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提问以及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自主一、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创设一个新颖合适,学生既熟悉又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产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笔者由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一直这样讲下去会怎样呢?”学生受到启发就会回答:“没完没了。”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并引人正题:“像这种情况就叫循环。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循环小数。”通过这种形象的实例,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循环的含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记忆深刻,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提高。
二、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测,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计竞猜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设置猜测:48÷2=24,你能猜出(48×10……)÷(2×10……)等于几吗?
再如总结“商与被除数大小的规律”及“积与第一因数大小规律”时,可设计:①不计算,猜猜商与被除数的大小:6.3÷0.99、3.5÷1.5;不计算,猜猜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0.35×84、4.5×0.5;②计算一下,看你猜对了没有。
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数学问题,还能使学生初步感受解题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则可让学生带着问题乐意去学,还能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又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中,出示课题后,教师可设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多提出数学问题,将有助于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给予学生独立自主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让学生仿照试卷或发挥创新精神自主出题给同学考,考完后由出题人负责批改、指导、评价等工作。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试卷的结构安排、题型及分值的分配等。学生从命题、改卷中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时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可试着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1.请学生们独立设计几道小数加减法的口算题,然后同学之间交换答案,互相评改。
2.再请学生们设计几道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题,独立完成。
通过上述两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小数加减法可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再让学生编写相应的例题。然后请学生自主选题目尝试计算,再归纳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学生编写的例题,不管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对其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肯定,使学生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学实践有力证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获取知识与技能,比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高得多。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去完成适合自己的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各种练习。所以说,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逐步引入生活,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要正确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数学知识,使之参与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晴 天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自主一、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创设一个新颖合适,学生既熟悉又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产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笔者由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一直这样讲下去会怎样呢?”学生受到启发就会回答:“没完没了。”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并引人正题:“像这种情况就叫循环。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循环小数。”通过这种形象的实例,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循环的含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记忆深刻,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提高。
二、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测,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计竞猜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设置猜测:48÷2=24,你能猜出(48×10……)÷(2×10……)等于几吗?
再如总结“商与被除数大小的规律”及“积与第一因数大小规律”时,可设计:①不计算,猜猜商与被除数的大小:6.3÷0.99、3.5÷1.5;不计算,猜猜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0.35×84、4.5×0.5;②计算一下,看你猜对了没有。
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数学问题,还能使学生初步感受解题方法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则可让学生带着问题乐意去学,还能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又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中,出示课题后,教师可设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多提出数学问题,将有助于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给予学生独立自主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让学生仿照试卷或发挥创新精神自主出题给同学考,考完后由出题人负责批改、指导、评价等工作。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试卷的结构安排、题型及分值的分配等。学生从命题、改卷中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时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可试着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1.请学生们独立设计几道小数加减法的口算题,然后同学之间交换答案,互相评改。
2.再请学生们设计几道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题,独立完成。
通过上述两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小数加减法可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再让学生编写相应的例题。然后请学生自主选题目尝试计算,再归纳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学生编写的例题,不管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对其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肯定,使学生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学实践有力证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获取知识与技能,比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高得多。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去完成适合自己的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各种练习。所以说,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逐步引入生活,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要正确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数学知识,使之参与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