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某工地施工的大断面浅埋隧道内,掌子面上正在施工超前小导管,突然掌子面顶部出现土层剥落现象,随后掌子面就发生了小面积坍塌,继而引起掌子面后方10米左右的初期支护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及洞门边仰坡产生较深裂纹,我们对此事故及时进行了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 隧道;塌方;台风;暴雨;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 U4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188-01
1 工程概况
该隧道总长378m,为双线铁路客运专线,最大开挖宽度14.88m,最大开挖高度12.68m,最大开挖面积153.24m3,洞口30m浅埋段埋深仅4~6m,洞顶为松散堆积状粉土,洞内围岩为松散堆积状粉土下覆全~强风化凝灰岩,该地区地处滨海城市,受台风影响,台风期雨量很大,隧道上断面已掘进了20米,由于洞口的右侧有一条小冲沟,下行方向与隧道洞口成45°斜交,该冲沟底宽1.0m左右,平时该处无水流,台风暴雨季节时,该冲沟会有较大的地表水汇流,具有较强的冲刷,对隧道洞口的安全与稳定影响较大。洞口的坡体部位在大管棚
施工时,进行了锚、喷、网处理,截水天沟仅进行了喷混支护,但部分雨水仍能向边仰坡渗
透,导致边仰坡台风雨水期间土体含水量高,边仰坡混凝土产生裂纹。
2 变形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第一,变形产生时,属于台风暴雨天气,隧道土体饱含水,经测定隧道土质含水量达到15~20%,拱脚上下的土体含水量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围岩(土体)的支撑力。隧道初期支护下土体的承载力已处于临界(极限)状态,当施工人员在掌子面施工超前小导管时,机械的震动和施工用水使隧道周边土体很快恶化,土体松散范围迅速扩大。掌子面局部坍塌造成拱架变形,承载能力降低,使后方的支护拱架底脚逐渐镶嵌入土体,掌子面拱脚镶入土体的深度最深,随着向后的发展逐步变浅,最深处距起始端120mm左右、最浅处距终端20mm左右。第二,由于隧道洞口段覆盖层太薄,最薄处不足4m,隧道开挖后很难形成自然拱,在洞口开挖前地表加固处理不足,所以在隧道开挖并支护后,地表的岩体自重大部分由初期支护承担,随着掘进深度的不断延长,覆盖层传递到初期支护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开挖深度达到一定长度时,支护承重达到极限状态,支护产生失稳而变形。本次变形终点附近拱脚与边墙的钢拱架接头产生扭曲,以致左侧拱脚插入边墙后背(产生的错台达90mm),其它变形段均有拱架拱脚扭曲的现象。
3 处理方案
第一,为了控制变形的进一步扩大,对隧道内变形的部位实施紧急回填,并在变形终结点的未变形段端头增加临时套拱7榀,并通过喷射混凝土阻止变形范围的进一步发展。拱圈采用双排小导管加密并进行了注浆加固。支护参数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锚杆间距由原设计的1m×0.8m调整为0.8m×0.5m;钢拱架的间距由原来的0.8m调整为0.5m;其余仍采用V级加强衬砌的支护参数。超前支护采用ф42超前小导管,长度4.5m,环向间距40cm,纵向搭接长度为2.1m。调整注浆材料,将原注浆普通水泥改为高强度速凝水泥,大大增加了注浆固结能力。
第二,由于洞口段拱顶上部埋深浅薄、土体松散下陷、围岩整体性差。为确保浅埋段暗挖隧道的安全通过,先对边仰坡所有裂纹凿宽后采用砂浆封死,防止雨水继续渗入,然后采用地表注浆加固隧道拱顶的地层,以提高特浅埋段岩体的自身承载能力。地表注浆采用ф42钢管,长度伸入隧道轮廓线内0.5m为宜。注浆范围是宽度为中心线两侧各15m,长度为洞口浅埋段30m。注浆管间距1.5m×1.5m,呈梅花状布置。地面止浆岩盘采用350m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ф14,间距250mm×250mm。
第三,后续开挖采用环形开挖预留微台阶法,开挖后掌子面立即喷射5cm混凝土封闭,每层台阶视监控量测情况,必要时设临时钢架支撑或喷射临时仰拱。每循环开挖长度限制在0.5m,每开挖6m作一次仰拱,每9m作一次衬砌。预留变形量由原来的150mm调整为250mm。在地表注浆加固完成后,按设计要求对注浆效果进行了抽芯检测,检测结果土体抗压强度为0.5MPa,达到了预期的注浆效果。处理完成后隧道继续施工,并未出现新的异常变形情况。
4 结语
对于浅埋、大断面隧道在暴雨季节的施工,一定要事先对地表进行考察,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确保掘进施工成功,切不可为了省事和过分的节约投资而冒险施工,以至最终再回头来处理。在搞清楚发生变形的原因之后,一定要果断及时的进行处理,以免处理不及时带来更不利的后果。
【关键词】 隧道;塌方;台风;暴雨;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 U4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188-01
1 工程概况
该隧道总长378m,为双线铁路客运专线,最大开挖宽度14.88m,最大开挖高度12.68m,最大开挖面积153.24m3,洞口30m浅埋段埋深仅4~6m,洞顶为松散堆积状粉土,洞内围岩为松散堆积状粉土下覆全~强风化凝灰岩,该地区地处滨海城市,受台风影响,台风期雨量很大,隧道上断面已掘进了20米,由于洞口的右侧有一条小冲沟,下行方向与隧道洞口成45°斜交,该冲沟底宽1.0m左右,平时该处无水流,台风暴雨季节时,该冲沟会有较大的地表水汇流,具有较强的冲刷,对隧道洞口的安全与稳定影响较大。洞口的坡体部位在大管棚
施工时,进行了锚、喷、网处理,截水天沟仅进行了喷混支护,但部分雨水仍能向边仰坡渗
透,导致边仰坡台风雨水期间土体含水量高,边仰坡混凝土产生裂纹。
2 变形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第一,变形产生时,属于台风暴雨天气,隧道土体饱含水,经测定隧道土质含水量达到15~20%,拱脚上下的土体含水量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围岩(土体)的支撑力。隧道初期支护下土体的承载力已处于临界(极限)状态,当施工人员在掌子面施工超前小导管时,机械的震动和施工用水使隧道周边土体很快恶化,土体松散范围迅速扩大。掌子面局部坍塌造成拱架变形,承载能力降低,使后方的支护拱架底脚逐渐镶嵌入土体,掌子面拱脚镶入土体的深度最深,随着向后的发展逐步变浅,最深处距起始端120mm左右、最浅处距终端20mm左右。第二,由于隧道洞口段覆盖层太薄,最薄处不足4m,隧道开挖后很难形成自然拱,在洞口开挖前地表加固处理不足,所以在隧道开挖并支护后,地表的岩体自重大部分由初期支护承担,随着掘进深度的不断延长,覆盖层传递到初期支护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开挖深度达到一定长度时,支护承重达到极限状态,支护产生失稳而变形。本次变形终点附近拱脚与边墙的钢拱架接头产生扭曲,以致左侧拱脚插入边墙后背(产生的错台达90mm),其它变形段均有拱架拱脚扭曲的现象。
3 处理方案
第一,为了控制变形的进一步扩大,对隧道内变形的部位实施紧急回填,并在变形终结点的未变形段端头增加临时套拱7榀,并通过喷射混凝土阻止变形范围的进一步发展。拱圈采用双排小导管加密并进行了注浆加固。支护参数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锚杆间距由原设计的1m×0.8m调整为0.8m×0.5m;钢拱架的间距由原来的0.8m调整为0.5m;其余仍采用V级加强衬砌的支护参数。超前支护采用ф42超前小导管,长度4.5m,环向间距40cm,纵向搭接长度为2.1m。调整注浆材料,将原注浆普通水泥改为高强度速凝水泥,大大增加了注浆固结能力。
第二,由于洞口段拱顶上部埋深浅薄、土体松散下陷、围岩整体性差。为确保浅埋段暗挖隧道的安全通过,先对边仰坡所有裂纹凿宽后采用砂浆封死,防止雨水继续渗入,然后采用地表注浆加固隧道拱顶的地层,以提高特浅埋段岩体的自身承载能力。地表注浆采用ф42钢管,长度伸入隧道轮廓线内0.5m为宜。注浆范围是宽度为中心线两侧各15m,长度为洞口浅埋段30m。注浆管间距1.5m×1.5m,呈梅花状布置。地面止浆岩盘采用350m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ф14,间距250mm×250mm。
第三,后续开挖采用环形开挖预留微台阶法,开挖后掌子面立即喷射5cm混凝土封闭,每层台阶视监控量测情况,必要时设临时钢架支撑或喷射临时仰拱。每循环开挖长度限制在0.5m,每开挖6m作一次仰拱,每9m作一次衬砌。预留变形量由原来的150mm调整为250mm。在地表注浆加固完成后,按设计要求对注浆效果进行了抽芯检测,检测结果土体抗压强度为0.5MPa,达到了预期的注浆效果。处理完成后隧道继续施工,并未出现新的异常变形情况。
4 结语
对于浅埋、大断面隧道在暴雨季节的施工,一定要事先对地表进行考察,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确保掘进施工成功,切不可为了省事和过分的节约投资而冒险施工,以至最终再回头来处理。在搞清楚发生变形的原因之后,一定要果断及时的进行处理,以免处理不及时带来更不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