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石头、剪刀、布”游戏 调动学生跑步练习积极性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心理学》[1]中明确指出,往日的生活经验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像耐久跑、快速跑等项目,练习本身比较枯燥,对中小学生而言,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练习,不但很难有效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反而会造成学生“谈长色变”“谈短心颤”。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在传统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猜拳”游戏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头、剪刀、布”,便可以在跑步练习中用快乐“中和”疲劳、用好玩“分解”枯燥。
  一、“石头、剪刀、布”游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1.“输者超越”练习
  传统的超越跑练习,是学生一路纵队慢跑,听到信号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去当排头,以此类推。实践证明,多次练习后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便会下降。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对练习进行如下改进,排在队首的学生手拿小红旗,在一路纵队跑动的过程中,排在队尾的两名学生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输赢,输的学生去超越当排头,当上排头后,摇动小红旗,新排尾的两名学生再用上述方法决定谁超越,以此类推。此练习组织简单,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输赢的学生都是一直在运动,比每次都是排尾跑更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2.“输者被收”练习
  尽量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然后各一路纵队相隔一个跑道并列站立,各队由前向后依次报数,规定两组间相同数字的学生作为对手(可根据各组的人数、练习密度等来规定每次比赛的人数和顺序,如,第一次1、2、3比,第二次4、5、6比)。跑到约定的位置后(比如操场的四个直弯道交界处),第一对对手进行“石头、剪刀、布”,输的学生自动跑到赢的学生那列队伍中,继续慢跑(自动插到赢自己的对手后面),到下一个约定比赛地点听到口令后,下一对相同数字的对手再比。以此类推,所有人比完后,人数少的组会受到教师事先规定的相应惩罚。此练习由于加入了一些游戏性的成分,学生会在每次的输赢中和来回变换的队伍中保持练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3.“好运免超越”练习
  学生一路纵队慢跑,队首的学生通过摇动小红旗通知队尾的学生开始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和前面的任何同学进行“石头、剪刀、布”(被选择的同学无权拒绝),如果输了,则繼续去超越当排头,如果赢了则入队慢跑,由输的学生去代替他进行超越。完成超越排在队首之后,摇动小红旗通知队尾的学生进行超越,以此类推。此练习可以根据课堂上对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要求调整练习人数,也可每次同时跑2人,分别找一人比赛。考虑到体能差异,最好男、女生分组练习。此练习由于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二、“石头、剪刀、布”游戏在速度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1.在30m跑练习中的应用
  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男女分开练习),画两条相距3m的平行线作为起跑线(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线的长度),在每条线前后30m处各画两条终点线。练习前,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点线上,两组学生之间两两面对面站立,听到口令后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输赢,赢的同学反向跑,输的同学追,在30m内追上算赢,没追上则被追学生赢。回到起点后,输的同学做5个俯卧撑。本组学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由于此练习是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输赢后起跑,所以学生起跑时间不完全一致,而且追逐方向也不统一,教师要注意各组之间的距离,最好画出区域,并强调不要跑出自己的区域。如人数过多可以多分几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可以多次练习后自由调整组合。
  2.在50m跑练习中的应用
  传统的50m练习,都是在跑道上统一口令分道练习,比较枯燥,特别是那些速度素质不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男女分开练习),分别一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教师发令,各组最前面的学生跑出,到终点线后进行“石头、剪刀、布”决定输赢,先到终点线且“石头、剪刀、布”赢了的同学,为本组积1分,其余情况不积分。教师再组织下一轮比赛,所有学生完成后,积分最多的组胜,输的组接受事先约定好的惩罚。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两组,在起点线前每隔1m画一条平行线,发令前各组出一名同学“剪刀、石头、布”,赢的学生起点前移1m(“剪刀、石头、布”的次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不超5次),然后教师发令,学生从各自“赢得”的起点线上起跑,先到终点者为本组积1分,以此类推。由于决定胜负的条件不是唯一的,所以对优差生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如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只是在其学习生活中受到家庭、學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因此,在教育“问题学生”过程中教师更要多一些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成功转化的目的。  学生A就是这样一名学生,文化课成绩差,性格有点偏执、易动怒,很多同学不愿和他交往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项目“‘五·四’学制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Z043,以下简称“课题”),交流展示各研究学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加快区域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步伐,2019年4月11日—14日,烟台市教育局在烟台经济技术開发区举办了全市学校体育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烟台市教育局体卫艺科主任王青辉,烟台市体育
一、掌握运动技能是否必须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没有真正掌握1项运动技能虽是现实问题,但这主要是当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太少等所致,未必非得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才能解决该问题。笔者对此做如下解答。  一是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确实有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而且是主要原因,但也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呢?所谓质量,一个是质的
一、教学创新的领跑者  多年来,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大班额男女生混合授课不利于因材施教,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技能,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呢?体育课怎样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从而喜欢学校体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呢?基于对以上
许多一线教师经常为课堂上跳绳的回收与分发而犯愁(跳绳经常缠绕在一起,一时难以较快解开而影响及时分发),笔者经过实践,发现了一种便捷的跳绳收纳法,取一条横幅或过时的招贴布(广告布),即可解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回收跳绳  1.平铺布条(图1)。  2.依次放绳(图2)。  3.逐条卷起(注意裹紧1条,再裹下1条,留点间隔)(图3)。  4.卷起一捆(图4)。  5.放入箱中(图5)。  二、
自主学习能力是由“他主”转变为“自主”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激发、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一”,与全国的体育同仁们分享。  一、一些领头羊  室外体育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练习形式,此过程有教师口令指挥、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因此小组领头羊起到非
眉头紧锁的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一肚子的怒气走进家门,看到老婆和儿子也高兴不起来。看着老婆准备好的一桌美味也没有心情享用,只是简单吃了一点儿。饭后,带儿子去小区散步,临出门儿子说要带跳绳玩,我气不打一处来,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不许带跳绳,散散步好了!”儿子还是悄悄带上了。  我的怒气主要源于当天一年级的跳绳课。教完跳绳的方法,我带着学生一起练习2min后,开始分组进行练习。正在我指导跳得不太熟
地方课程就像人体的“腰”一样承上启下,是基层教师制订计划、编写教案的“核心硬件”。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教师产生过迷茫,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样制订计划、撰写教案等,这与地方课程方案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可见地方课程是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纽带和关键。  江苏省出版的《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一至六年级各一册),成为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得心应手的备课、教学参考工具,解决了基层教师特别是面广量大的
正赶上双休日,我利用两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本组筛选任务。第一遍,研读所有案例,按照评比规程,从题目、案例框架的建构到具体内容,我都认真研读,并初步标记出“入围”“非入围”;第二遍,泛读“入围”案例,采用文体“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优中选优,确定同类中的“入围”案例;第三遍,精读“入围”案例,遴选出符合评比条件的案例。  很荣幸,当了3届的评委,我深深地感受到参评教师的案例水平一届更比一届高,最高
一、在迷茫中不断自问,在彷徨中尝试改变  “少年强则国强”,自从我踏入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199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初出茅庐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的设施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乡村学校,场地简陋,器材稀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体育学科往往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甚至有体育同仁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