实与得道之境相通。庄子提出过“心斋”“坐忘”的概念,虽然从本意上讲的是“道”的体现和实现,但其强调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一种绝对自由与超脱的境界,使得这一命题具有某种审美意味。艺术创造同得道一样需要超功利的精神境界。王佛鄙视银钱,没有私欲,不被虚荣束缚,只有在这样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里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⑩,也就是说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不应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而是没有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王佛在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时能够透过物体本身而看到物体的形象,不拘泥于具体的规定性的事物,而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道”。 道家哲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一些对立的事物和概念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如《老子》第2章、第58章所提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2}。王佛在创作画作时,将林这一男性形象当成他理想中的模特儿来创作一幅古代公主的画像,把王佛妻子这一女性形象当成青年王子的模特儿来进行创作。这种独特的创作思维,是在看清矛盾事物之间的联系,对立之中有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王佛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一切世俗之人视为丑的东西,都有可能在王佛的心灵感受下成为美的事物。美与丑的对立本来就是相对存在的,美之中可能包含丑,丑之中也可能包含着美。
王佛及其弟子林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淡定自若、毫不畏惧的神态,尤其是老画家能旁若无人般地迅速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中,这种超然的心境正体现了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在对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上做过特别的阐述。在庄子看来,形体属于命运的领域,是一个人所不能参与的领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13}对于命运控制的领域,人所能做的就是遗忘。在王佛面临死亡威胁时,显然忘记了本身的形体,而将全部的心灵投入到创作之中。
这篇小说题为《王佛脱险记》,王佛之所以能够脱险成功得益于这样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作者尤瑟纳尔所赞美与肯定的人生观与艺术观。道家推崇“道法自然”,人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便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在中国古代艺术成就较高的山水诗与山水画中都能体现这种思想。王佛专注地进行艺术创作时,外物与自身皆忘,最终由世俗之躯转化成为画中之人,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皇帝嫉妒王佛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天地,企图靠刑罚将其惩治,然而靠这样一种人力、欲望来求“道”显然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与道家思想相悖,越是求,越是不得。
十九世纪,佛教思想激起了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的强烈兴趣,但道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这有赖于对老子和庄子的全新翻译——仅仅肇始于二十世纪初。{14}20年代,“道”被“當作拯救所谓物质泛滥而精神空虚的西方文明之灵丹妙药”。{15}在二十世纪30年代,对于艺术之伟大与人类生存之苦难这两者间对立关系的强调十分令人不安,一些狂热捍卫纳粹意识形态的作家对道家进行了假借滥用。{16}道家思想在欧洲的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曲解与歪曲利用,而尤瑟纳尔对于道家思想的心领神会大大超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其实,在尤瑟纳尔创作这篇《王佛脱险记》(1934年)之前,欧洲的一些作家也曾写过关于“画家入画”这一题材的小说,比如黑塞的《一部自传的尝试》(1925年),克洛岱尔的《灵与水》。而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这则改编自中国的道家故事言说得更加复杂,更加生动传神,其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更贴近道家思想层面上的中国形象。
注释:
①余华:《解读(王佛脱险记)》,《菊花的幽香》,同心出版社,2005年,第13l页。
②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国外文学》,2004年第1期。
③④⑥⑦⑧[法]尤瑟纳尔:《东方奇观》(刘君强等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http://www.ruanyifeng.com/calvino/2006/11/how_wang-fo_was_saved.html
⑤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⑨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⑩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40章
{11}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2章
{12}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6年,第58章
{13}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07,内篇·大宗师
{14}{16}[法]柯莱特·卡米兰,王春明译.黑塞和尤瑟纳尔:道家精神与酒神精神[J].跨文化对话,2011(2).
{15}[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述评[J].哲学研究,2011(2).
参考文献:
[1](法)尤瑟纳尔.东方奇观[M].刘君强等译.漓江出版社,2004.
[2]余华.菊花的幽香[M].同心出版社,2005.
[3]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4]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5]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1).
[7](法)柯莱特·卡米兰.《黑塞和尤瑟纳尔:道家精神与酒神精神》[J].王春明译.跨文化对话,2011(2).
[8](德)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述评[J].哲学研究,2011(2).
(作者简介:王 彤(1992.3-),女,河北沧州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