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堪称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绵延悠长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化,都在汉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细细研读汉字,我们眼前会慢慢展开一轴轴历史画卷,从中能目睹秦皇汉武的恢宏气势和金戈铁马的壮丽场景;我们耳畔会骤然响起一首首优美绝伦的诗词乐府,从中能聆听《离骚》《琵琶行》和《大江东去》;我们面前会瞬间呈现一席席文化大餐,从中能品味书法艺术的浓郁韵味和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说,识字识的不应只是汉字字形,而应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识字教学只有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才能得其精髓,才能掌握识字的锁钥。
文化内涵寓于汉字构造的理据性之中,文化内涵体现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上,是我们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的两个支点。
一、文化内涵寓于汉字构造的理据性之中
(一)把脉字理,深入浅出
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方法。但几千年来,字体变化太大,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被隔断了,使人很难产生联想。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实物、人的肢体语言、简笔画、甲骨文或小篆,尽可能恢复字形的原始结构模样,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形象,以便搭建字形与字义联系的桥梁,理清字形表意的线索,并且将深奥的形义关系,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抓住识字的根本,才能教一个认一串或不教自识,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一劳永逸,终身受益。
1.明了构字意图,不要张冠李戴。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使音、形、义联系起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汉字。
首先观察人的身体,从头到脚看哪些器官可以勾勒形象。学生会很快发现,“目、眉、耳、自(鼻)、口、牙、舌、手、足”等可以画出轮廓,然后再让他们联想动物、植物,日常生活中哪些能描绘出来。这些物体构成的字形直扑字义,再配以字音,学生经过反复观摩、记忆,很快就掌握了象形字。
其次辅以肢体动作,用身体和四肢演绎“人、大、天、夫、立”,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本、末、灭、上、下、中”等字形的意义,体会指事符号所指部位和意义。
再次,意会部件的有机组合,整体把握字形。“采”,会意字,爪(手)和木合起来表示手在树上摘果子的意义,是人类早期“采摘”劳动的写照,引申出“选择”“搜集”等义,如有选择地“采取、开采”、搜集“采纳意见”“采访”等词。而使用“釆(biǎn)”字的词不多,“釆”中间的一竖上下贯通,是独体的象形字,本义表示野兽的足迹。古人常通过野兽的足迹辨别野兽的类型、数量等,引申出“区分”“辨别”的意思,读biàn,所以“釆”字就有“解(释)清楚”“详尽(悉)分辨”的说法。如果把“釆”张冠李戴成“釆”,就没办法“采摘”了,也就写成了别字。
2.把一笔一画落到实处,杜绝错字。汉字字字有根有底,笔笔画画皆有意,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又是灵动的、充满构形理据的,就连每一笔每一画也都有具体所指的内容。如果笔画的表意弄不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错字的问题。
“武”,从止从戈,“止”(即“趾”)代表脚,表示“行走”;“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整个字的意思是,拿着“武器”去“讨伐”去“战斗”,所以这些字都带“戈”字,与“武装、战争”有关。汉字由于楷化,下边的一撇移到上面去了,再多加一撇,就无从解释了。
3.正确理解词义,防止古义今解。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语言中自然积淀了很多的古代词汇。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解释去杜撰,往往会解释不通或曲解词义。
“大动干戈”,若按现代汉语解释为“干湿”的“干”、“戈壁滩”的“戈”,根本就讲不通了。原来呀,“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大动干戈”指动用武器,发动战争,今多比喻大张声势地去做某件事。而“干湿”的“干”、“戈壁滩”的“戈”,是字的假借,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死亡死亡,“亡”不就是“死”吗?“逃亡”就是逃“死”,“亡羊补牢”就是死了羊再去修补监牢。这样解释可不行,一定要告诉学生古今意义不同,古代“亡(亾)”与“逃”同义,“囚”是被困住、被囚禁,网开一面(“亾”),人就可以逃跑、逃生了;“牢”是指圈养牲畜的棚或圈。若用今天的意思去讲,逃跑必定会死,那干嘛还逃呢?羊死后再去修补监牢,还用得上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字字追根求源,但解释要符合字形的结构,不违背汉语的通常用法,也就是说要合情入理。有人是这样解释“耻”的:“你还没有听见吗?还不停止你的行动。”这挨得上吗?增长一些古汉语和文史知识,对识字教学会大有裨益的。
(二)理清偏旁,层层推进
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偏旁,类推意义相关联的成串的字,举一反三,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弄懂偏旁意义,串起一串儿字。
时下人们常常指责社会风气败坏,喝酒成风,领导干部们也牢骚满腹,“不吃吃喝喝能办成事儿吗?酒是共产党的,胃可是我自己的”。“吃点儿喝点儿算不了什么,我只要不行贿受贿就行。”其实这种风气古来有之,并不是今天才盛行,汉字就是明证。酉,本指坛子之类的容器,可用于粮食的发酵,因此从“酉”的字都与发酵和发酵制品有关。“酒”,形声兼会意,水酒水酒,酒中有水,不掺水哪里能勾兑成酒?“研究研究”谐音“烟酒烟酒”,还要“酝酿酝酿”,提示你得请客送礼,意思意思。斟“酌”,就是倒酒,斟酌斟酌,不斟出点儿什么来,准会给你那么爽快地签字!一父亲天天喝得“醉”“醺醺”的,忙于“应酬”,儿子十分不解:“不就是吃饭喝酒嘛,应酬什么啦?”再加上酒桌上的推盏换杯,行令划拳,暗语行话,构成了一整套酒文化。
集中识字、基本字带字等方法都可以采用偏旁类推。这种构字规律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不妨扩大范围,多做做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把字放在词里,更容易掌握词义,从而真正理解偏旁的作用。当然,有些字由于楷化或简化,偏旁失去了表意作用,但对于整个汉字系统来说,偏旁类推还是有意义的。
2.区别不同类属的偏旁,进而区别形近字。
有些偏旁差别很小,却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属,形体的细微差别,学生不容易发现,更不容易区分。教师可以就从这小的区别入手,比较分析字义的区别,进而辨别整个字形。如果不从道理上讲清楚,逐字记忆那将是很麻烦的事。
“示”(合体字中变形为“礻”),指天通过日月星的排布构成某种天象,以表现出吉凶的征候,阐明神的意愿,所以“示”代表“神”,从“示”字旁的字跟神有关。中国人信神不信上帝,“神”在汉民族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它掌控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吉凶祸福,能预知未来,因此人们敬神畏神。生意人设神龛,愿财源滚滚;无后之人奉送子观音,盼子孙绕膝;当官的抽签拜神,祈求官运亨通;黎民百姓敬关老爷,希望消灾避祸。“祭”,指手拿着肉祭神,祭“祀”唱“祝词”,是对神的赞颂,“祈祷”神灵“保祜”,“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避免“灾祸”临头。“社”,土神,地大物博、丰衣足食“社稷”强人。“礼”,内涵丰富,既指祭祀的“礼节”“礼貌”,又涵盖了人伦及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而“衣”(合体字中变形为“衤”)就简单了,是衣服,凡从衤的字皆与衣服有关。如:“袖”(袖子)手旁观,“襟”(衣襟)怀坦白,衣“衫褴褛(破烂)”,“裕(使富足)”民富国,“初(裁衣之始)”生牛犊,“裙钗(妇女的服饰)”不让须眉。
3.正确取义,规范异形词。
“蜡梅”与“腊梅”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蜡梅”,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香气似梅花,花色淡黄,而且黄得发亮,发油,酷似蜜蜡,冠一“蜡”字,可谓传神之笔。又因它腊月开放,与梅花同期吐蕊,香气也很近似。“蜡梅”因花瓣儿的质感得名,并不是因开花时间,也不属于梅花科,但是人们常常望文生义,把“蜡梅”理解为“腊梅”,电脑的字板上“蜡梅”“腊梅”都有,就连小学课本也误写,可见问题有多严重。
节日将至,大街小巷都是“欢渡”的标语,几乎众口一词,应该是对的。其实,不带“氵”的“dù”,偏重于从时间上经历、跨越,而带“氵”的“dù”是渡水,偏重于由此岸到彼岸空间位置的转移;因此,“欢度春节”“度假”是度日(时间),应写作“度”,“渡河”“远渡重洋”是渡水,应写作“渡”,不能胡乱用。guò dù,可写作“过度”,也可写作“过渡”,“过度”是“过分”,“过渡”当“承前启后”讲。
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形词,给社会用字造成了混乱的现象,尽管国家已于2001年颁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明确规定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但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至今依然在使用废除了的不规范的异形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辨别真伪,正确使用词语。识字是获取知识的前提,识字活动是一种终身学习活动。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文化内涵寓于汉字构造的理据性之中,文化内涵体现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上,是我们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的两个支点。
一、文化内涵寓于汉字构造的理据性之中
(一)把脉字理,深入浅出
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方法。但几千年来,字体变化太大,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被隔断了,使人很难产生联想。因此,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实物、人的肢体语言、简笔画、甲骨文或小篆,尽可能恢复字形的原始结构模样,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形象,以便搭建字形与字义联系的桥梁,理清字形表意的线索,并且将深奥的形义关系,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抓住识字的根本,才能教一个认一串或不教自识,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一劳永逸,终身受益。
1.明了构字意图,不要张冠李戴。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使音、形、义联系起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汉字。
首先观察人的身体,从头到脚看哪些器官可以勾勒形象。学生会很快发现,“目、眉、耳、自(鼻)、口、牙、舌、手、足”等可以画出轮廓,然后再让他们联想动物、植物,日常生活中哪些能描绘出来。这些物体构成的字形直扑字义,再配以字音,学生经过反复观摩、记忆,很快就掌握了象形字。
其次辅以肢体动作,用身体和四肢演绎“人、大、天、夫、立”,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本、末、灭、上、下、中”等字形的意义,体会指事符号所指部位和意义。
再次,意会部件的有机组合,整体把握字形。“采”,会意字,爪(手)和木合起来表示手在树上摘果子的意义,是人类早期“采摘”劳动的写照,引申出“选择”“搜集”等义,如有选择地“采取、开采”、搜集“采纳意见”“采访”等词。而使用“釆(biǎn)”字的词不多,“釆”中间的一竖上下贯通,是独体的象形字,本义表示野兽的足迹。古人常通过野兽的足迹辨别野兽的类型、数量等,引申出“区分”“辨别”的意思,读biàn,所以“釆”字就有“解(释)清楚”“详尽(悉)分辨”的说法。如果把“釆”张冠李戴成“釆”,就没办法“采摘”了,也就写成了别字。
2.把一笔一画落到实处,杜绝错字。汉字字字有根有底,笔笔画画皆有意,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又是灵动的、充满构形理据的,就连每一笔每一画也都有具体所指的内容。如果笔画的表意弄不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错字的问题。
“武”,从止从戈,“止”(即“趾”)代表脚,表示“行走”;“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整个字的意思是,拿着“武器”去“讨伐”去“战斗”,所以这些字都带“戈”字,与“武装、战争”有关。汉字由于楷化,下边的一撇移到上面去了,再多加一撇,就无从解释了。
3.正确理解词义,防止古义今解。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语言中自然积淀了很多的古代词汇。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解释去杜撰,往往会解释不通或曲解词义。
“大动干戈”,若按现代汉语解释为“干湿”的“干”、“戈壁滩”的“戈”,根本就讲不通了。原来呀,“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大动干戈”指动用武器,发动战争,今多比喻大张声势地去做某件事。而“干湿”的“干”、“戈壁滩”的“戈”,是字的假借,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死亡死亡,“亡”不就是“死”吗?“逃亡”就是逃“死”,“亡羊补牢”就是死了羊再去修补监牢。这样解释可不行,一定要告诉学生古今意义不同,古代“亡(亾)”与“逃”同义,“囚”是被困住、被囚禁,网开一面(“亾”),人就可以逃跑、逃生了;“牢”是指圈养牲畜的棚或圈。若用今天的意思去讲,逃跑必定会死,那干嘛还逃呢?羊死后再去修补监牢,还用得上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字字追根求源,但解释要符合字形的结构,不违背汉语的通常用法,也就是说要合情入理。有人是这样解释“耻”的:“你还没有听见吗?还不停止你的行动。”这挨得上吗?增长一些古汉语和文史知识,对识字教学会大有裨益的。
(二)理清偏旁,层层推进
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偏旁,类推意义相关联的成串的字,举一反三,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弄懂偏旁意义,串起一串儿字。
时下人们常常指责社会风气败坏,喝酒成风,领导干部们也牢骚满腹,“不吃吃喝喝能办成事儿吗?酒是共产党的,胃可是我自己的”。“吃点儿喝点儿算不了什么,我只要不行贿受贿就行。”其实这种风气古来有之,并不是今天才盛行,汉字就是明证。酉,本指坛子之类的容器,可用于粮食的发酵,因此从“酉”的字都与发酵和发酵制品有关。“酒”,形声兼会意,水酒水酒,酒中有水,不掺水哪里能勾兑成酒?“研究研究”谐音“烟酒烟酒”,还要“酝酿酝酿”,提示你得请客送礼,意思意思。斟“酌”,就是倒酒,斟酌斟酌,不斟出点儿什么来,准会给你那么爽快地签字!一父亲天天喝得“醉”“醺醺”的,忙于“应酬”,儿子十分不解:“不就是吃饭喝酒嘛,应酬什么啦?”再加上酒桌上的推盏换杯,行令划拳,暗语行话,构成了一整套酒文化。
集中识字、基本字带字等方法都可以采用偏旁类推。这种构字规律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不妨扩大范围,多做做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把字放在词里,更容易掌握词义,从而真正理解偏旁的作用。当然,有些字由于楷化或简化,偏旁失去了表意作用,但对于整个汉字系统来说,偏旁类推还是有意义的。
2.区别不同类属的偏旁,进而区别形近字。
有些偏旁差别很小,却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属,形体的细微差别,学生不容易发现,更不容易区分。教师可以就从这小的区别入手,比较分析字义的区别,进而辨别整个字形。如果不从道理上讲清楚,逐字记忆那将是很麻烦的事。
“示”(合体字中变形为“礻”),指天通过日月星的排布构成某种天象,以表现出吉凶的征候,阐明神的意愿,所以“示”代表“神”,从“示”字旁的字跟神有关。中国人信神不信上帝,“神”在汉民族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它掌控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吉凶祸福,能预知未来,因此人们敬神畏神。生意人设神龛,愿财源滚滚;无后之人奉送子观音,盼子孙绕膝;当官的抽签拜神,祈求官运亨通;黎民百姓敬关老爷,希望消灾避祸。“祭”,指手拿着肉祭神,祭“祀”唱“祝词”,是对神的赞颂,“祈祷”神灵“保祜”,“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避免“灾祸”临头。“社”,土神,地大物博、丰衣足食“社稷”强人。“礼”,内涵丰富,既指祭祀的“礼节”“礼貌”,又涵盖了人伦及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而“衣”(合体字中变形为“衤”)就简单了,是衣服,凡从衤的字皆与衣服有关。如:“袖”(袖子)手旁观,“襟”(衣襟)怀坦白,衣“衫褴褛(破烂)”,“裕(使富足)”民富国,“初(裁衣之始)”生牛犊,“裙钗(妇女的服饰)”不让须眉。
3.正确取义,规范异形词。
“蜡梅”与“腊梅”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蜡梅”,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香气似梅花,花色淡黄,而且黄得发亮,发油,酷似蜜蜡,冠一“蜡”字,可谓传神之笔。又因它腊月开放,与梅花同期吐蕊,香气也很近似。“蜡梅”因花瓣儿的质感得名,并不是因开花时间,也不属于梅花科,但是人们常常望文生义,把“蜡梅”理解为“腊梅”,电脑的字板上“蜡梅”“腊梅”都有,就连小学课本也误写,可见问题有多严重。
节日将至,大街小巷都是“欢渡”的标语,几乎众口一词,应该是对的。其实,不带“氵”的“dù”,偏重于从时间上经历、跨越,而带“氵”的“dù”是渡水,偏重于由此岸到彼岸空间位置的转移;因此,“欢度春节”“度假”是度日(时间),应写作“度”,“渡河”“远渡重洋”是渡水,应写作“渡”,不能胡乱用。guò dù,可写作“过度”,也可写作“过渡”,“过度”是“过分”,“过渡”当“承前启后”讲。
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形词,给社会用字造成了混乱的现象,尽管国家已于2001年颁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明确规定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但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至今依然在使用废除了的不规范的异形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辨别真伪,正确使用词语。识字是获取知识的前提,识字活动是一种终身学习活动。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