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要有内容,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习作要有感情,感情激发于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广阔的农村有五彩缤纷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景物,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有醇厚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有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这些都是城里的孩子所无法企及的,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我们要发挥这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寻找习作的源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习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资源;习作指导;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53-1
一、走进大自然,激发热爱之情去习作
孩子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感情材料是习作的前提。习作的动力——兴趣,也只有在具体的形象的前面,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产生。我们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他们司空见惯,往往忽视身边的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我们带着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百鸟的乐园,看乡间的红花绿树,听树林原野的百鸟争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拂面的清风,感受着新农村的日新月异。春天踏青,夏季游泳,秋天郊游,冬日玩雪,孩子们在深入的接触中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无不激起我们农村孩子对司空见惯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假日里带学生游览大泉湖,在游览的过程中问学生玩得开心吗?什么让你最开心?这湖美吗?美在哪里?你喜欢吗?你想把今天看到的美景和你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因为这不是在完成以往的习作任务,而是让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叙述他自己今天的快乐,学生有感而发,就不再有无从下手的那种现象了。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落大泉湖》中写道:“……我从没见过落日是这样红,红的令人眩目;也从没有感受到大泉湖竟是这样广阔无边,水天相接,在这浩瀚的天地间,我不由感到大自然多么伟大壮观!我的心被深深陶醉了。”殊不知我的家乡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我想如果没有这深入地接触,恰当地引导,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吗?
在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写出了习作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陶冶,这不正是农村孩子所独有的优势吗?
二、寻访先辈精神,激发崇敬之情去习作
农村不仅有美丽无比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故迹,它展示了一代代人奋斗的历史,铭刻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昂扬奋发的精神。我们的家乡是名人辈出,历史神奇的地方,有乾隆到此一游的止马岭;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瓜埠山上的佛狸祠;有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万寿宫;有壮观的桂子山、石柱林……在峰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又曾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流传着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有英烈的忠魄,有先辈的梦想。这些既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好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向我们叙说着昨日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画面,那不是电视中的镜头,就发生在家乡的昨天。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听讲解,看图片,做笔记,去积累习作的材料,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习作的源泉,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崇敬之情,想过去,看今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回来后,我组织学生写了习作《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英雄的事迹教育了我》……
丰富生动的人文材料,教育了农村的孩子要自立、自强,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并通过作文再次升华他们的感情,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素质的提高。
三、了解农村特产,激发自豪之情去习作
城里的孩子由于对动植物的生长、收获没有感性的认识,大多是通过资料、图片来获得有关知识,写起习作来便免不了干瘪,不够准确,更谈不上有感而发了。而农村学生却有城里孩子难以比拟的优势条件,农村是农、林、牧、渔等各类物产的源地,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观察,零距离接触,真切地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用途,这为习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带着学生来到田间,看农民的劳作,了解不同劳作的程序,观察他们手中农具的样子,弄懂使用的方法,亲自操作掌握技巧;观植物的生长,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看、闻、摸、想,从植物的茎、叶、花、果等方面较全面的进行了解;来到养鸡场,观察养鸡场的操作流程,听饲养员的介绍,并在饲养员的指导下也做一回饲养员,真实地去体验饲养员的辛苦与快乐。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以及当天的新发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不断积累素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合理利用后,学生既受到了深刻的劳动教育,又对家乡丰富的物产产生自豪之情,同时习作也言之有物了。
四、亲历家乡新变化,激发喜悦之情去习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家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就发生在孩子的身边,他们司空见惯,只要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那就是我们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往日的泥泞小路已被眼前又宽又平的灰色化道路所代替,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散落的农户,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人们正逐步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整齐干净的套房,配套的公共设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用电安全了,饮用水干净了,厕所卫生了,生活垃圾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了;再看看家乡以前的荒山枯坝,已被成片成片的果园所代替,山与山之间丛横交错着柏油马路,小桥流水点缀其间,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构成了一副乡村特有的图画,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习作处处在,生活即习作。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注重引导,就能够不断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资源;习作指导;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53-1
一、走进大自然,激发热爱之情去习作
孩子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感情材料是习作的前提。习作的动力——兴趣,也只有在具体的形象的前面,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产生。我们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他们司空见惯,往往忽视身边的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我们带着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百鸟的乐园,看乡间的红花绿树,听树林原野的百鸟争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拂面的清风,感受着新农村的日新月异。春天踏青,夏季游泳,秋天郊游,冬日玩雪,孩子们在深入的接触中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无不激起我们农村孩子对司空见惯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假日里带学生游览大泉湖,在游览的过程中问学生玩得开心吗?什么让你最开心?这湖美吗?美在哪里?你喜欢吗?你想把今天看到的美景和你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因为这不是在完成以往的习作任务,而是让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叙述他自己今天的快乐,学生有感而发,就不再有无从下手的那种现象了。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落大泉湖》中写道:“……我从没见过落日是这样红,红的令人眩目;也从没有感受到大泉湖竟是这样广阔无边,水天相接,在这浩瀚的天地间,我不由感到大自然多么伟大壮观!我的心被深深陶醉了。”殊不知我的家乡还有如此美丽的地方。我想如果没有这深入地接触,恰当地引导,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吗?
在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写出了习作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陶冶,这不正是农村孩子所独有的优势吗?
二、寻访先辈精神,激发崇敬之情去习作
农村不仅有美丽无比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故迹,它展示了一代代人奋斗的历史,铭刻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昂扬奋发的精神。我们的家乡是名人辈出,历史神奇的地方,有乾隆到此一游的止马岭;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瓜埠山上的佛狸祠;有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万寿宫;有壮观的桂子山、石柱林……在峰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又曾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流传着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有英烈的忠魄,有先辈的梦想。这些既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好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向我们叙说着昨日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画面,那不是电视中的镜头,就发生在家乡的昨天。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听讲解,看图片,做笔记,去积累习作的材料,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习作的源泉,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崇敬之情,想过去,看今天,孩子们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回来后,我组织学生写了习作《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英雄的事迹教育了我》……
丰富生动的人文材料,教育了农村的孩子要自立、自强,同时也为习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并通过作文再次升华他们的感情,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素质的提高。
三、了解农村特产,激发自豪之情去习作
城里的孩子由于对动植物的生长、收获没有感性的认识,大多是通过资料、图片来获得有关知识,写起习作来便免不了干瘪,不够准确,更谈不上有感而发了。而农村学生却有城里孩子难以比拟的优势条件,农村是农、林、牧、渔等各类物产的源地,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观察,零距离接触,真切地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用途,这为习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带着学生来到田间,看农民的劳作,了解不同劳作的程序,观察他们手中农具的样子,弄懂使用的方法,亲自操作掌握技巧;观植物的生长,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看、闻、摸、想,从植物的茎、叶、花、果等方面较全面的进行了解;来到养鸡场,观察养鸡场的操作流程,听饲养员的介绍,并在饲养员的指导下也做一回饲养员,真实地去体验饲养员的辛苦与快乐。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以及当天的新发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不断积累素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合理利用后,学生既受到了深刻的劳动教育,又对家乡丰富的物产产生自豪之情,同时习作也言之有物了。
四、亲历家乡新变化,激发喜悦之情去习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家乡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就发生在孩子的身边,他们司空见惯,只要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那就是我们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往日的泥泞小路已被眼前又宽又平的灰色化道路所代替,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往散落的农户,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人们正逐步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整齐干净的套房,配套的公共设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用电安全了,饮用水干净了,厕所卫生了,生活垃圾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了;再看看家乡以前的荒山枯坝,已被成片成片的果园所代替,山与山之间丛横交错着柏油马路,小桥流水点缀其间,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构成了一副乡村特有的图画,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习作处处在,生活即习作。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注重引导,就能够不断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