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有利条件。
二、教材分析
语文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把《将进酒》安排在《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_人生感慨”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白驹过隙般的有限人生,增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社会、家庭、个人诸因素造成的人生悲喜剧,促使人们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慨。因此,本课的学习任务定位于让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感受作品描绘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整个单元当中,本课的文本价值在于让学生对李白的所处时代、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更深更广的了解,在鉴赏《将进酒》时理解“酒”与“情”的独特结合,窥见他的生命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与交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2.知人论“诗”,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方面是因人生遭际所萌生的怅惘、伤感的避世思想;—方面是面对挫折,壮心不已、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3.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4.观照人生,参悟哲理。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存智慧,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组合意象与意境的分析,领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
五、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六、教学过程
学时安排为2个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过多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一)课前布置文本研读
建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在研习中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在上课之前做好检查归类工作,以便在课堂上按照教学顺序讨论解答。
{二)导八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仿佛有一种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原因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亲念友。一言概之,就是事业与生活的不如意。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诗人因酒而忘却人生的痛苦,因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摔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走近被誉为“酒仙”的李白,看看他的诗与酒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三)学生展示文本研习的成果,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
1.第一阶段:资料展示
目的: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与相关信息。
(1)了解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学生搜集、演示的结果,再作相应补充,重点介绍李白的生平、思想、成就。(示例略)
(2)学生展示收集的李白有关酒的诗句。(示例略)
2.第二阶段:文本研读
指导朗诵,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提高感知、理解、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展示在内容与艺术特色方面研读文本所得到的体会。
(1)李白在诗歌中的形象。示例:
激动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
狂放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快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愁苦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感情上的发展脉络。示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3)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示例略)
3.第三阶段:问题探究
(1)文本理解的探究
①“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有哪些,其中哪个“愁”最重要?(示例略)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了吗?(示例略)
③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但愿长醉不愿醒”,所表达的感情是消沉吗?
示例:不是!细细品味,我们分明可以见到诗人内心深处潜在的激愤、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诗人鄙视世俗,蔑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他一向自命不凡,他认为自己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既然自己暂且未遇伯乐,又何必急于强求功名: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上用场,现在又何必徒添烦恼呢?于是,他选择了“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一种不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追求,这种解脱并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并不是自甘堕落,它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价值宣言所表达的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乐观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并不矛盾,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李白作品比较探究
①《将进酒》与《行路难》主题意义之比较。
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李白初进长安时,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中略有表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的李白何等自信。他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还从姜子牙和伊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的《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干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失意,生活困苦,“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示例略)
(3)作家比较的探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
①李白《将进酒》与苏轼<水调歌头>之比较。(示例略)
②李白《将进酒》中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是否都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示例略)
(四)布置作业:作文《我心中的李白》。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有利条件。
二、教材分析
语文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把《将进酒》安排在《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_人生感慨”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白驹过隙般的有限人生,增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社会、家庭、个人诸因素造成的人生悲喜剧,促使人们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慨。因此,本课的学习任务定位于让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感受作品描绘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整个单元当中,本课的文本价值在于让学生对李白的所处时代、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更深更广的了解,在鉴赏《将进酒》时理解“酒”与“情”的独特结合,窥见他的生命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与交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2.知人论“诗”,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方面是因人生遭际所萌生的怅惘、伤感的避世思想;—方面是面对挫折,壮心不已、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3.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4.观照人生,参悟哲理。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存智慧,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组合意象与意境的分析,领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
五、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
六、教学过程
学时安排为2个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过多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一)课前布置文本研读
建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在研习中尽可能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自己的观点。老师要在上课之前做好检查归类工作,以便在课堂上按照教学顺序讨论解答。
{二)导八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仿佛有一种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原因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亲念友。一言概之,就是事业与生活的不如意。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诗人因酒而忘却人生的痛苦,因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摔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走近被誉为“酒仙”的李白,看看他的诗与酒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三)学生展示文本研习的成果,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
1.第一阶段:资料展示
目的: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与相关信息。
(1)了解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学生搜集、演示的结果,再作相应补充,重点介绍李白的生平、思想、成就。(示例略)
(2)学生展示收集的李白有关酒的诗句。(示例略)
2.第二阶段:文本研读
指导朗诵,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提高感知、理解、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展示在内容与艺术特色方面研读文本所得到的体会。
(1)李白在诗歌中的形象。示例:
激动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
狂放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快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愁苦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感情上的发展脉络。示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3)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示例略)
3.第三阶段:问题探究
(1)文本理解的探究
①“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有哪些,其中哪个“愁”最重要?(示例略)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了吗?(示例略)
③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但愿长醉不愿醒”,所表达的感情是消沉吗?
示例:不是!细细品味,我们分明可以见到诗人内心深处潜在的激愤、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诗人鄙视世俗,蔑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他一向自命不凡,他认为自己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既然自己暂且未遇伯乐,又何必急于强求功名: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上用场,现在又何必徒添烦恼呢?于是,他选择了“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一种不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追求,这种解脱并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并不是自甘堕落,它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价值宣言所表达的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乐观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并不矛盾,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李白作品比较探究
①《将进酒》与《行路难》主题意义之比较。
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李白初进长安时,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中略有表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的李白何等自信。他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还从姜子牙和伊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的《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干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失意,生活困苦,“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示例略)
(3)作家比较的探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
①李白《将进酒》与苏轼<水调歌头>之比较。(示例略)
②李白《将进酒》中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是否都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示例略)
(四)布置作业:作文《我心中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