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的有效媒介,如在游戏活动、集体活动、户外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自然资源的踪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如何在实现资源利用广度的同时,探究其利用的深度及系统性;作为课程主体的儿童,如何亲身参与资源收集、整理、运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本园出发,与幼儿共同建构园本的自然资源库,让他们在自然的行动和反思中获得经验,獲得参与感、成长感,从而让园内的自然资源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有效生长点。
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幼儿发现周围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并进行深入探究。如餐后散步时,幼儿在山坡拾到了广玉兰果实,根据已有经验,他们都认为这是松果。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经验?我们通过回忆关于松果的已有经验、网络搜集松果图片、收集松果实物等方式与广玉兰果实进行比较,让幼儿最终获得广玉兰果实的直接经验:形状与松果类似,都是塔形,外面包裹着硬的鳞片,鳞片是开裂的(学名蓇葖,类似于八角茴香),有的鳞片之间的缝中还有红色的种子。虽然这是单个资源的探究活动,但可以成为资源库中的基础信息。
如在日常观察中,幼儿发现了校园中有落叶树与常绿树;有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树,也有先长叶子后开花的树;有的树有果实,有的树没有果实……不同的植物特性,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我们利用这个兴趣点,与幼儿共同寻找校园里不同特征的植物,并将它们归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探究一种资源分类,完善一种资源信息,构建资源系统的原则。
如大一班整理的“结果实的树”资源信息。从树的名称、果实的形状、收获的季节、果肉的形态等内容进行归纳,形成校园中“结果实的树”的资源信息卡。
通过幼儿与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整理,形成植物的不同分类卡,不断完善园内资源库的细化框架,让资源从广度收集到深度探究。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构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幼儿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以资源信息卡的方式呈现。将幼儿的资源信息卡收集、投放到幼儿园的资源库中,可以让其他幼儿随时学习和了解。
资源室是为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资源支持的情报服务部门。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通过眼睛的观察、双手的记录、心灵的感知,发现生命的历程,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为此,我们尝试开展幼儿的自然体验活动,通过在自然中与资源的互动,让其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1.记录——植物成长册感受生长变化。我们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记录观察过程。如树木的生长缓慢,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也在发生着变化。像香樟树,春天结紫色浆果,夏天落叶,冬天常绿。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去了解它的生长变化,并将观察时间、测量结果、变化等信息记录在资源成长册上。通过持续的活动,成长册会留下幼儿与植物的时光记录,这也是幼儿打开通往自然之门的一个有效途径。
1.发现变化,记录新生长点。园子里的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近期,我们的园子在进行绿化改造,铲除了原有高高的麦冬,新铺设了平整碧绿的草坪,水池里安装了假山,放养小鱼,水中种植绿植,草坪上还放置了可以让幼儿临时休息的大石头。这个变化成为幼儿对自然资源的新的关注点,他们请教师用手机记录变化,并乐意去观察新增添的动植物,而且提议要为大石头画上美丽的图画。这种主人翁的意识,是幼儿与自然的体验活动中产生的,这些记录也成为自然资源库的新的生长点。
2.携手文学,跟着园子“旅行”。与自然资源的旅行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也尝试让自然资源与文学携手。把空间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再现文学作品,并鼓励幼儿创编园子里的文学作品,实现从文学到资源又回归文学的旅程。
有了自然资源的园子是生动的,有了幼兒的园子是灵动的,在探索资源库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与自然有了亲密的联系,也在这个不断生长的园子里,实现着教师的成长,幼儿的成长。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的有效媒介,如在游戏活动、集体活动、户外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自然资源的踪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如何在实现资源利用广度的同时,探究其利用的深度及系统性;作为课程主体的儿童,如何亲身参与资源收集、整理、运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本园出发,与幼儿共同建构园本的自然资源库,让他们在自然的行动和反思中获得经验,獲得参与感、成长感,从而让园内的自然资源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有效生长点。
一、“园子”里有什么——师幼探索自然,有效集结资源

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幼儿发现周围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并进行深入探究。如餐后散步时,幼儿在山坡拾到了广玉兰果实,根据已有经验,他们都认为这是松果。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经验?我们通过回忆关于松果的已有经验、网络搜集松果图片、收集松果实物等方式与广玉兰果实进行比较,让幼儿最终获得广玉兰果实的直接经验:形状与松果类似,都是塔形,外面包裹着硬的鳞片,鳞片是开裂的(学名蓇葖,类似于八角茴香),有的鳞片之间的缝中还有红色的种子。虽然这是单个资源的探究活动,但可以成为资源库中的基础信息。

如在日常观察中,幼儿发现了校园中有落叶树与常绿树;有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树,也有先长叶子后开花的树;有的树有果实,有的树没有果实……不同的植物特性,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我们利用这个兴趣点,与幼儿共同寻找校园里不同特征的植物,并将它们归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探究一种资源分类,完善一种资源信息,构建资源系统的原则。
如大一班整理的“结果实的树”资源信息。从树的名称、果实的形状、收获的季节、果肉的形态等内容进行归纳,形成校园中“结果实的树”的资源信息卡。
通过幼儿与家长、教师共同收集、整理,形成植物的不同分类卡,不断完善园内资源库的细化框架,让资源从广度收集到深度探究。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构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幼儿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以资源信息卡的方式呈现。将幼儿的资源信息卡收集、投放到幼儿园的资源库中,可以让其他幼儿随时学习和了解。
三、“园子”里的活动——自然体验活动,资源有效利用
资源室是为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资源支持的情报服务部门。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通过眼睛的观察、双手的记录、心灵的感知,发现生命的历程,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为此,我们尝试开展幼儿的自然体验活动,通过在自然中与资源的互动,让其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1.记录——植物成长册感受生长变化。我们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记录观察过程。如树木的生长缓慢,但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也在发生着变化。像香樟树,春天结紫色浆果,夏天落叶,冬天常绿。通过日常的观察记录,去了解它的生长变化,并将观察时间、测量结果、变化等信息记录在资源成长册上。通过持续的活动,成长册会留下幼儿与植物的时光记录,这也是幼儿打开通往自然之门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园子”里的幼儿——回归幼儿本位,“园子”成就“生长”
1.发现变化,记录新生长点。园子里的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近期,我们的园子在进行绿化改造,铲除了原有高高的麦冬,新铺设了平整碧绿的草坪,水池里安装了假山,放养小鱼,水中种植绿植,草坪上还放置了可以让幼儿临时休息的大石头。这个变化成为幼儿对自然资源的新的关注点,他们请教师用手机记录变化,并乐意去观察新增添的动植物,而且提议要为大石头画上美丽的图画。这种主人翁的意识,是幼儿与自然的体验活动中产生的,这些记录也成为自然资源库的新的生长点。
2.携手文学,跟着园子“旅行”。与自然资源的旅行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也尝试让自然资源与文学携手。把空间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再现文学作品,并鼓励幼儿创编园子里的文学作品,实现从文学到资源又回归文学的旅程。
有了自然资源的园子是生动的,有了幼兒的园子是灵动的,在探索资源库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与自然有了亲密的联系,也在这个不断生长的园子里,实现着教师的成长,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