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有利条件。
  
  二、教材分析
  
  语文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把《将进酒》安排在《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_人生感慨”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白驹过隙般的有限人生,增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社会、家庭、个人诸因素造成的人生悲喜剧,促使人们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慨。因此,本课的学习任务定位于让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感受作品描绘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整个单元当中,本课的文本价值在于让学生对李白的所处时代、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更深更广的了解,在鉴赏《将进酒》时理解“酒”与“情”的独特结合,窥见他的生命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与交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2.知人论“诗”,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方面是因人生遭际所萌生的怅惘、伤感的避世思想;—方面是面对挫折,壮心不已、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3.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4.观照人生,参悟哲理。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存智慧,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组合意象与意境的分析,领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
  
  五、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六、教学过程
  
  学时安排为2个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过多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一)课前布置文本研读
  建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在研习中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在上课之前做好检查归类工作,以便在课堂上按照教学顺序讨论解答。
  {二)导八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仿佛有一种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原因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亲念友。一言概之,就是事业与生活的不如意。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诗人因酒而忘却人生的痛苦,因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摔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走近被誉为“酒仙”的李白,看看他的诗与酒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三)学生展示文本研习的成果,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
  1.第一阶段:资料展示
  目的: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与相关信息。
  (1)了解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学生搜集、演示的结果,再作相应补充,重点介绍李白的生平、思想、成就。(示例略)
  (2)学生展示收集的李白有关酒的诗句。(示例略)
  2.第二阶段:文本研读
  指导朗诵,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提高感知、理解、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展示在内容与艺术特色方面研读文本所得到的体会。
  (1)李白在诗歌中的形象。示例:
  激动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
  狂放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快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愁苦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感情上的发展脉络。示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3)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示例略)
  3.第三阶段:问题探究
  (1)文本理解的探究
  ①“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有哪些,其中哪个“愁”最重要?(示例略)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了吗?(示例略)
  ③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但愿长醉不愿醒”,所表达的感情是消沉吗?
  示例:不是!细细品味,我们分明可以见到诗人内心深处潜在的激愤、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诗人鄙视世俗,蔑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他一向自命不凡,他认为自己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既然自己暂且未遇伯乐,又何必急于强求功名: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上用场,现在又何必徒添烦恼呢?于是,他选择了“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一种不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追求,这种解脱并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并不是自甘堕落,它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价值宣言所表达的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乐观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并不矛盾,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李白作品比较探究
  ①《将进酒》与《行路难》主题意义之比较。
  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李白初进长安时,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中略有表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的李白何等自信。他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还从姜子牙和伊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的《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干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失意,生活困苦,“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示例略)
  (3)作家比较的探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
  ①李白《将进酒》与苏轼<水调歌头>之比较。(示例略)
  ②李白《将进酒》中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是否都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示例略)
  (四)布置作业:作文《我心中的李白》。
其他文献
《斑纹》是一篇散文,但没有抒情叙事,如果以抒情叙事的眼光来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说理的,但更像是在说明,有点像说明文,可是以说明文的眼光来看也不恰当。因为这篇文章的说明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相当主观的;其主观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属于审美的。但是,它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感到它有些地方很深刻,为什么呢?是文章中的特殊的因果逻辑。  作者写的是蛇。辞书上是这样定义蛇的:  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力倡真实写作,但收效甚微。探其原因,可能与不知真实写作的实质有关,也与不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实写作有关。  一、真实写作的实质是交际语境写作  受“修辞立其诚”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真实写作一向强调写作态度要真诚,内容表达要有真情实感,要写真实生活。而写真实生活,又要求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符合特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学生社会阅历少,且日常生活也很难明显地体现出社
作文教学的问题不是出在梢上——教学上,而是出在根上——评判上。具体地说,是指中考、高考大规模的作文阅卷。  先看评卷时间。以一个七万份左右的中考试卷为例,一般要选四五十名精兵强将在七八天内评完。以七天计算,每人每天需评250份。以一天10个工作小时计,平均每人每小时需评25份,若60分钟里马不停蹄地干,每一份卷子也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这还不算评卷中的喝水、如厕等等。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评阅作文时评
语文课要“简”。这是我一向的主张。  因为有人说:有本事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没本事的人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因为有人概括:大道至简。  因为实践证明:任何成功的事情最终都归结为简单。  因为现实的课堂太过复杂——内容复杂、结构复杂、环节复杂……直接导致学生厌学。他们喜欢简单、简洁、简明的课。  其实,我一直信奉语文课的“简”,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简”能让学生得到解脱,不必再死记那些无用的、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说谎”现象仍很突出。近年来,“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的负面评价甚至将我国的作文教学推到了舆论批评的被告席,其消极影响又因处于互联网时代而无限发酵。因此,作文教学的价值遭到了质疑,不但面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还有被妖魔化和丑化的趋势。所以,教育界有必要将社会舆论对作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成为党的鲜明精神标识和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彻党
一  在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马尔克斯的名作《礼拜二午睡时刻》被教材编者归入了情感话题,附录于小说后面的分析除了提到该小说的情感魅力外,特别对小说的情感处理方式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看法。编者认为: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时评语文读本》是一本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好书。它内容详尽、风格多样,全书分为时政篇、社会篇、公民篇、生命篇、人物篇、文化篇、教育篇,有时政的担忧,有对生命的反思,有对文化的叩问,有为教育的鼓与呼,充分展现了当下批有良知、胸怀广阔、傲骨凛然的文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关注人的存在,语文教学要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教育
编者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以心理教师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如何进行体系搭建、课程设计、队
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在评价《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见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所谓“《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即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对共性与个性、类型与典型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能描绘出像鲁智深这样“千古若活”的形象。  一  叶昼所指《水浒传》中的“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