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入手了一本新近出版的《谁收藏了圆明园》,是第一本列举诸多圆明园文物今朝下落的书。在中国古代众多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无疑是让人格外瞩目的,不仅缘于往昔“万园之园”的美名,更借助于英法联军当年的那一把火,使得近年来的各种文物——以大水法十二生肖铜兽首为首,贴上“圆明园”的标签在拍卖场上拍得高价不说,更是在拍卖场下被人们议论得风生水起。
翻开书,正文先从圆明园流落国内各地的遗物讲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散落在北京城中的圆明园遗迹。自从圆明园被焚到清王朝气数将尽的中国封建王朝垂死挣扎的20世纪初,无数人曾经到访这座荒废遗弃的皇家园林,即便外国侵略者夺走了宝物,本国好事的人也想要搬走几块砖瓦。
就这样,昔日恢弘的巴洛克式西洋建筑前的水槽摇身一变,被摆放在北大校园内的路边充当长椅;仙人承露台已经被毁,底部须弥座被拉到中山公园一码头;大水法石门底座被拖走到颐和园,倒置以后变成托起一对太湖石的底座;西洋楼前奇趣大型喷水池中的巨大石鱼几经辗转,从溥仪的叔叔家被买走,如今飘荡在北京大学未名湖上。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两块“同胞”石头的不同际遇,原圆明园安佑宫门前的陛台阶石,一块置于颐和园东宫门入口郑重其事地被围栏包围着,另一块略小的则放置在北大某一处办公楼的阶梯上零保护零说明,除了本身精致玲珑、至今清晰的高超雕工,无一保护措施透露出其高贵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
当年上下各级军官人士从圆明园遗址上直接拖走巨大石块组件运入自家院落的根本不在少数,北京的不少大小胡同甚至是如今已经改建成公共建筑(小学、内务部、宾馆等)的私人宅邸中,都留有当年圆明园的各种石块、雕塑、建筑组件,甚至还有某汽车维修中心的大门,竟然是上世纪70年代部队直接挪用圆明园石料建成。
其实圆明园本为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巨大皇家宫殿群,最广为人知的西洋楼大水法仅仅是其中微小一隅。圆明园中各种藏品丰富无比,如果人们有幸一瞥,相信无论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的馆藏都只能甘拜下风。
由于大火最容易毁灭传统的中国木制建筑,也许是古代的瓷器、书画在常人看来风格统一过于常见,容易选择性忽略,圆明园留给社会的印象似乎仅是残垣断壁上几根悲伤的石柱和流落海外的铜制兽首,殊不知英法联军的粗暴行径固然可恨,国人对历史遗物的践踏却无意中构成圆明园的第二道伤痕。
我们可以原谅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需要敛财没有历史责任意识随意搬放弃置古物,甚至可以原谅上个世纪包括“文革”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文物破坏行动,以及许多私人收藏者出于私心私藏文物多年不露风声,但是如今社会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回归高调发声又不甚了解、疏于着手解决实质问题的人们,也应该遭到谴责。他们为这些饱经风霜的文化遗产所做的事情少之又少,对文物的了解、关注程度,也肤浅得只停留在某一些能引发争议的文物上,只停留在爱国、要求文物回归层面。
殊不知,每一次的兽首拍卖都能开启围观群众的拳拳爱国之心,愤慨激昂要求文物回归的声音不绝于耳,有的文物早已回归,甚至普通市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闲逛就能撞见个琳琅满目,不过是因为相对不为人知便遭受区别对待,连一个最简单的围栏和说明牌都不见踪影。殊不知,“圆明园”三字的巨大影响力,平日里就连网络上一条某部门、组织或公司拟重建圆明园的不确定新闻都能被热炒,真正的文物却大多遭到遗忘,可谓讽刺。殊不知,曾有人提出“兽首雕像不过是西洋楼大水法门前的水龙头,不值得如此炒高价格”的看法便遭遇激烈抨击与非议。事实上,在社会氛围浮躁的当下,也许能够成为焦点已经足够幸运,至少诸多声音之中,能分得一丝尊重——不像那些垂垂老矣、不知家在何方的文物。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践踏在文物的遗址上,由掠夺焚毁,小偷小摸,进化到上蹿下跳,微笑拍照;由不予理会道德枷锁,视而不见文物价值,进化到高谈阔论爱国主义,可做之事一概不理。两种形式的践踏都是可耻的,第二种却更加让我感觉到羞愧。类似的“践踏”何时才能够停止?社会的浮躁、跟风之气何时才能有所改进?切莫等到那些遗迹进一步老化之时。
翻开书,正文先从圆明园流落国内各地的遗物讲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散落在北京城中的圆明园遗迹。自从圆明园被焚到清王朝气数将尽的中国封建王朝垂死挣扎的20世纪初,无数人曾经到访这座荒废遗弃的皇家园林,即便外国侵略者夺走了宝物,本国好事的人也想要搬走几块砖瓦。
就这样,昔日恢弘的巴洛克式西洋建筑前的水槽摇身一变,被摆放在北大校园内的路边充当长椅;仙人承露台已经被毁,底部须弥座被拉到中山公园一码头;大水法石门底座被拖走到颐和园,倒置以后变成托起一对太湖石的底座;西洋楼前奇趣大型喷水池中的巨大石鱼几经辗转,从溥仪的叔叔家被买走,如今飘荡在北京大学未名湖上。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两块“同胞”石头的不同际遇,原圆明园安佑宫门前的陛台阶石,一块置于颐和园东宫门入口郑重其事地被围栏包围着,另一块略小的则放置在北大某一处办公楼的阶梯上零保护零说明,除了本身精致玲珑、至今清晰的高超雕工,无一保护措施透露出其高贵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
当年上下各级军官人士从圆明园遗址上直接拖走巨大石块组件运入自家院落的根本不在少数,北京的不少大小胡同甚至是如今已经改建成公共建筑(小学、内务部、宾馆等)的私人宅邸中,都留有当年圆明园的各种石块、雕塑、建筑组件,甚至还有某汽车维修中心的大门,竟然是上世纪70年代部队直接挪用圆明园石料建成。
其实圆明园本为包括颐和园在内的巨大皇家宫殿群,最广为人知的西洋楼大水法仅仅是其中微小一隅。圆明园中各种藏品丰富无比,如果人们有幸一瞥,相信无论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的馆藏都只能甘拜下风。
由于大火最容易毁灭传统的中国木制建筑,也许是古代的瓷器、书画在常人看来风格统一过于常见,容易选择性忽略,圆明园留给社会的印象似乎仅是残垣断壁上几根悲伤的石柱和流落海外的铜制兽首,殊不知英法联军的粗暴行径固然可恨,国人对历史遗物的践踏却无意中构成圆明园的第二道伤痕。
我们可以原谅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需要敛财没有历史责任意识随意搬放弃置古物,甚至可以原谅上个世纪包括“文革”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文物破坏行动,以及许多私人收藏者出于私心私藏文物多年不露风声,但是如今社会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回归高调发声又不甚了解、疏于着手解决实质问题的人们,也应该遭到谴责。他们为这些饱经风霜的文化遗产所做的事情少之又少,对文物的了解、关注程度,也肤浅得只停留在某一些能引发争议的文物上,只停留在爱国、要求文物回归层面。
殊不知,每一次的兽首拍卖都能开启围观群众的拳拳爱国之心,愤慨激昂要求文物回归的声音不绝于耳,有的文物早已回归,甚至普通市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闲逛就能撞见个琳琅满目,不过是因为相对不为人知便遭受区别对待,连一个最简单的围栏和说明牌都不见踪影。殊不知,“圆明园”三字的巨大影响力,平日里就连网络上一条某部门、组织或公司拟重建圆明园的不确定新闻都能被热炒,真正的文物却大多遭到遗忘,可谓讽刺。殊不知,曾有人提出“兽首雕像不过是西洋楼大水法门前的水龙头,不值得如此炒高价格”的看法便遭遇激烈抨击与非议。事实上,在社会氛围浮躁的当下,也许能够成为焦点已经足够幸运,至少诸多声音之中,能分得一丝尊重——不像那些垂垂老矣、不知家在何方的文物。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践踏在文物的遗址上,由掠夺焚毁,小偷小摸,进化到上蹿下跳,微笑拍照;由不予理会道德枷锁,视而不见文物价值,进化到高谈阔论爱国主义,可做之事一概不理。两种形式的践踏都是可耻的,第二种却更加让我感觉到羞愧。类似的“践踏”何时才能够停止?社会的浮躁、跟风之气何时才能有所改进?切莫等到那些遗迹进一步老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