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湿多雨的天气,给人的身体和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肠胃不适、感冒频发,到医院就诊的皮肤病患者、心脑血管患者也增多。那么,该如何应对阴雨天气带来的健康隐患呢?
连续降雨引起呼吸道疾病多发
连续的阴雨天导致因哮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就医的人明显增多。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影响阳气舒展,因湿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
雨天昼夜温差大,湿度高,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兒,抵抗力相对较差,更应注意病毒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再加上湿邪缠绵难愈的特征,所以病程比较长。另外中医认为脾主湿,因此脾虚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大,易出现外感,如咳嗽、咽炎、痰多等情况。另外,低气压的潮湿天气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出现疲倦头昏、全身酸困的症状。
对于上述各种症状,在发病前要做好自我调理,做好精神、起居、饮食、运动各方面保健,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尤其不可在出汗时吹风,谨防外邪侵袭机体。
湿邪侵袭易导致肠胃病
空气湿度大、气压多变,容易导致人的情绪不稳定,随之可能造成胃肠道高敏感性,从而引发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胃肠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等。多雨潮湿的天气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因而极易诱发急性肠胃病,如腹胀、腹泻、胃炎、胃溃疡等。另外,因湿邪困阻,人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等情况,此时不可吃生冷食品。生冷食品是寒性食物,寒与湿互结,容易导致腹泻、腹痛。
阴雨天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最好不吃,如果吃应先回锅加热;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水果也不宜多吃。同时,可以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红豆薏米粥、冬瓜汤等。
湿疹、关节病患者要提防
夏秋之季多雨,此时皮炎、湿疹就诊的患者也在增多。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这些皮肤病就是因为湿热引起的。湿和热可以使皮肤出现水肿、痤疮、水疱等。因为湿性重浊,夏秋两季的皮炎湿疹更不容易好转,身体恢复比较缓慢。因此,为了避免阴雨天湿疹的发生,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使用碱性肥皂;如出现湿疹,最好不要用热水烫洗。
中医认为,风邪易去,而湿邪黏腻难去,关节炎、风湿病人最怕阴冷潮湿的气候,潮湿多雨的天气会使关节炎和风湿复发,也可能使一些健康人群增加患病概率。
为了预防天气变化对关节疼痛的影响,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锻炼时患病关节活动的幅度应由小到大,且不宜过大,不要过多而又集中地进行高强度剧烈的跑跳活动,以免关节负担过重,造成复发。气候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服,免受潮湿和寒冷的侵袭。如果穿凉鞋走在雨水里,回到家要及时把脚擦干,换上干燥的鞋子。
天气多变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阴晴不定,对心脑血管患者也是一大考验,下雨前往往天气燥热,气压低,湿度大。此时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大大加重,易导致缺氧、心率加快,心脏病患者普遍会感到胸闷、气短。降雨后气温骤降,人的血压容易上升,血液运行变慢,进而可能诱发心脏病,突发急性心梗。
中老年人,尤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防范。除了坚持服药外,一旦出现胸闷、心慌、腹泻、感冒,要及时就医。另外不宜做剧烈运动,可以在早晨、黄昏的时候散步、打太极拳、慢跑。
连续降雨引起呼吸道疾病多发
连续的阴雨天导致因哮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就医的人明显增多。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影响阳气舒展,因湿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
雨天昼夜温差大,湿度高,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兒,抵抗力相对较差,更应注意病毒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再加上湿邪缠绵难愈的特征,所以病程比较长。另外中医认为脾主湿,因此脾虚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大,易出现外感,如咳嗽、咽炎、痰多等情况。另外,低气压的潮湿天气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出现疲倦头昏、全身酸困的症状。
对于上述各种症状,在发病前要做好自我调理,做好精神、起居、饮食、运动各方面保健,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尤其不可在出汗时吹风,谨防外邪侵袭机体。
湿邪侵袭易导致肠胃病
空气湿度大、气压多变,容易导致人的情绪不稳定,随之可能造成胃肠道高敏感性,从而引发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胃肠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等。多雨潮湿的天气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因而极易诱发急性肠胃病,如腹胀、腹泻、胃炎、胃溃疡等。另外,因湿邪困阻,人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等情况,此时不可吃生冷食品。生冷食品是寒性食物,寒与湿互结,容易导致腹泻、腹痛。
阴雨天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最好不吃,如果吃应先回锅加热;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水果也不宜多吃。同时,可以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红豆薏米粥、冬瓜汤等。
湿疹、关节病患者要提防
夏秋之季多雨,此时皮炎、湿疹就诊的患者也在增多。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这些皮肤病就是因为湿热引起的。湿和热可以使皮肤出现水肿、痤疮、水疱等。因为湿性重浊,夏秋两季的皮炎湿疹更不容易好转,身体恢复比较缓慢。因此,为了避免阴雨天湿疹的发生,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使用碱性肥皂;如出现湿疹,最好不要用热水烫洗。
中医认为,风邪易去,而湿邪黏腻难去,关节炎、风湿病人最怕阴冷潮湿的气候,潮湿多雨的天气会使关节炎和风湿复发,也可能使一些健康人群增加患病概率。
为了预防天气变化对关节疼痛的影响,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锻炼时患病关节活动的幅度应由小到大,且不宜过大,不要过多而又集中地进行高强度剧烈的跑跳活动,以免关节负担过重,造成复发。气候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服,免受潮湿和寒冷的侵袭。如果穿凉鞋走在雨水里,回到家要及时把脚擦干,换上干燥的鞋子。
天气多变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阴晴不定,对心脑血管患者也是一大考验,下雨前往往天气燥热,气压低,湿度大。此时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大大加重,易导致缺氧、心率加快,心脏病患者普遍会感到胸闷、气短。降雨后气温骤降,人的血压容易上升,血液运行变慢,进而可能诱发心脏病,突发急性心梗。
中老年人,尤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防范。除了坚持服药外,一旦出现胸闷、心慌、腹泻、感冒,要及时就医。另外不宜做剧烈运动,可以在早晨、黄昏的时候散步、打太极拳、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