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腹股沟疝的解剖和生理认识合理选择术式。方法:对我院2000-2006年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手术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三年40例无复发,6例失访。结论:通过对腹股沟疝的解剖和生理认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腹股沟疝;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84-1
腹股沟疝为普外科常见病,常需手术治疗,我院自2000
-2006年手术治疗腹股沟疝46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三年均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3例。年龄2-82岁,平均56岁。其中腹股沟斜疝42例,腹股沟直疝2例,股疝2例,嵌顿疝4例,其中儿童2例,成人2例,嵌顿时间4-6小时,均无肠坏死,双侧腹股沟斜疝4例,双侧直疝1例,复发疝4例,其中1例为双侧复发疝。
1.2手术治疗情况依据病人年龄及局部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儿童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2例内环扩大予加强内环修补术。股疝2例行Mcvay法修补术。成人中小型腹股沟疝仅内环扩大用改良巴氏法20例。较大腹股沟斜疝及腹股沟直疝、裤子疝、腹横筋膜薄弱者及复发疝行加拿大法修补术15例,及进口补片修补5例。术中注意疝囊高位结扎可靠,术后防治便秘、咳嗽等增加腹疝因素。
2结果
2.146例疝修補术均治愈出院。
2.2随访结果术后三年随访40例无复发,6例失访。
3讨论
3.1腹股沟疝手术的现代化和合理化
熟悉重视腹股沟区的解剖和生理。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直立行走,使骨盆明显向横向演变,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和筋膜处于伸展并延长。因而在下腹部造成一个薄弱的区域,此区域是所有腹股沟疝及股疝出现的部位。此薄弱区含有三层肌肉筋膜:外层为腹外斜肌腱膜,外环是其弱点;中层是腹内斜肌下缘,更为薄弱;内层是腹横腱膜及腹膜筋膜的融合,附着于Cooper韧带并构成股鞘的前部,它是真正能对抗腹部压力冲击的结构,所有的腹股沟疝都是由于腹横筋膜层的退化变弱的结果。人体是靠腹股沟部错综复杂的肌肉和腱膜结构的保护,使身体能保持处于直立位置而不致发生腹股沟疝。
3.2腹股沟疝手术的近代观点
腹股沟疝是一种解剖异常疾病,疝囊经腹股沟的薄弱区突出,继而对薄弱区构成进一步损伤,使缺损病变日益加重。合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纠正病理解剖,恢复正常的解剖以及生理功能,准确的说不是修补,而是矫正或整形。经典疝修补术,将腹内斜肌肉膜组织当成常常不存在的联合肌腱和不在同一层次而又处于悬索状态的腹股韧带缝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合理的手术应诊是根据局部病变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而不是一律采用经典手术。
3.3根据局部病变合理选择术式
根据术中探查疝环位置大小,腹横筋膜情况,采用相应术式。腹股沟内环大小正常的斜疝,腹横筋膜健康,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随着发育腹横筋膜渐强化,仅需高位结扎疝囊颈。如内环扩大,缩小内环。腹股沟斜疝内环扩大,直径小于4厘米,腹横筋膜致密,高位结扎疝囊颈,改良巴氏法修补,腹股沟直疝、斜疝内环直径≥4厘米,腹横筋膜薄弱,及复发疝选用加拿大法修补或进口补片修补,股疝易嵌顿,选择Mcvay法修补术,嵌顿疝如无肠管坏死。行一期疝修补,如肠管坏死,做肠切除吻合术,疝不修补,初期高位结扎,二期疝修补,通过合理化治疗降低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关键词】腹股沟疝;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84-1
腹股沟疝为普外科常见病,常需手术治疗,我院自2000
-2006年手术治疗腹股沟疝46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三年均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3例。年龄2-82岁,平均56岁。其中腹股沟斜疝42例,腹股沟直疝2例,股疝2例,嵌顿疝4例,其中儿童2例,成人2例,嵌顿时间4-6小时,均无肠坏死,双侧腹股沟斜疝4例,双侧直疝1例,复发疝4例,其中1例为双侧复发疝。
1.2手术治疗情况依据病人年龄及局部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儿童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2例内环扩大予加强内环修补术。股疝2例行Mcvay法修补术。成人中小型腹股沟疝仅内环扩大用改良巴氏法20例。较大腹股沟斜疝及腹股沟直疝、裤子疝、腹横筋膜薄弱者及复发疝行加拿大法修补术15例,及进口补片修补5例。术中注意疝囊高位结扎可靠,术后防治便秘、咳嗽等增加腹疝因素。
2结果
2.146例疝修補术均治愈出院。
2.2随访结果术后三年随访40例无复发,6例失访。
3讨论
3.1腹股沟疝手术的现代化和合理化
熟悉重视腹股沟区的解剖和生理。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直立行走,使骨盆明显向横向演变,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和筋膜处于伸展并延长。因而在下腹部造成一个薄弱的区域,此区域是所有腹股沟疝及股疝出现的部位。此薄弱区含有三层肌肉筋膜:外层为腹外斜肌腱膜,外环是其弱点;中层是腹内斜肌下缘,更为薄弱;内层是腹横腱膜及腹膜筋膜的融合,附着于Cooper韧带并构成股鞘的前部,它是真正能对抗腹部压力冲击的结构,所有的腹股沟疝都是由于腹横筋膜层的退化变弱的结果。人体是靠腹股沟部错综复杂的肌肉和腱膜结构的保护,使身体能保持处于直立位置而不致发生腹股沟疝。
3.2腹股沟疝手术的近代观点
腹股沟疝是一种解剖异常疾病,疝囊经腹股沟的薄弱区突出,继而对薄弱区构成进一步损伤,使缺损病变日益加重。合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纠正病理解剖,恢复正常的解剖以及生理功能,准确的说不是修补,而是矫正或整形。经典疝修补术,将腹内斜肌肉膜组织当成常常不存在的联合肌腱和不在同一层次而又处于悬索状态的腹股韧带缝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合理的手术应诊是根据局部病变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而不是一律采用经典手术。
3.3根据局部病变合理选择术式
根据术中探查疝环位置大小,腹横筋膜情况,采用相应术式。腹股沟内环大小正常的斜疝,腹横筋膜健康,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随着发育腹横筋膜渐强化,仅需高位结扎疝囊颈。如内环扩大,缩小内环。腹股沟斜疝内环扩大,直径小于4厘米,腹横筋膜致密,高位结扎疝囊颈,改良巴氏法修补,腹股沟直疝、斜疝内环直径≥4厘米,腹横筋膜薄弱,及复发疝选用加拿大法修补或进口补片修补,股疝易嵌顿,选择Mcvay法修补术,嵌顿疝如无肠管坏死。行一期疝修补,如肠管坏死,做肠切除吻合术,疝不修补,初期高位结扎,二期疝修补,通过合理化治疗降低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