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上学期去听一堂乡土地理课,发现了中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舍近求远。也就是说,学生对家乡的人文地理以及自然风景名胜了解甚少,而对黄山、九寨沟,远则巴黎、悉尼、纽约等知识反而知之甚多。这种反差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情境1】温州市区房价3万/平米,内蒙古3千/平米,你长大后会选择生活在哪里?
A生:我喜欢住在温州。我们出生在南方的人长期住在内蒙古会难以适应。因为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短缺,冬季寒冷,经常出现沙尘暴,饮食与南方差异很大等;而家乡温州气候温和,适合居住,吸引周边山区的人集聚城内,这就是房价高的原因。
【情境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了解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出示温州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请你具体说说温州好在哪里?
A生:温度适中,全年不冷不热;雨水充沛,今年前段时间雨水偏少,台风雨补给了;交通海陆空便利,地势平缓,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福地。
B生:从来没有发生地震。
【情境3】据有关资料显示,温州城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荟萃,名胜风景多。那么你知道古代的温州有哪些历史名人?温州地区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景区?
生:历史名人有刘基、张璁、王十朋等;著名的景区有雁荡山、梅雨潭等。
师:“女儿绿文化”指的是什么?
从上述三个情境中,前两个情境学生回答比较顺当,是因为地理教材中学过此类知识,学生春游也到过这些地方。而第三个情境是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对乡土历史的认识,显得有点难度。由此可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依赖感,凸显视觉文化的美感,忽视文化的质感。暴露出的癖好就是存在一味追求远地的名文化,忽视身边的近(本土)文化。由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生重视乡土历史知识学习迫在眉睫。
一、在名人中寻找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今年上半年,仙岩风景区举行了“女儿绿文化”活动、“张璁文化”,下半年举行刘基诞辰900年的“刘基文化”等。这些人物虽然在初中语文、初中历史中没有出现,但在学生所在的家乡,是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要用地理、历史资源为教学服务,而有效的教学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仙岩因朱自清而闻名,文成因刘基而闻名,龙湾因张璁而闻名。这些文化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如2009年龙湾举行了“以张璁史实与龙湾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探究龙湾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张璁”是龙湾永强人,因他曾官至内阁首辅,人都尊称他为张阁老,一提张阁老,温州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温州市区的几处文物与张璁有关。如“三牌坊”。2011年4月,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三届绿文化节“三环杯女儿绿”活动在仙岩梅雨潭景区内的曲水流觞广场举行。梅雨潭的“绿”,是朱自清先生三次到此,在他的笔下将腐朽化为神奇。《绿》这篇散文成了不朽的作品。2011年,中国明史学会参与主办的“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温州)刘基文化高峰讲坛”,于7月14日在温州市举办。研讨会参会者除国内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先生认为,当代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与刘伯温一脉相承。开展这样的学术,除了更多地感受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拓宽历史文化的发展[1]。上述历史名人文化节的举办,让学生知道温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还有苏步青、谷超豪等名人,数不胜数。学生是这种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理当了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反映。许多优秀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地举办名人文化节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参与活动。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加速价值观内化的过程[2]。
二、在故土中寻找优势,提升学生浓厚的家乡感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以社会的、道德的、人性的意义来衡量自己的行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温州人多地少,导致房价高。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常住人口最大的城市是温州,有912.21万人,杭州、宁波分列二、三位,分别为870.04万、760.57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是舟山,为112.13万人。温州物价指数如此高,而人口又最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数据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温州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的涌现分不开,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加深了对文化温州、历史温州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的建设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为建设家乡的明天而奋斗的志向。古代教育家提出“择邻而处”、“居必择乡”的教育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习得。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家乡、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在反刍中体验文化,构建学生知识的使命感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体验家乡文化。有些学生明明家住在这些文化区域附近,习以为常,却不太关心;而住在市区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活动,有明确的任务,学生格外重视。正如上述学生只知道北雁荡山,而不知还有东南西中四处“雁荡山”。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连家乡的风景名胜都没有去过,像浙江人没有到过西湖,山东人没有登过泰山,四川人没有游过九寨沟,山西人没有看过云冈石窟等等,这样的例子往往不胜枚举,问及他们其中缘由,最多的回答往往是:“近处的风景是容易忽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日久怎能不产生情愫?若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乃至风土人情一无所知,岂不会有“坐井观天”之虞?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是因为他们“身在此山中”。提倡学生“反刍文化”,就是要回过头了解过去的家乡,目的就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通过联想、想象、感知所内含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新课程重视过程、方法的教育,而现实中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量”较多,但“质”不高,主要是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应用能力低。斯宾塞认为,教育必须为“完满的生活”服务[3]。因此,教学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抛弃舍近求远的浮躁学风,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帮助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贤林.温州晚报,2011-07-14(3).
[2] 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曹宝龙.学习与迁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情境1】温州市区房价3万/平米,内蒙古3千/平米,你长大后会选择生活在哪里?
A生:我喜欢住在温州。我们出生在南方的人长期住在内蒙古会难以适应。因为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短缺,冬季寒冷,经常出现沙尘暴,饮食与南方差异很大等;而家乡温州气候温和,适合居住,吸引周边山区的人集聚城内,这就是房价高的原因。
【情境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了解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出示温州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请你具体说说温州好在哪里?
A生:温度适中,全年不冷不热;雨水充沛,今年前段时间雨水偏少,台风雨补给了;交通海陆空便利,地势平缓,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福地。
B生:从来没有发生地震。
【情境3】据有关资料显示,温州城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荟萃,名胜风景多。那么你知道古代的温州有哪些历史名人?温州地区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景区?
生:历史名人有刘基、张璁、王十朋等;著名的景区有雁荡山、梅雨潭等。
师:“女儿绿文化”指的是什么?
从上述三个情境中,前两个情境学生回答比较顺当,是因为地理教材中学过此类知识,学生春游也到过这些地方。而第三个情境是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对乡土历史的认识,显得有点难度。由此可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依赖感,凸显视觉文化的美感,忽视文化的质感。暴露出的癖好就是存在一味追求远地的名文化,忽视身边的近(本土)文化。由此,笔者认为,加强学生重视乡土历史知识学习迫在眉睫。
一、在名人中寻找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今年上半年,仙岩风景区举行了“女儿绿文化”活动、“张璁文化”,下半年举行刘基诞辰900年的“刘基文化”等。这些人物虽然在初中语文、初中历史中没有出现,但在学生所在的家乡,是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要用地理、历史资源为教学服务,而有效的教学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仙岩因朱自清而闻名,文成因刘基而闻名,龙湾因张璁而闻名。这些文化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创造丰富的经济价值。如2009年龙湾举行了“以张璁史实与龙湾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探究龙湾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张璁”是龙湾永强人,因他曾官至内阁首辅,人都尊称他为张阁老,一提张阁老,温州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温州市区的几处文物与张璁有关。如“三牌坊”。2011年4月,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三届绿文化节“三环杯女儿绿”活动在仙岩梅雨潭景区内的曲水流觞广场举行。梅雨潭的“绿”,是朱自清先生三次到此,在他的笔下将腐朽化为神奇。《绿》这篇散文成了不朽的作品。2011年,中国明史学会参与主办的“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温州)刘基文化高峰讲坛”,于7月14日在温州市举办。研讨会参会者除国内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先生认为,当代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与刘伯温一脉相承。开展这样的学术,除了更多地感受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拓宽历史文化的发展[1]。上述历史名人文化节的举办,让学生知道温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还有苏步青、谷超豪等名人,数不胜数。学生是这种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理当了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反映。许多优秀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地举办名人文化节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参与活动。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加速价值观内化的过程[2]。
二、在故土中寻找优势,提升学生浓厚的家乡感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以社会的、道德的、人性的意义来衡量自己的行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温州人多地少,导致房价高。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常住人口最大的城市是温州,有912.21万人,杭州、宁波分列二、三位,分别为870.04万、760.57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是舟山,为112.13万人。温州物价指数如此高,而人口又最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数据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征。温州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杰出人士的涌现分不开,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加深了对文化温州、历史温州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的建设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为建设家乡的明天而奋斗的志向。古代教育家提出“择邻而处”、“居必择乡”的教育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习得。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家乡、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在反刍中体验文化,构建学生知识的使命感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体验家乡文化。有些学生明明家住在这些文化区域附近,习以为常,却不太关心;而住在市区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活动,有明确的任务,学生格外重视。正如上述学生只知道北雁荡山,而不知还有东南西中四处“雁荡山”。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连家乡的风景名胜都没有去过,像浙江人没有到过西湖,山东人没有登过泰山,四川人没有游过九寨沟,山西人没有看过云冈石窟等等,这样的例子往往不胜枚举,问及他们其中缘由,最多的回答往往是:“近处的风景是容易忽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日久怎能不产生情愫?若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乃至风土人情一无所知,岂不会有“坐井观天”之虞?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是因为他们“身在此山中”。提倡学生“反刍文化”,就是要回过头了解过去的家乡,目的就是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通过联想、想象、感知所内含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新课程重视过程、方法的教育,而现实中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量”较多,但“质”不高,主要是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应用能力低。斯宾塞认为,教育必须为“完满的生活”服务[3]。因此,教学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抛弃舍近求远的浮躁学风,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帮助学生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贤林.温州晚报,2011-07-14(3).
[2] 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曹宝龙.学习与迁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