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园子 成长的儿童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的有效媒介,如在游戏活动、集体活动、户外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自然资源的踪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如何在实现资源利用广度的同时,探究其利用的深度及系统性;作为课程主体的儿童,如何亲身参与资源收集、整理、运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本园出发,与幼儿共同建构园本的自然资源库,让他们在自然的行动和反思中获得经验,獲得参与感、成长感,从而让园内的自然资源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有效生长点。

一、“园子”里有什么——师幼探索自然,有效集结资源


  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幼儿发现周围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并进行深入探究。如餐后散步时,幼儿在山坡拾到了广玉兰果实,根据已有经验,他们都认为这是松果。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经验?我们通过回忆关于松果的已有经验、网络搜集松果图片、收集松果实物等方式与广玉兰果实进行比较,让幼儿最终获得广玉兰果实的直接经验:形状与松果类似,都是塔形,外面包裹着硬的鳞片,鳞片是开裂的(学名蓇葖,类似于八角茴香),有的鳞片之间的缝中还有红色的种子。虽然这是单个资源的探究活动,但可以成为资源库中的基础信息。

  如在日常观察中,幼儿发现了校园中有落叶树与常绿树;有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树,也有先长叶子后开花的树;有的树有果实,有的树没有果实……不同的植物特性,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我们利用这个兴趣点,与幼儿共同寻找校园里不同特征的植物,并将它们归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探究一种资源分类,完善一种资源信息,构建资源系统的原则。
  如大一班整理的“结果实的树”资源信息。从树的名称、果实的形状、收获的季节、果肉的形态等内容进行归纳,形成校园中“结果实的树”的资源信息卡。
  通过幼儿与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整理,形成植物的不同分类卡,不断完善园内资源库的细化框架,让资源从广度收集到深度探究。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构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幼儿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以资源信息卡的方式呈现。将幼儿的资源信息卡收集、投放到幼儿园的资源库中,可以让其他幼儿随时学习和了解。

三、“园子”里的活动——自然体验活动,资源有效利用


  资源室是为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资源支持的情报服务部门。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通过眼睛的观察、双手的记录、心灵的感知,发现生命的历程,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为此,我们尝试开展幼儿的自然体验活动,通过在自然中与资源的互动,让其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1.记录——植物成长册感受生长变化。我们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记录观察过程。如树木的生长缓慢,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也在发生着变化。像香樟树,春天结紫色浆果,夏天落叶,冬天常绿。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去了解它的生长变化,并将观察时间、测量结果、变化等信息记录在资源成长册上。通过持续的活动,成长册会留下幼儿与植物的时光记录,这也是幼儿打开通往自然之门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园子”里的幼儿——回归幼儿本位,“园子”成就“生长”


  1.发现变化,记录新生长点。园子里的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近期,我们的园子在进行绿化改造,铲除了原有高高的麦冬,新铺设了平整碧绿的草坪,水池里安装了假山,放养小鱼,水中种植绿植,草坪上还放置了可以让幼儿临时休息的大石头。这个变化成为幼儿对自然资源的新的关注点,他们请教师用手机记录变化,并乐意去观察新增添的动植物,而且提议要为大石头画上美丽的图画。这种主人翁的意识,是幼儿与自然的体验活动中产生的,这些记录也成为自然资源库的新的生长点。
  2.携手文学,跟着园子“旅行”。与自然资源的旅行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也尝试让自然资源与文学携手。把空间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再现文学作品,并鼓励幼儿创编园子里的文学作品,实现从文学到资源又回归文学的旅程。
  有了自然资源的园子是生动的,有了幼兒的园子是灵动的,在探索资源库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与自然有了亲密的联系,也在这个不断生长的园子里,实现着教师的成长,幼儿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理性至上的趋向最终导致了现代教育中人的分裂物化,因而呼吁人文科学、全人教育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政治伦理,人在“群体化”中丧失了个人的价值和主体性。因此,我们倡导的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应侧重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独立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物化;群体化;践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嬗变;人本观;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
[摘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是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大规模的直接民主在政治上缺乏现实性,间接民主成为民主政体中的主流方式。间接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本身也存在着由“代表权”与“科层制”引发的内在矛盾,这使得其运作往往会产生反民主的结果,对此可以从政府制度的完善与成熟市民社会的培育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代表权;科层制;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082  [
我园自落地起便伴随着“爱”与“艺术”生长。坚持“爱”的教育,以“为爱忙碌、用艺术浸润童心”为追求。“为爱忙碌”在忙碌什么?为什么要为爱忙碌呢?因为爱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儿童成长的底色,是教育最基本的方式。教师的整个专业成长也是围绕“为爱忙碌”而展开的。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去理解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呢?我们以“爱你,爱美、爱未来”的三个维度,遵循学前教育的特点,聚焦园本实践,形成爱尔幼儿园教
在我园,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模拟执教其所观摩的优秀教学活动,我们将这类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移植课(将执教者称为移植者),目的是借助移植课,让我园更多教师分享优质培训资源,取得一人学习、大家共同成长的培训效益。  教研背景  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移植课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移植者不明了原有活动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把移植课移植得与原有课大相径庭;二是原有活动方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移植者不
[摘要]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扩散迅速,效果显著。“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因其实现强效传播,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运用博弈理论探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实现强效传播的原因,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手机短信;危机信息;博弈分析;传播机制;完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
一、案例描述  2019年11月26日,我作为督学参加了南通开发区幼儿园日常督导工作。本次督导内容中有一项是“玩具配备情况”,我随机抽查了开发区某幼儿园,想据此了解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玩具配备相关情况。我来到一个大班,通过现场观察,看到班上设置了“创艺时光”“聪明屋”“悦读吧”“我型我秀”“玩转拼搭”“最强大脑”六个区域。在“玩转拼搭”区驻足,我看到两名幼儿正拿着白色纸杯由下往上层层叠放,搭建金字塔
[摘要]失地农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及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普遍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改革农地征用制度、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强化政府第一责任制等建议措施。  [
摘 要:源于“治理”范式的理论阐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从“良政”向“善治”的逐步跨越。“良政”就是“开明政治”的表现模式,亦即精英政治与诱导式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中的最佳状态表现。本研究以近年考察过的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治理结构、投票过程和治理绩效,将关于“治理”范式的研究从官方思维走向草根视角,以加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我园基于儿童的亲生物性、亲自然性,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一日生活“活”起来。一、集体活动“活”起来  1.转变活动形式,小组自选集体活动  幼儿自选集体活动。年级组平行班级每周固定时间由教师分别负责组织集体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集体活动。如有两个平行班级,四位教师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