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班固对经济的态度比较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司马迁对经济的态度是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对农业的态度不如工商业。班固则认为“食货”二本,四民皆等。他主张干预主义的轻重论,认为经济发展不能让其放任自流。此外,他们二人对桑弘羊的评价也不同。文章试图了解司马迁和班固的经济思想,,分析他们对经济的态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西汉的政治经济。
  关键词:《史记》;《汉书》; 经济思想
  自古以来,“食货”之事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工商业是国家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剂,尽管历朝历代都重农轻商,但商业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得到发展,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都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但是汉武帝前期由于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本应属于国家企业的盐和铁这些重工业,归地方管理,地方政府和百姓都铸钱,这样导致了“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1]1426这就是通货膨胀问题,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多了,货币就会贬值。
  关于“食货”的定义,《尚书·洪范》里“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颖达在《尚书正义》里解释“一曰食,教民使勤农业也。二曰货,教民使求资用也。”[2]189班固在《汉书·食货志》里解释为“食谓农殖嘉榖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3]1117“食货”二字就是食物和货物,就是农业和工商业。
  一、《史记》、《汉书》中介绍经济的篇目
  《史记》对农业的介绍集中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主要介绍工商业的发展。司马迁把《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分别放在“书”和“列传”的最后一篇,这虽然不能足够说明他对经济的态度,但从侧面还是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的态度稍逊于其他方面。与此相比,班固的《汉书》对经济的介绍主要集中在《食货志》、《沟洫志》、《货殖传》中,而且这三篇并没有放在“志”、“传”的最后一篇,其中《食货志》分上下篇进行介绍。另外在《汉书》里的《霍光金日传》和《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等篇目也有提到经济方面的内容。
  《河渠书》主要讲水患灾害以及人们如何兴修水利和疏导河流来漕运和溉田。司马迁曾作过很多调查研究,考察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和渠道,认为水利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汉武帝巡祭山川,路过黄河瓠子宣房这个地方,感叹“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1]1413,下决心堵塞瓠子河堤决口,动用了几万百姓。汉武帝于是沈玉璧于河,召令群臣治河派人到处收集柴草加以泥石堵决,并即兴创作了《瓠子歌》。司马迁当时也参加了抗洪,而且发出了感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從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1]1415他忧虑水患灾害,所以才会在《河渠书》论赞语中有如此的感叹。
  《平准书》主要记载西汉前期的货价政策和货币改革。“平准”一词,即稳定物价之意。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弊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於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 [1]3306《平准书》主要讲社会上工商业者的致富之路,“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1]1421即是对工商业者的优惠条件,如果是贫穷百姓的话则是按法执行。《货殖列传》记述了先秦至西汉前期的工商业者的致富之策,是司马迁为经营工商业者立的传。司马迁认为自古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誇矜埶能之荣” [1]3253,也就是指物欲横流的社会是不可改变的。他认为经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国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最好是听其自然,因之顺之,不加干涉。他对桑弘羊积极推行国家专卖政策很不赞同,斥为“与民争利”。在《史记》中,他对桑弘羊这样杰出的经济活动家不予立传,只在《平准书》中简略提及,并带有批判意味。
  《食货志》记述了自上古至王莽败亡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也给汉代的经济措施提供了对比参数。《食货志》内容比《平准书》多出了一倍,对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都有记载。如《食货志》上篇“食”的部分,叙述先秦的井田制等,“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 [3]1123,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之策,使秦国能够称霸诸侯。汉兴以后,文帝“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3]1127,令民入粟及除民田租税。武帝末年悔征伐而力农,赵过作代田法。昭、宣之时,耿寿昌筑常平仓,农田广阔,百姓经济开始好转。元、成之时经济状况不好,哀帝时更加愈下,平帝崩,王莽篡位,增加赋税,百姓更加贫困。下篇“货”的部分,有一部分来源于《史记·平准书》,但更多的是记载武帝以后的经济政策,详细记载王莽篡位以后所采取的经济措施,但由于制度失中,奸臣弄权,导致官民都很穷困,最后改制,不但没有成功,而是走向灭亡。
  《沟洫志》的前半部分内容来源于《史记·河渠书》,记述夏禹治水的功勋,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水利灌溉工程。后半部分补充了一些司马迁之后的治水措施。《货殖传》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叙述四民在一种协调发展的秩序中才能致富,不会出现因畸形发展而失衡的现象。可能会因为班固把对工商业者的介绍主要集中在了《食货志》的缘故,所以《货殖传》没有其他太多的内容。
  二、司马迁和班固经济思想的不同
  史书要求在记录时做到客观真实,因此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情感,作者也只有在篇末进行论赞。班固写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相对客观地描写西汉历史,在篇末的赞语中进行评价。班固在《司马迁传》赞语中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3]2738。《史记》一百三十篇,除了那三篇介绍经济外,其他一百二十七篇很少提到有关经济方面的。
  范晔在《后汉书·班彪列传》的赞语中说“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4]1386与此相比,司马迁的《史记》的史实的客观性就不如《汉书》了。后世对《史记》的文学价值评价很高,在西汉前期的历史记录的史学价值高。而对西汉的历史记录,其史学价值不如《汉书》。   司马迁讲有关农业的内容不多,主要是《河渠书》所叙述的上古至武帝时期各朝代兴修水利、疏导河流情况。《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主要介绍工商业者的发财致富之策。司马迁把《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分别放在“书”和“列传”的最后一篇,这虽然不能足够说明他对经济的态度,但从侧面还是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的态度稍逊于其他方面。
  班固对经济的介绍主要体现在《食货志》中,分上下两卷介绍。《食货志》为了显示出汉代各种经济制度的渊源所在,上篇首先叙述了先秦的井田制度,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管仲行“轻重之法”等经济措施,下篇记载周、秦的币制,较好地处理了“断汉为史”和“通古今”的结合问题。[5]156在《叙传》中,他提到“厥初生民,食货惟先” [3]4242,故而他对食货很重视。
  班固主张“食货”同等重要,“二者,生民之本”,这一点他敢于打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对传统的经济思想的深刻认识。他多引用《管子》里的内容,对其继承并发展。班固虽然认为食货并重,但是也有先后,先“食足”而后“货通”,于是就有了“食货志”,而不是“货食志”,把“食”放在第一位,“货”放在第二位。赵靖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指出,中国古代在西汉中期形成了两种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干预主义的轻重论和放任主义的善因论,称班固“重视经济问题,开启了研究中国封建经济的新模式”。[6]70班固则主张干预主义的轻重论,认为经济发展绝不可让其放任自流,中央应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按现在的经济理论来说,这就是发挥国家“有形的手”宏观调控的作用,对经济经行干预,确保其稳定发展。
  三、经济思想不同的原因
  由于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前期,所以《史记》中对西汉的介绍不够完整。而班固生活在东汉时期,《汉书》是整个西汉的历史,故而他能看到完整地西汉资料,并对其整理。
  司马迁引用庄子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1]3182,这是司马迁的愤激之语,一针见血地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虚伪道德,因为司马迁曾因家里无钱而不能自赎而惨遭“腐刑”的人,所以他对统治者的虚伪和残暴有切身的体会。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不懂得“既明且哲,以保其身”。[7]1225
  司马迁对于经济尤其是农业的态度跟他的个人遭遇有很大关系,当他遭受“李陵之祸”后,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1]2730故而他对贫穷有深刻的体会,对当时的统治者是不满的。《史记》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但如果就西汉前期历史就要结合其他史书进行参考。司马迁对西汉统治者不满,故而在叙述上有些言辞难免有些过激。
  《平准书》和《食货志》有同有异,加上《货殖列传》和《貨殖传》这两篇,能够反映司马迁和班固经济思想的不同,司马迁对工商业比较重视,对农业则不太重视。而班固全面把握汉代经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中肯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农工商业态度是相对平等的。
  参考文献:
  [1][汉] 司马迁 撰 史记(全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2.
  [2](唐)孔颖达,阮元校刻.尚书正义[Z]//十三经注疏(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汉] 班固 撰.汉书(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宋] 范晔 撰.后汉书(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陈其泰 赵永春 著,班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赵靖 著.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四卷)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清] 阮元 校刻.毛诗正义[Z]//十三经注疏(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其他文献
在众多灿烂的中国文化瑰宝中,书法和京剧是两颗明珠.rn世界上绝大多数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是能够将文字的书写称为艺术的,则只有中国的汉字.现在人们练字,
一条不大的河,蜿蜒穿过这高原盆地的中央,两岸是些肥沃丰腴的田地.在河水流经最为秀美的地方,座落着一片青瓦白墙的村落,一座看去“车辚辚、马啸啸”的木制花桥将两岸连起,这
会泽情结rn在稍上点年纪的云南人的印象中,会泽、东川是一个概念.因为,古代的东川郡、东川县、东川府治所就在今会泽县城,现在的东川市是1958年才从会泽县析出的.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歌创作贯穿了他整个的学生时代和教师生涯,体现出了学习、传授知识与诗歌创作的良好互动关系.本论文分析闻一多人生各个阶
患者男,36岁。因尿蛋白2年余,双下肢水肿2周于2009年8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2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尿中泡沫增加,查尿蛋白(+++)。此后间断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泡沫尿,出现眼睑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高中作文水准是反映学生语文应用水平的关键参数之一,能够检验学生综合知识状况,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提高写作水平,为学生的未来社会应用提供必要、有效的文字驾驭能力。在此语境下,指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应试和素质教育双重价值。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高中作文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观察、思
摘 要:17世纪早期英国处于历史上的巨大动荡时期,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学无一例外。此时英国文学大致可分为:詹姆斯一世下的雅各宾派,查理士一世下的卡洛琳派和以克伦威尔为主的革命派。政局动荡下的作家们更倾向于简练的语言,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长篇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家们也开始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呈现多样的内容,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同时,宗教矛盾的激化使得人和神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作家们不得不用哲学的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的思念rn是一根长长的情线rn从我的心底发出rn直绕到地球的背面
期刊
目的 :探讨非重症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激素治疗作用及停止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 ,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