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新课标教学的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陈述,解释。因此,品德教学应注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敞开自己的心灵,接纳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
【关键词】情境;品德;课堂效果
新课标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根据新课标教学的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陈述,解释。因此,品德教学应注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使学生在体验和實践中敞开自己的心灵,接纳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
1 创设开放情境,营造生活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
2 融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过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那么,什么是角色承担呢?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将来要承担的角色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 《帮助残疾人》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位盲人阿姨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就不再乐了,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什么事也干不了。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盲人真的不容易,干什么都不方便;有的说,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村的瞎子叔叔,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那你们以后遇上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阿姨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纷纷举起小手,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老师所期待的结果。
3 超越生活情境,升华生活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3.1 想象
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3.2 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爱参加的一种活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充分创设游戏类型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立即进入情境中,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来理解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一起游戏快乐多》这一节课时,学生开心地交流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小组交流怎样才能玩得更好,从中明白了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遵守规则。但如果不亲身实践,这节课就像是纸上谈兵。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听音乐传球”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游戏中,有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们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这个情景,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目标。这种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并在体验中总结和探究的方式,绝对要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合作的概念要有效。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一直抱以这样的理念,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 3.3 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 。例如通过课前时事快讯、主题班会、政治手抄报、绿色环保、爱心助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信心和决心。
3.4 角色扮演
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如在执教《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课时,我就创设了两个故事情境,通过讲汶川地震中搜救犬海啸救出二十多位灾民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动物对人类的帮助很大,通过流浪犬缘缘从游落街头,生命垂危到被好心人解救并收养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当动物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好心人的帮助,从而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而在执教《还是合作好》这课时,我刻意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首歌曲《哆来咪》,与学生合作表演。通过师生合作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因此,低年级思想品德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4 进行多元评价,促进主动发展
我们在活动化教学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要重视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多元化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看到自己在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一次评价、一人评价定优劣,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延伸和系列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道德,而且把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也能讓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的成年人在担任评价者的同时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或提醒,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把不良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生活》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感受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们呼唤情境创设走进品德课堂,为学生搭起品德与生活的桥梁!
本文根据新课标教学的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陈述,解释。因此,品德教学应注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敞开自己的心灵,接纳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
【关键词】情境;品德;课堂效果
新课标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根据新课标教学的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陈述,解释。因此,品德教学应注大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使学生在体验和實践中敞开自己的心灵,接纳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和陶冶。
1 创设开放情境,营造生活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
2 融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过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那么,什么是角色承担呢?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将来要承担的角色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 《帮助残疾人》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位盲人阿姨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就不再乐了,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什么事也干不了。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盲人真的不容易,干什么都不方便;有的说,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村的瞎子叔叔,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那你们以后遇上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阿姨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纷纷举起小手,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老师所期待的结果。
3 超越生活情境,升华生活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3.1 想象
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3.2 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爱参加的一种活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充分创设游戏类型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立即进入情境中,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来理解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一起游戏快乐多》这一节课时,学生开心地交流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小组交流怎样才能玩得更好,从中明白了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遵守规则。但如果不亲身实践,这节课就像是纸上谈兵。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听音乐传球”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游戏中,有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们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这个情景,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目标。这种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并在体验中总结和探究的方式,绝对要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合作的概念要有效。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一直抱以这样的理念,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 3.3 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 。例如通过课前时事快讯、主题班会、政治手抄报、绿色环保、爱心助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信心和决心。
3.4 角色扮演
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如在执教《我和动物交朋友》这课时,我就创设了两个故事情境,通过讲汶川地震中搜救犬海啸救出二十多位灾民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动物对人类的帮助很大,通过流浪犬缘缘从游落街头,生命垂危到被好心人解救并收养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当动物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好心人的帮助,从而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而在执教《还是合作好》这课时,我刻意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首歌曲《哆来咪》,与学生合作表演。通过师生合作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因此,低年级思想品德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4 进行多元评价,促进主动发展
我们在活动化教学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要重视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多元化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看到自己在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一次评价、一人评价定优劣,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延伸和系列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道德,而且把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也能讓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的成年人在担任评价者的同时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或提醒,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把不良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生活》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感受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们呼唤情境创设走进品德课堂,为学生搭起品德与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